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志愿服务视角下的大学生党性修养研究
2014-02-12罗小燕
吴 艳,罗小燕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党性修养是指一个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思想道德、作风等方面来锻炼和改造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纪律修养、文化知识修养、作风修养等方面。近年来,西方国家形成了一个集“攻心”“抢占”“培植”“消解”“乘虚”“腐蚀”等六种手段于一体的渗透方法体系,动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从国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情况来看,近年来大学生党员数量逐步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开始滋生,并在少数学生党员身上传播蔓延,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更好地推动党的事业发展。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现状和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调查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至11月,课题组对江西几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82份。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党性修养的情况,包括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如何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平时是否坚持学习党的相关理论、路线、方针等;第三部分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党性培养的作用体现及相关性研究,主要包括参与志愿服务的收获、社会意义、个人评价,大学生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影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因素等。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入党动机方面,有251人(89%)选择“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说明绝大多数同学入党动机端正,但仍有31人(11%)的同学选择了“家庭、长辈要求或建议”、“为今后就业提供保障”或“仕途准备”。在对大学生党员队伍主要问题的认知方面,有238人(84.4%)选择“社会经验缺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135人(47.9%)选择“受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缺乏远大理想”,有132人(46.8%)选择“入党动机过于功利,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在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影响因素的认知方面,有189人(67%)选择“缺乏责任感,忘记党员身份”,180人(63.8%)选择“计较个人得失,不愿为群众服务”,有132人(46.8%)选择“政治理念水平不高”,有54人(19.1%)选择“能力不强,本领不高”。可见,部分大学生党员仍存在自我中心意识过强、价值取向功利化、社会责任感趋弱等问题,说明有的高校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有“重发展,轻教育”的倾向。
(三)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分析
1.参与状况
在收回有效的282份问卷中,有280人参与过志愿服务。在过去一年中,参加次数为1-5次的大学生党员人数最多,有199人(70.6%),6-10次的有51人(18%)。可见,几乎所有大学生党员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但参与次数较少,还没有常态化。
2.组织状况
在志愿服务的组织方面,200人(70.9%)选择“由学校及系部组织”,有60人(21.3%)选择“自主进行”,有35人(12.4%)选择“社团组织”。可见,学校及系部组织还是主要方式,社团的组织功能还很薄弱。
3.参与志愿服务收获情况
在对参与志愿服务收获的感知方面,有280人(99.3%)认为可以“获得社会经验”,238人(84.4%)认为可以“培养奉献精神”,207人(73.4%)认为可以“提高交际能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161人(57.1%)认为可以“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可见,大学生党员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对培养奉献精神有较大作用。
4.参与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一个开放式问题“你所在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有何建议?”根据问卷及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的范围多局限于敬老院、福利院、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方面,大多偏向于帮扶弱势群体,而在其他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志愿服务还较少涉及,范围过于局限,内容、形式老旧。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由学校各级团委组织,为便于统一组织管理,志愿服务多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扎堆”开展,而在其他课余时间则开展不够,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少和时间短的问题。
二、参与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关系分析
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志愿服务强调的不为物质报酬、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理念,也与中共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关联。虽然两者倡导这种服务的基础与动因不完全相同,但在帮助他人、造福社会的价值目的取向则高度一致。在对志愿服务对党性修养的作用的感知上,214人(75.9%)认为可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231人(81.9%)认为可以“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体现我为人人的良好道德意识”,228人(80.9%)认为可以“有效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171人(60.6%)选择“锤炼党员党性修养”。可见,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三、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实现途径
(一)增强志愿服务意识和宗旨观念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只有在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体验,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到原则的重要意义。在养成教育中,大学生虽然经历了古代以孔孟道德规范教育,接受近现代雷锋精神的道德规范影响,但在很多大学生道德实践中仍缺乏内在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学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开展关于志愿服务领域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影响,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和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能真正从自我意识上认识到义务,将志愿精神内化为自觉行为,培养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从而真正提高党性修养。
(二)加快志愿服务平台建设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大学生党员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工作偏差,加之高校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存在社会实践不足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的特点,各高校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与社会、团体组织对接,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形成完整的志愿服务平台。如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参与政府的社会研究和青少年教育等服务工作,借此让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深入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三)建设有力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机制
科学的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运营的重要保障,也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目的的重要基础。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较普遍存在的组织管理不力和“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以及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做定期专题研究,认真统筹规划。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组织工作程序,明确组织的工作职责。建立志愿者档案,按大学生志愿者所在年级、班级及个人所学专业、特长分类,以利提供专业技能类的志愿服务。建立志愿者活动情况登记制度,制定规范表格,对活动的内容、形式、地点、时间、服务对象参加活动人员名单、工作任务分工及活动结果进行书面记录,以便组织检查、考核、评估,促进组织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制度
一般的考核评价,多是对考评对象进行优劣判断,看重的是结果。而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大学生党员的考核评价是以提升大学生自我素质为目的,通过考核评价体系,能让大学生党员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最终提高党性修养。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主观评价:由自我评价、群众评价、党支部评价、班主任(辅导员)评价四部分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加权平均得出;2.客观评价:对学生党员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日常生活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量化而做出评价;3.附加分:针对学生党员的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参与党建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获得的各种奖励、志愿服务等情况进行酌情加分。
[1]侯金超.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问题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党报,2006(1):44-46.
[2]杨燕滨,常颖.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2):82-84.
[3]邓希泉.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36-40.
[4]肖湘愚,李茂平.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S].2011(3):158-160.
[5]金祥.大学生党员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