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

2014-02-12吴正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秘文学

吴正毅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中国“五四”以来的文学史发展脉络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情况。目前,国内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多达数百部,但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的中文系学生编写的,高职院校专用教材数量很少,其中还不乏本科教材的“缩简版”,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的高职专用教材,对高职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意义重大。

一、当前课程开设与教材使用的现状

1.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情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越来越向工科倾斜、向实践性倾斜,而“就业不佳”这一情况使得一些高职院校也取消了文秘专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保留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大量缩减了文史哲课程的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课时一再压缩。文秘专业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都趋于“边缘化”的位置。

但是,实际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然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文秘人才。所谓的文秘专业“就业前景不佳”,其实是因为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与企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高职文秘专业都注重提高学生的办会、办事、应用写作、人际交往能力等技能,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重技能”的同时,如果大量删减“现当代文学”等文学基本课程,那么,暂时看起来可能是节约了教育成本,增加了实践时间,但在学生就业后,就会慢慢凸现出人文素养欠缺、思考力差、视野狭窄等缺陷,影响学生的生活和成才。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亟待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的集知识、实践、思考于一体的教学方法。而选择一套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程度、审美能力和应用要求的教材,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目前所用教材存在的不足

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学内容,那教学目的的更新就如同空中楼阁,既无坚强的支撑又无具化的文本,即使更新教法也会无用武之地,所以教学改革重在更新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对于江苏范围内的二十所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调查显示,当前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院校,近70%的任课老师对教材并不满意。他们大多采用相对简单的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作为参考书,或自编讲义授课,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调查中,当前高职文秘专业所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体现出以下不足:

(1)教材学术性较强,学生理解有困难。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比较普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有北京师大刘勇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大学朱晓进、朱栋霖、丁帆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樊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等,这些教材在援引资料、陈述观点等方面比较权威,但主要是针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都非常强。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能力、文学知识基础方面与本科中文系学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毕业后也几乎不会从事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这些教材对他们来说内容较为艰深难懂。即使教师上课并不完全依据这些教材讲授,内容已经做了简化,学生在自学和复习的时候也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2)教材覆盖面较宽,教学课时明显不足。由于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史发展情况较为复杂,涌现出的作家作品数目众多,所以如果要比较全面地梳理一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必须要花费很大篇幅。例如上海师大杨剑龙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虽是“简史”,并且采用了“小说”“戏剧”等专题形式陈述作家作品,但教材内容覆盖面仍然较广,比较适合本科中文系学生学习。高职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往往非常有限,不可能完整地介绍完这些内容,若是教师泛泛而谈,学生对这门课很难留下什么印象。

(3)教材知识性较强,实践应用训练不够。在目前为数不多的高职专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中,大多数教材(如张景华主编的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通用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只是在内容上相对于本科专业教材降低了难度,以作品精彩片段展示为主,但并未进一步展开分析和引导,教材中也很少设置实践练习环节,与高职文秘学生的需求仍有些脱节。

二、关于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专题性”思考

基于高职文秘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数量少、内容与高职育人要求尚有差距的现状,编写一套适合高职学生学情、与实践应用紧密联系的教材迫在眉睫。在教材编写上,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作家作品一一提及。因此,编写者首先要思考,哪些知识对于高职文秘学生来说是“必须”而且“够用”的。

陈思和曾经提到:“学习者如果没有阅读和了解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优秀作品,或者对其艺术内涵理解不深,那么,对文学史过程的学习也必然会缺乏感性的把握,难以真正学好文学史”。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人文知识基础并不牢固,因此,如果直接从作家作品入手,会比从“文学史”入手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采用“作家作品”专题的形式来编写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值得一试。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校本教材,就分为“鲁迅”“郭 沫 若 ”“老舍”“曹禺”“张爱玲”“钱 钟书 ”“ 王 安 忆 ”“莫言”等十个专题,内容力求清晰浅显,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放入每章的背景介绍中,每章重点介绍这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如对高职学生有激励和启发作用的内容都可稍微详写)、创作风格、作品情况等,并选取一两部代表作品做详细的导读,并在正文后附加“阅读链接”,将作品精彩段落节选、名家对作品的各种不同评价都罗列出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的编写形式或许不够全面和深入,但脉络非常清晰,适合高职文秘专业的课时安排,方便学生课后自主拓展阅读,能够让学生对这些作家和作品重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探讨,无形中提高了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已经达到了高职文秘人才教育的目的。

“专题型”的教材对编写者的要求同样较高,要求编写者既有较深厚的现当代文学专业知识,又熟悉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能够将文学知识与高职文秘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工作生活融合起来。因此,不同高职院校的精英教师跨校联合编写教材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教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关于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应用性”思考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并非“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对文学事件和文学流派的初步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具有文学素养、洞察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能从事文学创作、文案设计与写作、文秘、企业文化策划与管理、语文教学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根据这一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的编写也要相当重视“应用性”,使教材具有职业针对性和在场性。所谓在场性,就是要让高职学生的精神需求、知识需求、兴趣、人生中所面临的问题、社会中的现实话题、中国精神思想领域的前沿性问题等始终在场,与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家作品产生某种有机的关联性。鲁迅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是因为涉及到中国人长久以来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命母题,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经典性的文本中汲取价值资源。所以,教材编写者要尽量选择与高职文秘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有关联的经典作品,并且在教材的知识介绍、习题实践中有意识地凸显这种关联性。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可以引申到“农民与城市关系”的话题,不少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希望通过技能学习之后可以留在城市工作,那么,教材提出的这个话题可以引起他们对未来人生的规划和思考;又如文秘专业女生较多,那么鲁迅的《伤逝》、老舍的《月牙儿》、曹禺的《日出》、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都可以与女大学生的生活和爱情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熟读作品的基础上,导入“女性如何才能自立自强”等话题,这些思考与讨论都会对高职文秘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使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观察问题时具有更敏锐的判断力。

而“应用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教材不仅为学生陈述知识,更要配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形式。为了解决文学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各种人文类选修课、研讨讲座、社团活动等。教材可以为这些活动提供各种素材。例如,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尽量减少“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这类较为僵硬呆板的问题,而是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充分发挥的研讨题目,如“《红高粱》电影作品和小说有何异同”“汪曾祺《大淖记事》和王安忆的《小鲍庄》中的农村描写有何异同”等;有条件的话,教材中还可以包括各种音像资料,如名家关于作品的讲座视频,以及由作品改编的影视剧视频等。教师可以参考这些资料,组织撰写书评、自由辩论、专题研讨、角色扮演、近景旅游等活动,在学习中培养起高职文秘人才所需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各种社交礼仪等。

四、关于高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编写的“社会性”的思考

高职文秘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还应该体现高职教育“社会性”的特点。文秘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会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工作,因此,在文学教育中渗入地方文化的教育也是必要的,可以弘扬地方文化,让学生尽快熟悉和融入社会。如江西地区的高职院校的教材中,可以放入庐山文化和本土作家作品的专门章节,而江苏江阴地区的教材中,可以开设关于刘半农的诗歌专题。这样,高职教材的地域特色会进一步凸显。

另外,在对一些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阅读武侠、玄幻、言情等通俗文学作品,而且在阅读时并不事先区分作品的质量优劣。而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不少学生的印象是“语言和情节太过老套”“太长,很难有耐心读完”等。针对这种情况,高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不妨也编入一两个关于“港台文学”“通俗文学”的专题,介绍金庸等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赏析优秀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积极精神,教会学生如何辨别通俗文学作品的优劣,发现优秀的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这样的教材内容设置,既有趣味性,又有时代性,可以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好地相融。

总之,在“专题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高职文秘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就能够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较为鲜明的高职特色,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实用”和“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培养出真正既有内涵又有技能的优秀文秘人才。

[1]盛翠菊,王为生.由知识传授走向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中文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与改革[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80.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秘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当代企业文秘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提升电力企业办公室文秘工作水平的途径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办公室文秘的重要作用以及工作策略
中职文秘专业游戏化学习软件设计与实现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