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珍先生传略
——谨以此文纪念连珍先生百年诞辰

2014-02-12程焕文

图书馆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

程焕文

连珍先生传略
——谨以此文纪念连珍先生百年诞辰

程焕文

连珍(1914.8.15-2010.10.31),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创办人,历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广东图书馆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图工委委员、广东高校图工委副主任等职,是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图书馆事业的卓越领导人。

1 少年求学

连珍,曾用名连以奇、连思灏,1914年8月15日(农历六月廿四)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虹桥镇峃前村一个富裕农家。曾祖父为农民,为脱贫致富,克勤克俭,省钱买田。祖父和父亲连王维恪守家训,厚朴勤俭,亦以买田致富为理想。经三代人奋斗,至连珍出生时,家中田地除自耕外,其余出租,生活殷实。连珍为长子,下有弟弟连若虚(琦)、连琳和妹妹连赛芬(小芬)①。

连珍深受疼爱。上辈没有出过读书人,祖父希望连珍能读到镇上的小学毕业,而父亲则指望连珍能读到中学毕业。家中将积蓄的大部分钱财用于三兄弟的培植上。

1920年2月,未到6岁,入读峃前村初级小学,拜至圣先师。连珍恪守家训,一心想挣得一件长衫,一辈子穿下去;会写状子,可自由出入小衙门,坐在家里不怕人欺负,还可光宗耀祖。三年后,跟冬烘先生读了一年半私塾。

1924年7月,转到县立虹桥小学读高小。

1927年7月小学毕业。

1927年9月至1928年7月,在温州私立瓯海中学读初中一年级,上下两学期均因患咳嗽病,中途辍学回家治病。

1928年9月,考入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初中部,开始接受新文化,对胡适、蔡元培等人物十分景仰,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希望在实现父亲的愿望读完高中后继续读大学,最好是北京大学,期冀毕业后有资格做中学教员。

1929年春,因与同乡的同班同学林国珽②和胡开明③相交甚密,思想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林国珽是一位进步学生,受其影响,连珍和胡开明加入反帝大同盟,开始接触共产主义书刊和进步人士吴毓④、陈阜⑤等人,参加张贴标语、抵制日货、演出戏剧等活动;创办刊物,并在第一期发表林国廷的《论中国农村破产的原因》。

1930年,参加学校学生会领导工作。校外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均争取与学生会领导分子联系,因为对共产党有好感,连珍时常以共产主义者自居。

1931年7月,初中毕业,与林国珽、胡开明在温州租房温习功课,准备报考浙江省立第十中学高中部。学校当局认为三人有“赤色分子嫌疑”,不准报考,三人遂离开温州,赴上海报考高中。9月,连珍与胡开明考入上海市立敬业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林国珽到杭州考入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入学不久,发生“九一八事变”,在学生运动中,连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先安内”政策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加相信共产主义。不到半年,因患鼻窦炎而休学。

1932年2月至7月,与胡开明、林肇荫⑥等十人在温州合聘一数学教师补习数学,并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参加学潮。9月,因鼻窦炎日趋严重,为方便求医,转至杭州之江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

1933年9月,因鼻窦炎久治无效,为方便求医,再转至上海新龙华惠灵中学读高中二年级。

1934年夏至1935年春,休学,在上海白克路宝隆医院医治鼻窦炎。

1935年9月,在上海新龙华惠灵中学读高中三年级。北平爆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后,连珍参加上海大中学生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

2 投笔从戎

1936年7月,连珍高中毕业,9月考入燕京大学外文系。当时华北局势紧张,学校剧烈的政治斗争令人难以袖手旁观。10月,经同学蒋晋图、朱经尧介绍,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因鼻窦炎有恶臭,连珍经常有意回避同学,孤僻的生活习惯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要求格格不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习革命理论,特别是听了斯诺关于延安和西安事变的报告后,决心加入共产党。

1937年“七七事变”前,入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鼻窦炎手术治疗。病愈出院时,平津已沦陷,许多同学已离校。得知平津恢复通车后,8月14日乘火车逃离北平,不料在天津新站下车时被日本宪兵逮捕,囚禁在作为日寇兵营的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与连珍同时被捕和陆续被捕、关押在此的流亡学生达六七十人,连珍鼓励学生不要害怕,不要哭,不要乞怜示弱,并利用转移押禁的机会救出一位被错认为是津郊游击队员的辅仁大学同学。连珍还经常代表同学向日寇提出有关医药卫生饮食和优待女同学等要求,因此,被囚禁的时间最长,被审问的次数最多。在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一再派代表交涉营救下,9月17日,连珍作为最后一个有问题的抗日分子,在经过个别训话后单独释放。经过这次被日寇监禁的考验,连珍更加坚定了加入共产党的决心。

9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共同抗日的和平协议,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⑦。10月初,连珍怀着高度的抗日热情回到温州。温州进步知识青年正在组织青年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连珍与他们取得联系。当打听到闽浙边红军的情况后,回乐清帮助野夫⑧等组织乐清青年服务团,先到各镇发动小学教师和滞留在家的大学生为抗战服务,接着在虹桥镇利用国民党的抗敌后援会,组织进步青年和开明士绅下乡开展宣传活动。在虹桥镇的宣传工作有一定基础后,转到白象镇,约好友住在白象小学,利用收音机收听战事新闻,出版油印简报,组织歌咏队到乡村宣传。不久,白象小学和邻镇的柳市小学都被动员起来。

此时闽浙边红军改称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经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在温州设立办事处,主持工作的是老朋友吴毓,连珍遂赶到温州与吴毓秘密会面。吴毓告知抗日游击总队准备创办救亡干部学校,要求连珍发动温州知识青年参加学习,并约在台州教书的林国珽一起到救亡干部学校工作。连珍遂赶回乐清发动知识青年,电约林国珽返回温州。

1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平阳山门筹建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培训青年知识分子,何畏⑨、黄耕夫、邓野农、林夫四人组成筹备小组,临时省委组织部长、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粟裕⑩兼任校长,何畏为副校长,黄耕夫为教育主任,邓野农为校务主任,林国珽、梅康、张忍之任教员11。11月底,连珍与吴毓带领第一批近40位进步青年到达浙南革命圣地平阳山门,见到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12,以及老朋友林国珽、陈阜,参与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筹建工作。

1938年1月15日,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借用平阳县山门乡畴溪小学及旁边的旧教堂为校舍,在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何畏主持典礼,刘英分析抗战形势,阐述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粟裕就发动群众和全民抗日发表讲话。典礼结束后,学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3。学员有135人,其中女学员约30人。连珍负责编辑校内和街头的墙报,以及学员的组织工作。

1月中旬,陈阜拿入党志愿表给连珍,连珍庄重地填写并提交入党志愿书,几天后组织通知连珍已批准入党申请。于是经陈阜、黄耕夫介绍,连珍在闽浙边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加入共产党。

3月5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到平阳山门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粟裕率部开往皖南集中,刘英带领部分干部留在浙江领导救亡运动;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浙江临时省委,待中央批准后转为正式省委。3月13日,在平阳北港水头街成立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选拔优秀的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员组成新四军流动宣传队,连珍、林夫任正副队长。3月15日,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第一期训练班结业,学校停办。大多数学员跟随粟裕开赴皖南;部分学员组成随军服务团,由陈雨笠带领;留下的学员从事公开或秘密工作,公开的有新四军驻浙办事处(金华,吴毓负责)、新四军驻温通讯处(周饮冰负责)、新四军后方留守处(平阳北港水头街,黄昂负责)。何畏、陈阜、邓扫空(后改名田野农)、林国珽、张忍之等在刘英的领导下到浙江各地开展地下工作。部队开拔后,流动宣传队先在新四军后方留守处集中短训,准备宣传资料。流动宣传队共有21人,其中16人是抗日救亡干校的干部和学员;另外5人中,1人是刚从国民党监狱出狱的瑞安陶山暴动领导人之一的孙学耕,还有4人是负责挑运演出道具、宣传资料和队员行李的农民群众。黄昂14在留守处主持了连珍等人的入党仪式。

随后,流动宣传队携带《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告父老同胞书》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从平阳水头出发,经鹤溪、梅源、钱仓、塘川、鳌江、县城、郑楼等地,至瑞安林垟和县城;再沿飞云江中上游进入山区,经仙降、马屿、平阳坑、高楼、营前、峃口、大峃、黄坦、百丈口(连珍因另有任务,在此地返回)[1]、洪口等地,到达泰顺县城;再经下洪、大安、三魁、东溪、泗溪、五里牌、彭溪、富垟、月湖等地,到平阳桥墩、灵溪、沪山、麻步、渔塘等地的农村山区,宣传党的抗日救亡和统一战线政策,代表部队向老区群众告别。5月,回到后方留守处休整待命。在百丈口时,连珍因另有任务提前返回,林夫继续带领流动宣传队开展宣传活动。宣传队一路上利用演讲、演戏、唱歌、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抗日爱国宣传,很受群众欢迎。宣传队的工作既紧张又艰苦,平均两天转一地。一律步行,边走边刷大标语,每次约走30里。每到一地,首先进行个别访问并分发文件,晚上再进行演出、歌咏等活动。第二天上午继续走路,下午访问或邀请开明士绅、乡镇保甲长与知识青年举行座谈会,晚上或是再次演出,或是开学习会、排练,在浙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向新四军驻浙办事处交涉,要求流动宣传队停止活动。临时省委为顾全团结抗日大局,派人送来一封信,指示流动宣传队到新四军后方留守处解散。

6月间,流动宣传队解散,全体队员被分派到浙东南新区开展地下工作。林夫留在平阳,连珍潜行至温州,投宿九柏园头17号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次日上午,通讯处主任周饮冰派通讯员带连珍到小南门省委秘密驻地向省委书记刘英汇报工作。刘英派连珍参加由何畏(书记)、邓扫空、林国珽等组成的永嘉中心县委会工作,任青年部部长。回到通讯处后,本打算下午向何畏报到,不料,午饭后通讯员再次把连珍带到省委秘密驻地,何畏已在此等候,开门见山地说:午前得到可靠情报,今晚国民党要逮捕刘英,刘英和相关文件已转移,为免使房东——地下党员王哲珊受牵连,需选一两个合适的人留宿。连珍明白用意,当即应承,并询问了应对方法。当晚国民党便衣前来搜捕,连珍、王哲珊和何畏的妹妹黄东君被捕。连珍坚称自己是因流动宣传队解散,过境回皖南新四军军部。两天后,连珍由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保释,转入地下工作[2]。

起初,连珍随邓扫空到永嘉乡下做组织工作,后负责乐清的巡视联络工作。当时乐清县委由郑梅迪(书记)、郑梅欣、邱清华、郑伯詠、陈行一、黄义陶等组成,受永嘉中心县委领导,据点在接近雁荡山麓的濮头村。连珍每月从温州乘帆船渡瓯江,先到黄花山前陈行一家,检查乐清县西工作,然后向东到滩头传达指示,检查一月来的工作;回头再从黄花山前过江返回温州。平均每月有一个星期在温州,三个星期在乡下。

10月,国民党特务机关突然查封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周饮冰和省委青年部长赖大超等被捕。

12月,吴毓因感情纠纷15,向浙江省委揭发何畏搞小组织,牵涉许多干部,省委要求何畏坦白声明,指示永嘉中心县委学习《展开反何畏的斗争,巩固浙南党的组织》文件。随后省委开展“反何畏思想斗争”,撤销温州中心县委,连珍受到撤销青年部长的处理。何畏在写过多次声明书均无法令省委满意的情况下,1939年春与陈阜、黄昂、邓扫空、张忍之等永嘉中心县委成员,以及何畏爱人陈锡荣、邓扫空爱人黄木兰等前往陕北,请求中央解决问题。连珍、林夫等没有前往延安的30多人一筹莫展。当时温州中心县委由省委直接领导,领导成员的组织关系和生活费用均由省委书记掌握,找不到省委书记,党的关系无形终止。于是,因“何畏事件”,这30多人脱离了与党的关系。

3 寻找组织

何畏等赴延安后,林国珽到于潜任《民族日报》编辑,林夫到丽水加入国民党浙江省建设厅合作工作队,连珍则于1939年2月到平阳鳌江任《平报》编辑,与祝肇华同事。《平报》由进步青年组织,宣传抗日和统一战线。连珍曾发表两篇文章,揭发当局开除小学教师,揭露反动派阴谋,对社内同志鼓舞很大。

1939年2月8日,连珍与浙江泰顺县人周守任16结婚。

6月,林夫自丽水托人带信,要连珍接任国民党第十集团军创办不久的《诚报》编辑。当时野夫从乐清到了丽水,没有职业,住宿也成问题,如果连珍前去,可解决野夫的住宿与安全问题。于是,连珍化名连思灏,前往丽水任《诚报》编辑。连珍租两间房,一间给野夫,另一间自己住。野夫撰写《木刻手册》,筹备成立木刻用品供应社。连珍召来新四军流动宣传队队员鲁林杰(后改名林杰、林斤澜)任校对员,祝肇华任收报员。8月13日浙东印刷厂的排字房被敌机轰炸,《诚报》停刊,连珍和林夫辞职[3]。因组织问题没有解决,林夫商量连珍去延安。由于妻子周守任已怀孕六七个月,连珍不便前往,于是商定连珍先去桂林,两人在桂林会合。

9月初,连珍与《平报》编辑林肇荫结伴前往桂林,找不到工作,随即前往广西宜山,住在迁桂的浙江大学。连珍申请借读,在外文系旁听课程。一个多月后训导委员苏毓棻(温州人)通知连珍,学校不批准借读申请,须搬出学生宿舍。此时传来消息说,林夫在路过平阳投宿《平报》报社当晚,恰逢国民党查封《平报》而被捕。连珍茫然若失,离开宜山,继续西行。

11月,连珍转至云南澂江,入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文学院外文系借读大学二年级。入读后,连珍马上拜访曾在温州做过革命工作,后因赴日本而脱党的同乡陈竺同。在他介绍下,连珍结识了工学院的陆铸平同学,参加陆铸平主持的“一二九”纪念会,报告“一二九”后的北平学生运动情况。陆铸平曾示意连珍入党,连珍告知“何畏事件”,希望帮助寻找关系,后来没有结果。

1940年夏,中大从云南澂江转至粤北坪石,连珍随校前往。适逢鲁林杰、李碧兰、周承栋、徐鎏等经粤北去重庆,林国珽路过坪石前往桂林,相谈之下,均认为“何畏事件”如果不澄清,恢复组织关系难。连珍发动学生要求校方聘请洪深、钟敬文等进步文化人士来校任教,积极与温州同乡——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李笠和燕大时的老师——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陆侃如等联系,促使钟敬文、穆木天、彭慧、陆侃如、冯沅君等教授为学生多开课;发起鲁迅逝世五周年纪念会;参加拥护许崇清续任校长运动;发动响应马寅初在成都抨击蒋孔的演讲;劝阻受俞志远指使的学生发动驱逐外文系主任洪深教授的风潮。

1942年7月在中大毕业后,洪深拟留连珍任助教,因受反动势力压迫,改在中大先修班任专任英文教员。8月连珍开始英文教员工作,一边从事教学,一边开展学生政治教育,扩大党的影响,并利用组长职权保护赖以愚、曹思义等进步学生。

1944年秋,日寇进犯,坪石沦陷,中大师生疏散,连珍携家眷逃至江西赣州。经胡秉业通过赣州国立第十九中学初中部主任傅雪岩介绍,担任该校英文教员。冬,赣州沦陷,连珍带着150余名响应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签名参加国民党青年军的浙江籍学生,随学校向江西宁都转移,沿途宣传共产党的抗战理论,劝阻同学参加青年军。到达宁都后,最终只有四五人参加青年军,被校长刘信纯发觉,乃决裂。于是连珍与傅雪岩夫妇赴浙南泰顺。

1945年5月,应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之聘任讲师。8月,抗战胜利,随校迁返杭州。

1946年7月,因帮助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赵槐修改拥护政协、反对内战的大会宣言,参加反内战大游行和罢教运动,被浙江大学解聘。8月,经钟敬文介绍,担任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副教授。10月,李笠帮连珍弄到一张中大文学院外文系讲师的聘书,连珍想返回母校,但又不便立刻言辞,于是两头兼顾了一学期。

1947年1月,连珍辞去广东省立法商学院的教职,只在中大文学院外文系任教。夏,连珍拟入苏北解放区,在上海黄宗甄家面见新四军老干部林怡(后改名杨进)。林怡表示,到解放区或在后方工作意义一样。因林怡旋即离开上海去西明山,未果。潜还故乡,通过赵槐,与乐清县委书记邱清华联系。当时山后的三五支队正与山前的国民党军队战斗,不敢前往,于是在浙大学生暑期下乡工作团所办的补习班任教,旋即该班被破坏,逃离,返回中大继续任教。

1948年,开始与中大的同乡王起、邻居王宗炎、饶鸿竞、刘荣等密切交往。

1949年9月,因生活困难,经王宗炎介绍,兼任华夏中学高中英文一班教员。

4 再次入党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广州市军管会接管中大。在填写军管会文教接管委员会《文教机关旧任公教职工人员登记表》时,连珍与丘闽常取得联系。得知丘闽常同样是脱党尚未恢复组织关系的积极分子后,连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中大临时校务委员会成立后,连珍向陈慎旃17汇报了自己在温州工作的历史和“何畏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1950年3月,连珍加入中大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积极争取重新入党。连珍除担任文学院外文系讲师,还兼任文学院秘书、学委支会书记、临时校务委员会秘书处秘书等职。

9月,经刘渠、陈慎旃介绍,连珍重新入党。年终评为中大劳动模范。

1951年2月,经陈慎旃向中大副校长、党组书记冯乃超18举荐,连珍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党组秘书、党委委员。6月,参加中共广州市委党员训练班学习。

1954年5月,因在校长办公室秘书岗位上工作突出,被任命为中大副总务长,兼任卫生保健室主任,代理人事室主任。

1956年6月,许崇清校长任命连珍为校长办公室副主任19,直至1958年5月。

5 代理馆长

1958年春夏之际,中大图书馆馆长叶启芳20被打成右派,下放虎门人民公社参加监督劳动,无法回馆工作。6月,许崇清校长任命连珍为中大图书馆副馆长,代理馆长职务21,连珍从此开始了10余年的代理馆长生涯,在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中,艰难地维持中大图书馆的发展。当时因为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大图书馆从广州石牌校区迁到康乐园校区仅数年,刚刚完成院校调整后的书刊整理,图书馆馆舍分中区和东区两部分。中区图书馆是总馆,位于1905年建造的我国第一座红砖钢筋水泥大楼——马丁堂,收藏常用流通书刊;东区图书馆位于教学楼中,专门收藏旧书和所谓的有政治问题的书刊。1959年藏书量为1,355,057册,另有碑帖、图片、缩微资料、学位论文7万余册(件)[4]。

随着“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等政治运动接踵而至,知识分子饱受政治运动、思想批判的冲击。中大要求图书馆整风。副馆长何多源、陆华琛曾先后主持过岭南大学图书馆,是著名的图书馆专家,采编部主任周连宽亦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档案学家,他们被认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或多或少受到震动和冲击。连珍深感图书馆人才匮乏,一方面尽力保护和重用何多源、陆华琛、周连宽等专家;另一方面,鉴于全国仅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设有图书馆学专业,不能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便向学校提出开办图书馆学专业、培养图书馆人才的建议。但受时代限制,连珍的建议石沉大海。

1958年8月22日,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由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大图书馆和科学院广州分院图书馆等9个图书馆组成,杜定友任会长,连珍推举何多源担任副会长。

按照大跃进的要求,为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连珍带领中大图书馆做了一系列工作:(1)分别整理撤销、赠送交换或委托出售了大批积存书刊,化无用为有用;(2)排出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卡片6.5万张,便于读者查找;(3)恢复剪报工作,分类整理日报资料,为政治学习和科研提供最新资料;(4)编印中文期刊目录,便于读者使用6,000多种馆藏期刊;(5)修订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6)成立图书订装小组,及时装订修补书刊,提高图书的使用率。与此同时,在读者工作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1)1958年10月设立毛泽东著作阅览室;(2)设置政治理论期刊专架,陈列中央和各级党委的理论期刊;(3)设立伏罗希洛夫主席赠书阅览室,陈列伏罗希洛夫主席1957年4月访问广州时赠送给中大的2,500册苏联原版图书;(4)在图书馆设立“中苏友好之窗”,经常展出图片;(5)配合政治运动、教学改革和理论学习,举办有关资料展览;(6)开门办馆,送书上门,当师生下放劳动时,将书刊送至工厂、农村,方便其借阅。由于坚持一切为读者的方针,中大图书馆 1959年 1-3月的到馆读者达67,030人次,比1958年同期增加5,584人次;借出图书30,589册,比1958年同期增加3,967册[5]。

1961年,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同时调整文化政策。11月,陶铸在中南局的讲话中表示,今后在中南地区一般不要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名词,不要戴这个帽子,帽子满天飞不行。广东文化知识界思想沉重的局面有所改观,何多源、陆华琛、周连宽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鼓舞。

同月,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倡议成立广东图书馆学会。12月初,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第四次委员会决定正式成立广东图书馆学会筹备小组,选举叶得春、何多源、梁家勉、黄闰科、谈荣森5人为筹备小组成员[6]。

1962年12月,广东图书馆学会获准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个图书馆学术团体和改革开放前全国唯一的图书馆学术团体。

1963年2月22日,广东图书馆学会在广东科学馆召开成立大会暨1962年年会,50多名会员和300多名图书馆工作者与会。大会通过学会组织章程,选举杜定友为会长,叶得春、何多源、陈振厚、梁家勉(兼秘书长)为副会长。连珍一如既往地尊重图书馆专家,推举何多源出任副会长,而自己则低调地为学会服务。在学会成立后的学术研讨会中,连珍和何多源主持了题为“关于参考书及资料室工作的若干问题”的研讨会[7]。

1965年,中大图书馆藏书达1,705,931册,比1959年增加350,874册,7年间平均每年新增藏书5万册,居全省之冠[8]。其中中文普通图书680,948册,外文图书240,589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大图书馆和广东图书馆事业进入停滞阶段。

1969年12月,连珍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

1971年7月,中大任命杨彩萍为图书馆副馆长、党支部书记,代行馆长职务,直至1978年。

1972年7月,连珍结束劳动改造,返回中大图书馆,恢复副馆长职务。

1976年10月,十年动乱结束,图书馆事业百废待兴。

6 开启山林

文革结束时,连珍已年过花甲,但为了图书馆事业,焕发了青春,勇于创新,开创了广东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1977年12月,极左路线尚未全面纠正,广东图书馆学会悄悄恢复活动。

1978年1月4日,广东图书馆学会正式恢复活动,重新登记、发展会员,成立由24名理事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梁家勉当选会长,连珍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平、徐化麟、郭作屏、佟德山任副秘书长,成为文革结束后全国第一个恢复成立的图书馆学会[9]。随后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恢复活动,省科委副主任谭启明任主任委员,连珍等10个成员馆的馆长或副馆长任副主任委员。

1978年5月4日,中共中山大学委员会报请广东省委组织部拟任命连珍为图书馆馆长。1979年2月6日,广东省委组织部批复同意任命连珍为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

广东图书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成立后,连珍积极投入广东图书馆事业的领导与组织之中。

1978年12月,主持广东图书馆学会年会,会上交流20多篇论文。

1979年1月28日,主持召开广东图书馆学会批判左倾路线及其在图书馆的流毒会议。

6月18日,邀请美国阿克伦大学马琳玉女士做关于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问题报告会。

7月9-16日,中国图书馆学会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科学讨论会。梁家勉当选常务理事,连珍当选理事。

10月9日,邀请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编目部主任沈继尧做关于图书馆现代化问题的报告,10月13日做关于图书馆学研究问题的报告。

1980年1月19日,广东图书馆学会邀请以澳大利亚图书馆总馆长G·钱德勒博士为团长的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代表团举行座谈会,梁家勉与连珍参加座谈。

1月23日,广东图书馆学会召开理事会扩大会议,讨论成立学术委员会,推选周连宽为主任委员,与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联合筹办会刊《广东图书馆学刊》(1981年创刊,现为《图书馆论坛》),连珍等7人组成编委会,佟德山任主任委员。

2月8日,主持广东图书馆学会纪念杜定友先生座谈会。

6月19日,主持广东图书馆学会学术讨论会,收到论文20多篇。

12月15-18日,广东图书馆学会召开年会。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连珍做题为《积极开展对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为四化作贡献》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梁家勉当选会长,连珍、黄灼耀、赵平任副会长,连珍兼秘书长,赵平、徐化麟、郭作屏、佟德山、商志馥、何家新、庄义逊任副秘书长。

鉴于中大图书馆馆舍狭小、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连珍提出建设现代化新馆的建议,得到中大的支持。经调查、规划、设计,1980年12月,选址在中大康乐园马岗顶的新馆破土动工。

连珍认为图书馆的发展仅有馆舍建设远远不够,关键在于人才建设。连珍再次向学校提出开办图书馆学专业,为新馆准备专业人才的建议,得到学校的支持。1980年10月15日,在连珍主持下,中山大学开办两年制图书馆学自费走读大专班,招收43名考生,中大图书馆负责管理与组织教学,开设18门图书馆学专业课程,中大图书馆的周连宽、李峻聆(任教研室主任)、刘少雄、黄锦谣、陈修宏、谭迪昭(任秘书)和华南工学院图书馆的商志馥等兼任专业课教师,开创了广东高校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先河。同年,周连宽教授招收图书馆学专业中国目录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名(张郁芳),成为继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之后,全国最早招收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机构之一[10]。

1981年4月,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首次向中大图书馆捐赠书籍。

5月31日至6月11日,连珍和副馆长黄汉华应香港大学图书馆邀请,访问香港大学图书馆等香港高校图书馆。

9月16-25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讨论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连珍出席。会议成立全国高校图工委,中大图书馆和华南师范学院图书馆被聘为委员单位,连珍任委员。

1982年1月6-12日,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召开第一次广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成立广东省高校图工委,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林川兼任主任委员,连珍和华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黄灼耀任副主任委员。

7月,经过两年学习,中大图书馆学自费走读班的41位学生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全部走上图书馆岗位,其中大部分留在中大图书馆。

鉴于图书馆学自费走读班的成效,经连珍努力,广东省高教局同意拨专款20万元,委托中大图书馆开办图书馆学专修科,满足广东省图书馆事业建设的人才需要[11]。8月,中大图书馆学专修科成立,连珍任专修科主任。9月1日,图书馆学专修科开学,招收两年制图书馆学专业大专生40名。

9月1日,中大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其中书库6,202平方米,阅览室3,144平方米;设有阅览室15个,阅览座位1,500个,还设有古籍善本、珍贵报刊、期刊检索、校史资料、鲁迅研究资料、日本赠书和陈寅恪教授纪念室等。除提供借阅外,还提供静电复制、缩微拍摄复制等技术服务,开展缩微阅读、视听服务;装备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推进应用计算机管理和服务计划,建成中文采编和西文采编两个子系统,成为我国最先进的图书馆之一[12]。香港孔安道纪念基金会向中大图书馆捐赠港币25万元,用于购买经济、文化、教育类英文图书及港台中文图书。

1983年3月23-26日,广东图书馆学会召开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1982年年会,以及第三次科学讨论会,收到论文100多篇。

同月,中大图书馆换届,李燮均任馆长,纪经纬、赵希琢任副馆长。连珍年近古稀,专任图书馆学专修科主任一职。

9月,中大图书馆学专修科第二次招生。为充实师资,相继从外地调进50年代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的张诚和华勋基,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81年毕业生万述红、刘晓玲,选留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生汪光松,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生曹树金、邓小夏等担任专任教师,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蒸蒸日上。在开办图书馆学自费走读大专班和图书馆学大专班,积累较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连珍通过学校向教育部申请开办图书馆学专业本科。

10月31日至11月6日,中国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连珍当选为理事。

11月3日,教育部批准中大开设四年制图书馆学专业本科。

1984年3月8日,中大成立图书馆学系筹备组,连珍任筹备组组长,谭迪昭、黄平任副组长。

3月21-23日,广东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连珍作题为《努力开创我省图书馆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连珍当选为会长,黄灼耀、佟德山为副会长。

9月,通过全国高考,中大招收第一届四年制图书馆学专业文理科本科生63人。从图书馆学系成立之日起,连珍就为中大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埋下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伏笔,招收的第一届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分文理两个班,文科班侧重于图书馆学,理科班侧重以计算机为主的情报学。这种办学模式一直坚持到中大设立情报学专业。

11月,中国图书馆代表团赴泰国考察图书馆学教育事业,连珍派中大图书馆学系教师张郁芳参加。

1985年2月8日,广东图书馆学会举行“迎春学术座谈会”,连珍致开幕词,会议选举连珍等作为代表参加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5月31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图书情报学院M.D.库珀教授应中大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系邀请来访,做“美国图书情报服务”的学术报告,并举办图书馆自动化问题座谈会。9月25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馆长马丁·格兰博士和远东图书馆馆长郑炯文应邀访问中大图书馆,做“美国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的学术报告。

1985年工资改革,连珍是正处级,实际工资188.6元,不属于套改工资范围,保留原工资,加食品补贴等,合计改革后的工资为216.6元。

1985年9月,通过全国高考,中大图书馆学系招收81位新生。连珍始终重视师资建设,亲赴全国各地延揽人才。继1983年调入张诚、华勋基,1984年调入夏国铮之后,1985年调入商志馥、胡继武、沈名森、梁仁居、骆伟等中年专业教师。连珍特别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认为数学和语文是本科生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为此调入数学教师罗守洁、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岑婉薇、英语教师石运华、张芸等。

在从各地调入教师的同时,连珍深感自己年事已高,须延揽图书馆学学科带头人来主持中大图书馆学系,为此,从图书馆学系成立之日起,便致力于说服广东梅县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谢灼华教授担任系主任。

1986年6月,连珍与中大图书馆学系党总支书记黄平、林耀先主任到武汉大学聘请谢灼华教授,因武汉大学始终不同意,无法遂愿。于是,连珍转而说服已确定留校任教的谢灼华教授单独指导的第一个应届硕士毕业生程焕文到中大图书馆学系任教,以便为谢灼华教授将来前往中大做准备。

10月9日,鉴于连珍年逾古稀,图书馆学系各项工作走上正轨,中大撤销图书馆学系筹备组,组建图书馆学系行政领导班子,骆伟任图书馆学系副主任(在没有正主任前主管系行政工作),黄平、谭迪昭任副主任㉒。新班子成立后,连珍仍惦记着图书馆学系的发展,不遗余力地游说谢灼华教授担任系主任,直至离休。

1986年3月26日,广东图书馆学会举办1985年年会暨第四次科学讨论会,连珍致开幕辞。

1987年9月23日,广东图书馆学会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连珍致开幕词。选举商志馥为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梁家勉、连珍为名誉会长,连珍从此退居二线。在1984-1987年连珍担任广东图书馆学会会长期间,学会先后举办16次各种类型的学术讨论会,学术研究活跃。1987年8月31日,《广东图书馆学刊》获得国内统一刊号,成为正式刊物。

7 安享晚年

1987年1月24日,中大党委对连珍的脱党问题复审后,认为在“反何畏思想斗争”中受到撤销青年部长的处理并因而被迫失去党的关系,应予平反纠正,恢复政治名誉,决定恢复连珍党籍,党龄从1937年12月起连续计算㉓。

7月24日,鉴于中共浙江省委[1985]52号文件为“何畏事件”平反,“决定撤销1938年省委关于开展‘反何畏思想斗争'的决议和撤销温州中心县委的决定,为黄先河同志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对在‘反何畏思想斗争'中受到错误处理或者株连的同志,亦一律予以平反纠正”,中大党委研究决定:连珍同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按照中组发[1981]1号文精神,应从1937年11月参加闽浙边救亡学校时算起;按照国发[1982]62号文规定,同意连珍离休,离休后享受厅级政治生活待遇;按离休前标准工资(218.6元)每年增发一个半月工资作为生活补贴㉔。

1988年5月10日,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复:连珍离休后享受厅级政治生活待遇㉕。

1990年9月25日,广东图书馆学会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连珍第二次当选名誉理事长。

1992年12月11日,广东省委组织部批复:同意连珍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1936年10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时算起㉖。

1993年12月2日,广东图书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七届理事会,连珍第三次当选名誉理事长。

2002年11月8日,广东图书馆学会举行学术年会,经理事长程焕文建议,首次设立和颁发杰出贡献奖,连珍荣获广东图书馆学会“杰出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发表感言。

2003年7月19日下午,中大图书馆和中大信息管理系联合在广州白天鹅宾馆隆重举行“连珍先生九十华诞庆祝大会”。中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萍,中大原党委书记、校长黄焕秋及夫人张杰,中大原党委书记黄水生,中大原党委副书记曾桂友,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中大信息管理系原主任谭祥金,广东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李昭淳等领导和嘉宾,连珍亲属,以及中大图书馆、中大信息管理系历任领导出席。庆祝大会由中大信息管理系主任陈永生主持;李昭淳馆长代表广东省图书馆界致以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敬献寿联“乐享晚年莫道世间难百岁,宜登上寿且看添闰再十年”;中大图书馆馆长、广东图书馆学会理事长程焕文回顾连珍先生主持中大图书馆和创办中大信息管理系的历程;李萍副校长代表中大致辞,充分肯定连珍先生60多年来对中国革命事业和中大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高度赞扬连珍先生的图书馆精神,号召学习连珍先生的革命创业精神和图书馆精神。为表彰连珍先生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中大图书馆授予连珍先生“中山大学图书馆荣誉馆长”称号,李萍副校长颁发“中山大学荣誉馆长”的牌匾。程焕文馆长和陈永生主任代表中大图书馆和中大信息管理系赠送生日礼品,连珍子孙敬献鲜花,连珍长子连志诚致答谢辞。

离休后,连珍深居浅出,上午在中大蒲园区的家中挥毫泼墨,练习书法;下午与妻子周守任一起在蒲园区的西翠园漫步,生活清静安逸。

2009年,经中组部批准,连珍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2010年夏,连珍在早晨起床时不慎摔倒,从此健康状况每日愈下。9月,入住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多次进入重症病房,远在加拿大的女儿回国照料。

10月31日凌晨1时5分,连珍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6岁。

11月7日10∶30,连珍遗体告别仪式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中大党委书记郑德涛,副书记、副校长喻世友,校长助理李祥之等领导,中大图书馆、中大资讯管理学院负责人和师生,连珍家属、亲友等200余人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进献了花篮和花圈。

11月10日,在86周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隆重举行最高级别的执业荣誉奖励“中山大学卓越服务奖”颁奖仪式,连珍名列榜首。

注释

①连珍自传(1950年8月4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②林国珽(1914-1986),与连珍同时入党,同因“何畏事件”脱党。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早年学习世界语,1963年担任杭州世界语协会筹备组成员,1980后更积极从事浙江世界语运动。

③胡开明(1913-1997),原名胡启法,学名胡志彪、胡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察哈尔省委常委、察哈尔省政协副主席,张家口地委第一书记,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常务副省长,安徽省委常委、安徽省副省长等职。

④吴毓(1911-1943),1931年入党,中共浙南特委负责人之一,1943年12月10日在永嘉、仙居交界的黄山小坑被国民党所收买而伪装成地下党的土匪杀害。

⑤陈阜(1910-1997),原名圣阜,又名铁汉,1931年入党。1932年任中共浙南委员会委员,1946年任中共冀热辽分局社会部情报站站长,1949年任天津军管会军法处处长,1950年任天津市公安学校校长,1953年起任天津市法院和中、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84年任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委员。

⑥林肇荫,1950年代任浙江农学院讲师,兼农场副场长。

⑦⑪⑬陈彤,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平阳党建.http://www.pyxdj.gov.cn/show.asp?id=194&cid=00100008.

⑧野夫(1909-1973),原名郑育英(毓英),又名绍虔,字诚之,乐清万岙乡寺岭村人。毕业于上海美专。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先后参加一八艺社、春地画会、野风画会、铁马版画会、上海绘画研究会、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等组织。1938年8月入党,11月任乐清县青年服务团城区特支书记。1939年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出狱后脱党。1950年后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总务长、上海幻灯厂厂长、全国美协副秘书长等职。

⑨何畏,后改名黄先河,曾任合江省民政厅厅长、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

⑩粟裕(1907-1984),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

⑫刘英(1905-1942),江西瑞金象湖镇竹岗村人,1932年任红15军44师政委,1934年7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1935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会书记兼政治委员,1935年10月任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1938年5月任浙江临时省委书记,1942年2月因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5月18日在方岩马头山上被国民党杀害。

⑭黄昂,1950年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

⑮据回忆,吴毓曾与温州中学学生陈锡荣热恋,陈锡荣进入闽浙边救亡干部学校学习后,恋上何畏,后与何畏结婚。

⑯周守任(1920.6-),父亲周元曾当过几任县长;母亲张竹兰出身商人家庭,17岁嫁给周元,1940年夏脱离夫家,到浙江乐清与大女周守俭和女婿赵文祥生活。1947年,连珍将岳母接到广州后一直生活在一起。

⑰陈慎旃,1949年前为中山大学地下党党员,后曾任华南农学院党委副书记。

⑱冯乃超(1901-1983),广东南海人,生于日本。1927年入党,1930年担任左翼作家联盟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长,后任香港华南局文委书记等职。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兼人事处处长,1950年任人事部副部长兼第四局局长,1951-1975年先后任中大副校长、广东省文教部副部长、中大党组书记、党委第一书记等职,1975年任北京图书馆顾问。

⑲中山大学[56]中办字第1313号《任命通知》 (1956年6月5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⑳叶启芳(1898-1975),广东三水人,毕业于岭南大学经济系,著名翻译家和新闻学教授。1925年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政治教官,后任武装团体训练班政治部副主任。1929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翻译德国毕尔的《社会斗争史》、考茨基的《基督教的基础》、洛克的《政府论》,美国布尔的《国际关系论》等社会科学名著。抗战爆发后到香港任《晨报》主编、《大刚报》总编辑、《广西日报》社长等职。广州解放后,应召回广州任广东省政协委员、国民大学教务长、华南联大文学院院长等职。高校院系调整后任中大中文系教授,1956年任中大图书馆馆长,1958年被划为“右派”,1959年下半年“摘帽”,继续讲授外国文学史,后以“摘帽右派”身份终老。

㉑中山大学[58]中人字第 08143号 《任命通知书》(1958年6月20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㉒中大党组[1986]083号《关于骆伟等同志的任职通知》(1986年10月9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㉓中大党委[1987]008号《关于连珍同志脱党问题的复审意见》(1987年1月24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㉔中大党委[1987]034号《关于连珍同志申请离休及离休后提高待遇的意见》 (1987年7月24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㉕中大党委[1988]019号《通知》(1988年5月10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㉖粤组审[1992]46号《关于连珍同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批复》(1992年12月11日),中山大学档案馆藏。

[1]连珍,林斤澜.记新四军流动宣传队[J].平阳党史资料,1985(1):45-50.

[2]连珍.记浙江省委机关巧妙应对国民党搜捕的一次经过[J].温州党史,2003(1):21-22.

[3]连珍.忆林夫兼记浙南往事[J].浙南革命斗争史资料,1982(9):15-21.

[4][5]何多源.跃进中的中山大学图书馆[J].图书馆学通讯,1960(1):45-46.

[6][7][9]程焕文.广东图书馆学会40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8]广东省图书馆事业大事记[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S1):1-20.

[10]程焕文,潘燕桃.在变革中发展 在发展中壮大——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20年回顾与前瞻.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68-73.

[11][12]广东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广东高校图书馆十年(1979-1989) [M].香港:汉荣书局,1990.

程焕文,博士,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图书馆学专业与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出版学术著作30多种。

2014-02-22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去图书馆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