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以民间传统手工艺为视角

2014-02-12余继平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榨菜涪陵民间文化

余继平

(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发展研究中心,重庆涪陵408100)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以民间传统手工艺为视角

余继平

(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发展研究中心,重庆涪陵408100)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代代传承的特殊工艺,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在当地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而且对其他区域的技术、文化和经济都曾经发挥过相当大的影响。但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传统工艺的原生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民间工艺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对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角度,提出建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习所”、“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运营机构、“中国•榨菜生态博物馆”、“中国•榨菜文化博物馆”,探讨涪陵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传统手工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

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是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统一,既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是涪陵人民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通常经由感官认知和潜移默化来实现其社会功能。它不仅是一种只有单纯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还通过对生活的参与和民间工艺的功利性作用来实现其社会价值,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对广大民众的生活起着沟通物质与精神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下的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

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特色鲜明,风格突出,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广为流传,保持较为完好。例如,涪陵榨菜、油醪糟、泡菜等传统制作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天然的联系。根据刘魁立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精炼、科学,改变了以往理论与立法概念的混乱,内涵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多样性价值等,外延扩展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2]308。这些要素互相关联,有机地存活于共同的社区或群体之中,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环链。在历史向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涵了生成、传承到创新、演进的全部过程,标示出生生不息的深层生命运动和丰富久远的文化蕴涵。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普遍特点。

(一)就地取材,低碳环保

依靠人力进行生产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是深深地依存于自然的“生态枝术”。手工劳动区别于工业生产的本质特征是工具在手、工力在身,即生产力诸要素统一于劳动者的生命本体和生命活动。生命本体的全然介入,使工具和动力人格化,手工劳动也因此依存并取决于劳动者的生命活动,人的生产时空就是人的生活时空,彼此不可分割,没有间隙。这种交融无间的统一,使人在劳动过程中始终和自然保持物我不二的生态关系,而生产活动也必然因地制宜地切合一方水土、顺应四时节气。古往今来,中国传统手工艺主要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自然资源,靠体力和技巧生态地开发物利,形成了一整套不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的生态技艺体系[3]。

涪陵独特地理及气候条件有利于茎瘤芥的生长和对茎瘤芥风脱水加工。人们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成了普遍种植青菜头,制作榨菜,品尝榨菜的习惯。涪陵油醪糟以糯米醪糟为基本原料,加入猪油、核桃、花生、芝麻等煎制而成,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制作榨菜、油醪糟的器具如菜架、菜蔑丝、淘菜桶、陶坛、木甑、筲箕、木瓢等,均取自于当地自然界的原材料,它不仅丰富了民间手工艺品类,促进当地手工艺的发展,而且还不会给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美,突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崇尚顺应造化规律的“天工开物”,主张体现自然状态的“质则人身,文象阴阳”,强调尊重材料特性的“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等对生态技艺的高度自觉。

(二)工艺制作流程固定

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工艺制作流程比较固定,代代传沿袭至今。像涪陵榨菜以茎瘤芥为原料,经风脱水、三腌三榨、配以特殊辅料腌制而成。涪陵榨菜加工有诸多环节,数十道工序;涪陵油醪糟传统制作技术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经蒸制、发酵、煎炒等一整套的制作流程。民间手工艺传承人都十分注重遵循工艺制作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顺序,长期地生产实践不仅把程序烂熟于心,而且技术十分到位,保证了祖传手艺的不走样。

(三)家庭技艺传承形式

涪陵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比较单一,总体体现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母子、父子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技艺传承方式。家庭是一个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农耕时期父母就是向孩子灌输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任主要老师。家庭是社会成员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对民间艺人而言,是个耳濡目染的工艺传习所,故有“家传”、“父传子”、“传男不传女”、“民间工艺世家”等带有血缘家族式的家庭工艺传承观念。涪陵油醪糟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朝辉女士就是袁氏第十二代传人,她从小跟母亲学制油醪糟,把油醪糟这一传统手工工艺的配料、程序、炒制方法,以及熬制的火候等都熟记于心,并通过长期不断实践,其油醪糟技艺已达至臻完美的程度。还有涪陵谢氏油醪糟第九代传承人谢礼伦先生,从小跟随父辈学习油醪糟的制作技艺,得到技艺真传,曾开店经营的油醪糟汤圆和油醪糟荷包蛋广受群众喜爱。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万绍碧女士出生于“榨菜世家”,其父亲是当时涪陵榨菜传统制作的工艺技师,母亲是远近闻名的民间榨菜传统制作人。在这种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下,她自幼喜爱榨菜制作,得到祖上真传,经多年的反复揣摩,用心苦练,先后组织研发出涪陵榨菜“中盐产品生产工艺技术”、“榨菜附作物加工技术”、“榨菜生产废水治理技术”等,创立的“辣妹子”榨菜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涪陵油醪糟家家都能做,口感口味不一,各家各户在配料比例及加工火候等细节有别。因此,涪陵油醪糟没有明显派系,但总体的传承均以家庭老传少、少传小代代传承为主,以口述的方式手把手地教,只有少数有心且识字的人会在单子上记录配方配料、发酵时间和制作工艺等内容。传习者能否成就“大器”,全凭借个人努力与悟性。毕竟手工之道,是重视岁月的磨炼,以及训练中的逐渐感悟。

二、建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进行开发式发展性保护

整合涪陵多方资源,实现多方互惠,由相关企业、研究机构、传承队伍等共建“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进行开发式发展性保护。开发式发展性保护是指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国内或省市内具有惟一性,或者在某一区域内处于领先优势地位的民间传统工艺,可以通过在现代社会中大力发展来实行保护。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竹琴、金钱板、车灯演唱技艺等传统曲艺,号子歌、栽秧歌、涪陵御锣等民间音乐,菜龙、板凳龙制作及表演技艺等民间舞蹈,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油醪糟制作技艺等民间工艺,跳神、求雨等民间习俗等。这些都是增添涪陵文化魅力的源泉,我们有责任展现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深入细致地调查,对那些十分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产品,进行发展性保护。例如,涪陵榨菜传统工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态势,而且由原料(青菜头)形成的优势和历史上技术的积累也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自1898年涪陵首家榨菜加工作坊“荣生昌”创办,至民国初年以后,邱氏加工榨菜的技术广为传播,涪陵榨菜加工业开始兴起。由于涪陵人极为重视榨菜加工工艺的改进和更新,大力提高涪陵榨菜的产品质量,用以开辟、拓展和扩大市场,增加销量,特别是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倡导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工业,因此青菜头的生产、加工。在1997年,涪陵榨菜就被重庆市政府列为全市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之一,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原料、加工、销售三个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促进涪陵榨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涪陵榨菜已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种植基地化、加工专业化集团化、营销网络化),是一个颇具规模和特色、效益非常可观的行业,已成为涪陵食品工业的拳头产品、支柱行业[4]。因此,应采取发展性保护,将其产品更好地融合于现代社会之中,使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开发式发展性保护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开发、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进行适度的开发,扩大有价值的、独特的传统工艺品的销售范围,使传统工艺文化得到持续传承。建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设立涪陵民间传统工艺品展销馆,并在馆内展销那些确实需要保护的、濒危的又为人们需要的工艺品。馆内销售获得的利润,应将其绝大部分给给艺人(生产者),让生产者得到经济收益保障,并要求传承人招收适当的徒弟,确保工艺的传承。为保护传承人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每一件工艺产品要有信誉保证,都须附证书和原料及工艺的说明,并保证工艺产品的质量。

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可以对民间工艺画、民间雕刻工艺、民间金属工艺、民间髹漆工艺、民间刺绣、以及竹琴、金钱板、车灯演唱技艺、涪陵御锣和涪陵的菜龙、板凳龙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纳入民间艺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去,采取“公司+农户(传承人)+研究机构”的运作方式,因地制宜地将商品经济规律与农户生产的愿望结合起来。当然,开发这些民间艺术资源,需杜绝盲目开发引发出来的模仿、假冒、滥用、纂改等现象,保证民间艺术品牌的知识产权。对此,有关部门须制定相关制度和法规,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宣传介绍进行规范和限制,对具有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的民间艺术进行专利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以此为前提,加大投入和扶持,辅之以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集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为一体,在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品种的保护地建立博物馆、文化艺术乡,在民族工艺品、特色工艺品、旅游工艺品、民族文化音乐舞蹈等方面的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制品等方面推出一批文化名牌产品。在现代生活转变的背景下,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之关系,只有合理的分析,适度的开发,才能使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长足的发展。

在中间的部分,数据的特征都比较模糊不易区分。ST-SNE在这部分数据中识别出了更多的特征,并形成了一些独立的簇和模糊的簇,模糊的簇在有染色的情况下是比较清晰的。BH-SNE这部分的结果显得比较杂乱,没有识别出不明显的特征。

三、建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习所”、“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运营机构,开展扶持性保护

扶持性保护是指政府应对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或民族文化价值的传统工艺进行扶持性的保护。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国家对民间文化高度重视(如文化部在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通知中强调“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且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传统文化艺术正面临着大好形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要重视包括民间手工艺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应对传统工艺这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另一方面应对传统工艺的开发进行扶持帮助。因此,各个部门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应有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应设置专门的部门对传统工艺进行管理,对有杰出成就的匠师和艺人,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相应的生活待遇。建立传统工艺抢救、保护的认定程序和评估标准,以及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或传承单位)的认定和培训机制,使保护和开发传统工艺的政策扶持真正落实到实处。有些手工艺品由于费工费时、制作成本高的特点,因而在价格上的劣势明显,在市场中无法与同类的大机器制作品相抗衡,不具备发展性或开发性保护的前提。但这类工艺由于在科学、历史、文化的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着相当的价值。对这一类工艺,政府有必要采取扶持性保护措施,实行专门的保护(如采取给传承人发放津贴,精选骨干传习等),让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工艺不至于失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商品意识以及现代工艺和生活变迁等因素影响,许多民间工艺的技法后继无(乏)人。例如,涪陵油醪糟传统制作技术难度较大,习艺时间长,蒸煮、发酵、煎炒等过程中特别辛苦,年轻人不愿学习。这种状况会导致传统工艺绝技的逐步消逝,甚至凝聚于其中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也将随之消失或变异。因此,政府应积极进行扶持性保护。

(一)打造民间工艺产品品牌

利用已经修建好的滨江路乌江民俗街吸引民间手工艺人入住,成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习所”,并将其纳入微型企业管理体制或者作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进行扶持,还要成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运营机构,并入“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总结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典型传统工艺点的发展和著名艺人的成功道路,采取积极态度,多方筹资,给予扶持政策,最终打造民间工艺产品的品牌。

(二)开展扶持性保护

政府应拨专项资金,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步伐,对民间杰出传承人应尽快进行普查、摸底与认定,保护老艺人、培养新艺人。开展扶持性保护,解决传承人的温饱问题,鼓励民间艺人多收徒弟,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当然,不能只指望政府扶持,还要靠自己主动求生存。应主动寻求商业合作伙伴,科学合理地兴办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并结合旅游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链,从而促进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民族节日文化建设

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无论是人间亲情的渲染,还是对晚生后辈言行品德的熏陶,传统节日都有所涉及。政府必须加以重视和引导民族节日活动,让人们自发参与民族节日文化体验,为民间文化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政府要制定保护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有效机制,并大力宣传保护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四)广泛开展民间文化教育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就在于形成人们的积极的文化认同态度。所谓文化认同,是“指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彼此依赖和尊重。”文化认同包括本民族成员的认同和他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只有实现了这样的文化沟通、文化认同,才能取得情感上的认同,才能对民族文化进行认真的保护。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熏陶在传承民间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和社区是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主要场所。母女相传、同伴相传是手工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个别传承和群体互传是民间工艺传承的基本组织形式。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传授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要传授优秀的民间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切实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课堂活动,适当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做兼职教师,传授各种民间技艺和民间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确保学校能长期顺利地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应设立专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经费,可由文广新局或者教委划拨及管理,确保学校认真地开展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工作,并由教育部门每年对此项工作进行年终总结、考评,还可以召开两年一次的“涪陵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论坛”会议,以便各学校开展情况汇报和经验交流,确保民间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此外,要充分发挥涪陵群众艺术各团体的积极作用,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形成当下民众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尤其要加强对地方性大学予以扶持,让大学开设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以培养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训,整体提高民间艺术队伍素质,传承弘扬文化遗产。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依托农村、社区、协会、学校,建立民族民间艺术等传统文体活动基地,大力开展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活动。

四、采取信息数字化技术进行资料性保护

这类保护是采用文献信息数字化技术,如照相、录像和数字化等手段,对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记录样式、技术、材料、结构、形态、工艺流程、器物采集和相关文化背景等详细的信息资料,并对本地民间工艺的研究信息进行“分类分层”整理,数据化存贮。资料性保护为影视、报纸、杂志的文化传播提供翔实的材料,同时也为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五、建立“中国•榨菜生态博物馆”“中国•榨菜文化博物馆”,以博物馆方式实施保护

博物馆方式的保护是中外民间工艺文化保护方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国内民间工艺文化的保护多以文物收藏角度为主。博物馆是以“征集、保护、研究、传播”职能为核心,以宣传、教育、科研为目的传统公益性机构。例如,重庆三峡博物馆、涪陵博物馆,均收藏有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大部分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虽然博物馆的收藏多注重有形的实物,对实物相关的原料、具体制作的技艺以及技艺的传承、器物的生产、销售、使用和与之相关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文化意义等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研究,但在研究传统工艺、保存传统工艺实物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成绩,对当地民间文化起到了有效保护的作用。

笔者认为涪陵政府、榨菜企业、榨菜种植农户还应该与地方高校联合共建“中国•榨菜生态博物馆”。这有利于对涪陵榨菜原产地和榨菜传统手工艺进行活态保护。涪陵政府、榨菜企业应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长江师范学院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等综合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在长江师范学院共建“中国•榨菜文化博物馆”,展开榨菜生产、工艺技术、病虫害防治、榨菜肥料、榨菜品种选育、榨菜饮食文化、榨菜文化传播等综合性榨菜文化研究,陈列并展示榨菜相关档案材料,全方位立体式地反映涪陵榨菜文化。这不仅可以让技术工艺与实物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对涪陵榨菜文化遗产进行综合性保护、综合性研究和人才培养,有利于涪陵文化创新发展和提高榨菜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打造涪陵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张名片。

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精彩。这些技艺往往是代代传承的特殊工艺,有的工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不少民间传统工艺不仅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而且对其他地区的技术、文化和经济都曾经发挥过较大的影响。但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迁,民间传统工艺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护和抢救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民族民间工艺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当地政府、研究机构、旅游产品企业,以及学者、传承人和广大民众,应共同探讨保护、挖掘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民间传统工艺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M]//《中国世界遗产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年鉴(2004),中华书局,2004.

[3]吕品田.丰满的生产力——高度认识和发挥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J].美术观察,2010,(4).

[4]付启敏.涪陵榨菜旅游品牌培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Fu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s

YU Ji-ping
(Research Center of Wulingshan Development,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Fuling,Chongqing 408100,China)

There are various traditional specific crafts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Fuling,and some of these crafts are not only well known among local people but have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echnology, culture and economy of other regions.In present,the ways of life of people are undergoing radical changes and the origin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crafts faces a serious challenge.Some of the folk crafts are in danger of disappearance.To preserve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s,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to establish Group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Particular Technology Training Center for Fuling Intangible Culture,Operating Institute for Particular Artware of Ful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cological Zhacai Museum of Pickled Vegetable in China,Zhacai Cultural Museum in China.Approaches,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Fuling are also examined.

traditional handicrafts,protectio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uling

G127

A

1673-9639(2014)02-0029-05

(责任编辑 黎帅)

(责任校对 白俊骞)

2013-12-10

本文系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12YJAZH182)成果。

余继平(1970-),男,土家族,重庆石柱人,教授,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师范学院武陵山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艺术学、少数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等研究。

猜你喜欢

榨菜涪陵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No.4 涪陵榨菜回应“天价礼盒”:只是尝试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惊!茶叶蛋之后,我又“吃不起榨菜”了……
涪陵榨菜与二锅头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