APP下载

宋代蹴鞠文化

2014-02-12褚晓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蹴鞠

冀 宁,褚晓娥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宋代蹴鞠文化

冀 宁,褚晓娥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宋代蹴鞠从为军事服务的一种手段转变成为社会服不同阶层服务的娱乐形式,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但兴盛一时的蹴鞠运动没能摆脱消亡的命运,研究这一变化过程对蹴鞠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宋代;蹴鞠;文化

蹴鞠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蹋鞠者。”[1]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宋代蹴鞠运动根据赛制和参与社会人群不同,有不同的蹴鞠规则,主要可分为“筑球”和“白打”两种。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喜爱踢球,出现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足球,由射门比赛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出现了专门的蹴鞠组织,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1 宋代蹴鞠文化的实践与发展

1.1 宋代蹴鞠文化的记述

周密《武林旧事》卷四:“乾淳教坊乐部”,其中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法。竞赛时两队分工与名单:“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2]记述了宋代蹴鞠两队竞赛的比赛方法,同时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对蹴鞠比赛中队员的职责有了明确的分工。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载:“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丈许,杂彩结络,留门尺许。左军毬头苏述长脚朴头红锦袄,皆卷脚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毬头盂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胜者赐以银蛊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便加抹枪。”[3]从中可以看出,球门“杂彩结络”修饰得光彩夺目;参赛队员的服装对比鲜明,极具冲击力;对比赛的胜负有了明确的奖惩。

宋代蹴鞠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备的竞赛规则和奖惩措施。理论上的记载为蹴鞠文化的传播、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宋代蹴鞠文化的实践

据《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宋代蹴鞠球门立在场中央,“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3]。比赛分两队进行,左右军筑球,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赚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

宋代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肩如手中持重物),背(用背慢下快回头),拐(拐要控膝蹲腰取),搭(用伸腰不起头),控(控时须用双眼顾),捺(用肩尖微指高),拽(时且用身先倒),膝(右膝左手略微高),拍(胸拍使了低头觑),月兼(何必频频问绿杨)。

宋代蹴鞠者的球技增强,向着技巧性、准确性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蹴鞠技术,已经接近于现代足球运动的技术。

2 宋代蹴鞠的人文及社会价值

2.1 宋代蹴鞠的政治价值

据《宋史·礼志》和《宋史·乐志》上记载:大宴,册封亲王大臣的礼仪,都要有教乐坊、百戏和筑球的表演。《宋史》卷4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4]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名画家钱选摹临《宋太祖蹴鞠图》就生动地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二人前面踢球,赵普等大臣后面观看的场景,太祖神情专注蹴鞠,对面一人随时准备接鞠,其他四位凝神观看。叱咤风云的皇帝走下了宝座,恭敬不违的大臣们暂时抛开了君臣大礼,蹴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2 宋代蹴鞠的经济价值

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其主导性的经济模式仍然是自然经济,而处于次要地位的城市商品经济却获得长足的发展,呈现空前兴旺的态势。

商人黄尖嘴开设了一间“蹴球茶坊”。一位油老板将其店唤作“角球店”,这虽是一种促销手段,也反映了市民们对蹴鞠的喜好。

《武林旧事·放春》“将苑使有小圃不满二亩,而花木合匝,亭树奇巧,春时悉以所有书画。顽器冠花器弄之物,罗列满前。且立标杆射垛及秋千梭门门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5]。

北宋时,开封的百戏活动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艺人,初春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足束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的景象。

记载东京汴梁社会琐事的《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左军球头苏述,头戴长脚幞头,身穿红色锦袄,着裤,着牛皮软靴,其余诸人戴卷脚幞头,穿红色锦袄。右军球头,皆穿青色锦袄。《足球纹铜镜》中贵族女子踢球时的穿着造型为:束高冠髻,对襟,窄袖,中长褙子,着旋裙,内着裤,着弓鞋,其中最典型的服饰特征是裤露于裙外。

我们从一些史料记载和诗词中可以发现宋代蹴鞠活动的兴盛与普及,同时也感受到它带动了娱乐、服装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

2.3 宋代蹴鞠的文化价值

宋王朝“览前王令典,睹五代敝政,乃革故鼎新”。宋太祖“酒杯释兵权”后使用文人治理天下。于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推行了“文治”政策,重用文士,发展教育,实行“不以言罪人”,允许学术争鸣,将此作为基本国策。大批的知识分子,如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朱熹、文天祥等人,都任过朝廷官员,有的官至宰相。这些文人被重用,为宋代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宽松良好的环境。

在清明郊游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蹴鞠。宋代诗人陆游有诗写到:“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汴梁城清明时节的郊外“举目侧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多处史料记载表明:这些体育项目的开展都成为当地的民风民俗。“寒食蹴鞠”在节日民俗体育娱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事林广记》中有“圆社市语”[6],它共用中吕宫《紫苏丸》《缕缕金》《好女儿》《大夫娘》《好孩儿》、《赚》《越恁好》《鹘打兔》《尾声》九支曲牌来歌唱蹴鞠运动。蹴鞠被宋代城市中流行的音乐样式传颂着,足见它在市民生活中的影响。

蹴鞠在宋代开展的尤为普及,出现了《事林广记·戊集》《万宝全书·戏球场科苑》《蹴鞠图谱》和《蹴鞠谱》4本介绍蹴鞠技艺的书籍。

2.4 宋代蹴鞠的军事价值

战争,需要身体强健、性格彪悍、勇猛顽强、技艺不凡而又能吃苦耐劳的战士。兵书《六韬》主张将“有大勇力者”“能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能负重致远者”等不同素质特长的士兵分别编队。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7]的诗句,则表明军队中也开展了这一娱乐活动。《梦粱录》中“诸军排阵作迎敌之势,……试弩射弓,打球走马”。《宋史礼志》谓:“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并规定每年三月“会鞠于大明殿”。

据《宋史》记载“戒燕安之鸩躬御鞍马,以习劳事,……时召诸将击鞠殿中。虽风雨亦张油帘,布沙除地”照常击球。也以打球为经常练兵手段,且列击球为取士的考试科目之一。每逢节日、庆典,行击球射柳之戏。

3 宋代蹴鞠文化的特征

3.1 技巧性增强,竞技性下降

自娱自乐的白打蹴鞠在宋代非常盛行。所谓白打蹴鞠,主要是以踢花样为主,“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度”,是指踢球的花样动作和由多少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九百多个。由于没有球门和场地的限制,流行非常广泛,更加强调技巧性,趋于表演的性质,竞技性逐渐降低。

“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部位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头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3.2 休闲娱乐与全民参与性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发现,宋时期的蹴鞠运动已基本脱离了“军中戏”的本貌,向着休闲娱乐的方向发展。《太平治迹统类》卷14载:“上(宋神宗)尝与二王击毬,戏赌玉带。”《二家宫词》曰:“金鞍宝辔簇骅骝,乐奏相从共击球。花帽两边成锦阵,谢恩长喜上头筹。”[8]

宋代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顶峰,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样,皇帝、大臣、男女、老幼、妓女,各个阶层参与娱乐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

《宋太祖蹴鞠图》就描绘了赵匡胤、赵匡义和大臣们在公务繁忙之时,忙里偷闲一起蹴鞠的情景。

刘禹锡在《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的第四:“何处深春好?春深大镇家。……节院收衙队,球场簇看车。”就是写当时球场旁边聚集着许多观者的车辆,贵胄们在蹴鞠场上观看蹴鞠的盛况。

陆游《残春》“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的诗句,以及宋初潘阆“散曳醉僧来蹴鞠,乱拖游女上秋千”之句等,这些均反映了当时蹴鞠运动的普及。

烟花女子蹴鞠盛行于宋代,成为古代女子蹴鞠的一大特色。关汉卿的散曲《女校尉》、邓玉宾的《仕女圆社气球双关》、萨都刺的《妓女蹴鞠》都做了详细的描绘。元曲中唱曰:“茶余饭后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唯蹴鞠最风流,演习得踢打温柔。”烟花女子是宋代女子蹴鞠开展的一支主力,为社会所承认,首开了社会最低层妇女参加体育活动的先河。

3.3 融合创新与多元性

两宋时期,战事颇为频繁,无形中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交流,蹴鞠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手段,自然受到很大的关注。在北方建国的辽国、金朝将蹴鞠作为宴会的表演节目。随着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宋时期高超的丝织工艺、陶瓷制造艺术、建筑技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伴随着物质的交流、造纸和印刷术的传播,蹴鞠文化也随之一起外出,这样物质与文化的交流在不自主中产生,又在不自主中融合。

3.4 价值认同性

两宋时期,出现了专门的蹴鞠艺人,以蹴鞠为生。还有很多人因为高超的球艺获得了高级官职。《武林旧事·诸色艺人》中列出了范老儿等五位高手之名。《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上记载了汴梁城和临安城官家的踢球艺人“左右军”。宋人刘向所写《中山诗话》中记载了闲人柳三复以高超的球艺攀结了宰相丁渭,获高级官职。高俅因为精湛球艺受端王赏识,《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宣和四年,五月壬戌。以高俅为开封府仪同三司”。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蹴鞠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实现人生的理想,是人生的价值取向。

3.5 一种职业化

宋代是蹴鞠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蹴鞠行业组织“齐云社”,出现了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山岳正赛”。社会上流传着“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的说法。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足球协会了,它的出现使蹴鞠运动走向社会化、职业化。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4-35.

[2] 周密.武林旧事[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72-74.

[3] 孟元老. 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2:222.

[4] 脱脱,等.宋史[M].北京: 华书局,1997:381.

[5] 四水潜夫.武林旧事[M].杭州:西湖书社,2007:45.

[6] 陈元靓.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64-65.

[7] 韦应物.韦苏州集[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8-109.

[8] 毛晋.二家宫词[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3-34.

[9] 陈卓.从唐宋诗词看蹴鞠运动的发展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8(4):38-40.

[10] 王俊奇.蹴鞠衰亡历史原因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9):124-126.

[11] 门丽.宋代蹴鞠的文化性和时代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28-29.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On Song Dynasty’s Cuju Culture

JI Ning1, CHU Xiao-e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 China)

Song dynasty’s Cuju evolves from a means for military service to an entertainment to suit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It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flourished Cuju movement could not get rid of the fate of disappearing. The study of the changing process will benefit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Cuju sports and it also has the referential value.

Song Dynasty; Cuju; culture

G812.9

A

1009-9115(2014)02-0080-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2.023

2013-05-21

冀宁(1986-),男,安徽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足球教学与训练理论研究。依前供与球头,以大赚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

猜你喜欢

蹴鞠
蹴鞠
体育杂技
古诗词曲里女足亦疯狂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蹴鞠与足球
蹴鞠外传
蹴鞠的文化历史发展研究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蹴鞠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