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

2012-08-15郭名华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名作欣赏 2012年30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贾平凹民间

⊙郭名华 王 辉[绵阳师范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作 者:郭名华,硕士,绵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王 辉,博士,绵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作家作品。

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小说创作,在民间文化的开掘方面,贾平凹是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对民俗文化的描绘,对民间神秘文化的描写,对民间诗歌的采用,对民间语言的汲取、加工和提高等,真是随处可见。

贾平凹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守护人。民间文化对于贾平凹来说,不是立足于现代文明对于乡土文化的反顾之时才发现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在民间的思想意识形态中,民间文化和人的生存和生活,和人的精神灵魂是不可分割的。贾平凹像一个淳朴敦厚的农民,像一个有很多民间信仰的山里人,把民间文化当做人类与自然的一部分,当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民间文化在贾平凹小说当中的体现,和“寻根”派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平凹的文学作品虽然是受到了寻根文化思潮的影响,包含了民间文化书写,但是,更多的却似乎是从他的骨子里长出来的。这是贾平凹和很多“寻根”派作家有明显区别的地方。

贾平凹没有像其他作家一样,把民间文化当做“他者”,在相关的描写中,他和民间文化是融为一体的。这里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自身就是民间文化之子的缘故。他把民间文化原汁原味地全然收入囊中,在文学作品中给予表现,然后,把对民间文化的评判权交给了读者。贾平凹在小说当中,很少对民间文化进行价值置评。你很难分清贾平凹对于民间文化的态度,到底是批判呢,还是否定,还是迷恋?贾平凹对待民间文化,没有自以为占据了现代文明,就妄加评判。

贾平凹在那些探入到乡村古老传奇的作品中,身心全然地沉浸在民间文化中,他在描绘和表现民间文化的时候,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状态下的写作,然而,他的民间文化表达得反而更加充分,因为,他的作品不期然地表现了民间的集体无意识。这样,更加能够把人性和人情展现出来,让人物和故事在民间文化中生长,显得更加有生命力。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凭着那深厚的民间文化滋养,其作品充满着“鬼气”,那么,他的创作上的变化多姿、神秘迷人等富有魅力的文学才华从哪里来?我们可以从他的民间文化意识当中去寻找。

我们很多论者注目于贾平凹创作中民间文化的诸种表现,却忽略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民间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不但进入到了他的语言建构,而且进入到了他文章结构上的谋篇布局,进而进入到了他的精神世界,进入到他的文学审美的价值评价系统。《废都》这部长篇小说,我们很多人都被它表面的一种颓废腐朽的都市气息给迷糊住,实际上,贾平凹对于人物的评判是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的。虽说贾平凹所写的人物和故事都和这颓废的都市有关,但很显然,这些人,这些事,都和乡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就是城市中的民间生态,其实,也是民间文化的一个分支。那头“哲学”的牛,来自乡间,它的发言和评判,也是来自民间的。整部小说没有从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评判废都之废,而是从民间的角度,来否定这样一种淫靡腐化空虚堕落的生活。完成这个批判,作家凭借的不是现代文化观念,而是民间文化的价值观。

贾平凹没有过多的现代性批判,他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的民间文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的为民间文化意识所左右的思想观念。这种价值观,影响着贾平凹小说的审美创造。贾平凹的创作,与民间文化相关的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他创作的全部。民间文化就是他的精神命脉,民间文化是他小说的骨髓,如果把民间文化的内容从他的作品当中剔除出去,那么,他的小说大厦就会轰然倒地。这是因为他的小说大多都是以民间文化的思维方式来架构的,可以说,民间文化已经水乳交融、血脉相通地流淌在贾平凹的作品之中。

无论“鬼才”如何才气氤氲,如何云遮雾绕千变万化,但贾平凹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魂魄,这还在于民间文化。这既限制了他,也成就了他。一旦他离开了他的乡土味极浓的方言土语,离开地方口音,他就不能够畅快表达;一旦把他从民间文化的土壤当中拔离出来,他的作品就会失却它神奇的魅力。贾平凹就像是一棵植物,扎根于民间文化土壤,有之,他就会长得枝繁叶茂;无之,就会失去生机。根植于民间文化的贾平凹创作,是他在文坛不可取代的原因,也是贾平凹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原因。固守,意味着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固守,也意味着保持独创性。植物向上生长,可以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和空气,同时,往地底深入发掘,民间文化的地层也是富矿无穷。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中,《秦腔》《古炉》等作品,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民间文化这一条文化血脉,从来都是从民间文化的价值评价系统和审美评价系统来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的。这一点,更让我们确信了,贾平凹是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个一直以来“故步自封”的固守民间文化的“鬼才”,一个永远坚持民间立场的中国作家。

为何有的作家不能获得长久的创作生命力?为何他们的作品只是昙花一现?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和传统文学经典的河流切断了联系,和民间文化的血脉切断了联系。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那么,这些几乎洇没于历史典籍文字之外的草民,他们的文化之根在哪里?在民间文化当中。在民间,民间文化的评价系统显然更强势,老百姓显然是皈依民间文化的,并且以民间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要真正地表现中国乡间的甚至是城市市井,就必然要对民间文化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刻画出中国每一个具体民众的灵魂,一个作家,要沉潜到民间,体悟观察,才能够贡献出真正有民间气息的作品。

民间文化从表面上看去,外在形态上似乎由于城市化、城镇化的侵蚀而消失或者正在消失,而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是僵死地认定民间文化是一成不变,而认识到民间文化也是不断在母体上生长的,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民间文化以一种形态消失了,但是,它可能改头换面又以另外一种形态出现了。因此,我认为,民间文化既是人民群众传承创造的,又是人民群众改造的,同时,民间文化是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

民间文化不会僵死在某个时间的维度的,一种民间文化以某种形式消亡了,就必定会产生一种新的民间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需要宣扬,深入人心,而民间文化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地潜入到民间中去的。而一个对艺术赤诚的作家来说,他永远走在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造的道路上。

先天的禀赋,加上以后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坚守,贾平凹固守民间文化深沉的厚土,生命和民间文化的血脉贯通,他的作品就生长在其中,这就是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的原因。凡是民间的,就一定是大众的,凡是大众的,就一定能够有生命力。多年来在小说艺术探索不同道路的贾平凹,其实,时时在追求艺术上的创造与变化,但他的内在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一直在守护民间文化之根。这一点,一直左右着他对世界的把握。其实稍加辨析,就可以发现他的女性观、生死观,他对于生命的情欲的描写,等等,都是受命于他的民间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因此,如要真正读懂贾平凹,就不能不关注到他的民间文化对他生命的影响,关注到民间文化给他的视角,关注到民间文化奠定了他的写作的厚度和人性开掘的深度。

民间文化是贾平凹文学创作的魂魄。民间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影响到他作品的语言、结构,进而进入到他的精神结构,进入到他的文学审美评价系统。这种价值观,影响着他的文学创造。他在民间文化意识影响下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不无启示。要创造出拥有民族自信的文学,就必须时时反顾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贾平凹的创作实践生长于民间文化这一肌体的,是由民间文化哺育的。只有对民间文化生态了然于心,才能够真正地刻画出中国民众的灵魂,才能够写出中国民间的真正生存现实。只有这样,文学作品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因为,这种文学创作抵达了中国民间的真实,富有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穿透力。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贾平凹民间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民间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西安这座城
月迹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