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社会角色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4-02-12陈海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陈海明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是社会未来的主流建设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一、社会责任感理论概述

1.社会责任感的含义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自发性地要求做好自己分内分外的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等都有益的事的较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秉承的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通过不断的行为规范的强化作用,使社会个体形成自律意识,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义务。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社会责任感设定的标准和界限也不同,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动机也在遵循利他再利己的法则,个体行为利于组织,组织会反过去利于个人,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性统一。

2.社会责任感的内在要素

社会责任感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是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行为、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感成立的前提条件,个体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常的认识、评判方法。社会责任行为是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转化,是具体执行层面的反映。社会责任素养是责任的内在品质,其以情感为基础,将社会责任感内化为情感,将社会群体规范、社会主流思想通过情感的方式不断在内心中强化,不断纠正社会责任行为,提高社会道德修养。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要想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就要讲究法制经济、道德经济、诚信经济。经济关系反映到具体层面,需要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诚信与道德,责任道德是构成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的伦理根基。责任意识会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规范化的经济运行秩序,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其次,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

(2)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为了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需要社会责任感来维护整个社会道德生态体系的秩序。比如社会中的拜金主义、高度的物质追求、坑蒙拐骗等问题暴露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大学生在社会角色中的定位决定了其应该扮演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传统文化道德的捍卫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宣传者,进而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示范效应的样本。

(3)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容

社会责任感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坚持和贯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通过责任感教育的逐步引导,可以深化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及集体主义的理解,明白政治教育的实际意义,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其次,社会责任感是衡量大学生高等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尺,责任感教育会使大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由外界主导向内在主导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大学生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感的不协调问题

1.高等院校责任感教育缺失

现阶段我国高校片面强调对学生技术、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养、思想品质、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大学生普遍责任感意识较差,对一些社会公益、公共行为秩序等表现冷漠。有些高校虽然有责任感教育,但是责任感教育课程体系不系统,大学生依然缺乏正常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模糊,意识不到社会角色背景下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责任感与社会角色结合性差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地方,但是高校在教育方式与社会角色的联系较少,也对大学生们的社会角色要求较低,使大学生无法在学校这一相对孤立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起与社会角色的有效联系,对社会角色的体验性不够,无法真实感受社会的复杂关系,也自然不清楚社会角色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逐渐偏离了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更多是从怎么保护好自己,从加强学生自身的安全出发,使学生们意识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社会的不公平、不道德问题也都习已为常了。这种强调个体自律、个体的道德教育方式割裂了与社会整体的联系,也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认知深度。

3.责任行为与实践行为的割裂

大学生这一群体有较高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但是反映到具体的实践层面,往往导致有认识无行为,或者认识与行为无法相结合。大学生在意识层面有着较高的觉悟,有着正确的是非观念,但是在责任行为中的表现却很差,造成知与行的脱节问题。只有个体付出的代价较高时,才会弱化责任行为的落实力度。其次,校园文明的社会化现象逐渐失衡,现阶段高校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逐渐增多。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校园与社会之间也逐渐打破了原来的信息壁垒,社会中的一些不文明问题开始倒流入校园,校园中的诚信问题、利己主义、攀比风气日渐盛行,如何减少思想道德意识与行为执行层面的错位是现今高校责任感教育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角色落差的原因分析

(1)商业社会下的文化扭曲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商业文化主导下的价值追求迷惑了部分大学生,使他们热衷于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偏向于注重个人利益及价值,整体的社会舆论导向都在宣传着浮躁的以创业致富为表象的实质为拜金主义的思想。大学生毕业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及生活、工作现状,在自身需求无法解决的前提下,自然无法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降低了社会角色的使命感。

(2)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包容

社会对多元文化、大众文化、个性文化的包容性越来越大,大学生对社会角色定位的多元化发生的角色冲突。比如,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功利主义与高校倡导的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这些不仅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角色定位上的迷茫,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间带来的文化失调的具体表现。

(3)高校责任感教育的失职

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还是以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教学课堂的互动性较差,课程内容与社会外部环境的结合性较差,很多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空洞,很多都是走走过场,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作风。其次,高校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不深刻,无法兼顾专业知识与内在素养两层面的传授。高校教师无法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标杆,损害了责任道德教育中的形象,这也加剧了学生对责任感思想的怀疑。

四 社会角色视阈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

1.建立及优化社会角色导向下的责任感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内容,角色性学习就是通过让大学生融入角色的方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角色配置,使大学生站在他人的角色位置上体会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建立美好社会所应该发挥的角色功能。其次,区分不同社会关系下的角色定位,比如家庭中的责任感、公共环境中的责任感、高校环境中的责任感等,不同环境下的责任感是有区别的,应该注重不同环境下责任感的转化,这样才能正确地履行适合的责任感。最后,责任感与个人行为的结合。责任意识是知觉层面,只有落实到行为层面,才能将个人的道德准则逐步扩大到社会共同遵守的准则,这就要求高校责任感教育应该注重知行合一,不要空谈过高的道德素养,从落地开始逐步推进。

2.社会角色导向下的责任感教育的全过程结合与渗透

首先应该将责任感教育整体大的内容体系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小单元内容体系,将其贯穿到不同学科的教育中去,将责任感教育与学科教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责任感教育的体验性、互动性、全程性,使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全方位感知,深化对责任感教育的理解。其次,校园文化活动与责任感教育的结合。只要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地方都可以渗透进责任感教育,比如大学校园、大学寝室、大学社团活动等。不同的文化活动要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去传达,不同的文化活动应该突出不同的责任感教育的重点,大学校园活动多宣传大学生课堂秩序、言行举止等,大学寝室活动多宣传和谐相处、生活交往等,社团活动多宣传创新创造、合作共赢等。

3.社会角色导向下的家庭、高校与社会多方联动教育

首先,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的接触最紧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潜意识地影响到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塑造,高校应该在各个教学管理、文化活动、师生关系、生活保障等方面都融进责任感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大集体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其次,社会大环境应该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接力棒工作。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环境,讲文明、树新风、重责任,完善奖罚激励机制,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鼓励每个公民追求真善美,承担应尽的责任。最后,家长责任感教育同样不可缺失。家长应该用自己的切实行动为学生做好榜样,教会学生独立面对生活,帮助学生形成起自尊、自爱、自立、自律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陆士桢.和谐社会中大学生的角色建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2]沈小红,陈峥婷.社会角色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发展性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3]顾志勇.社会实践在大学生角色社会化中的功能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4]张维满.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探讨[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

[5]张燕.责任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

猜你喜欢

责任感责任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