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研究
2014-02-12叶顺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图书馆银川750004
●叶顺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图书馆,银川 750004)
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普及和搜索引擎的便捷,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和方式,使高校图书馆到馆借阅量明显下降;纸质文献价格的不断上涨,迫使高校图书馆在购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纸质文献量加以控制;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不断创新和应用,使得自助借还书机应运而生,替代部分人工借阅工作,这无疑都对传统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和工作带来冲击,加速了高校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现象和问题的出现。
1 图书馆员“职业化”和“去职业化”
“职业化”多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指的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的规范和标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三方面。[1]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价值就是做好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读者满意度,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员“职业化”至少具备三点:(1)图书馆员要有默默无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职业道德。(2)图书馆员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除具备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理念和能力。(3)图书馆员要有专门的职业意识,做到时刻不忘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身负的职责,无论信息环境如何变迁,始终不忘保存、发现和传递文献信息知识是图书馆人的职业使命。[2]
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原因,我国图书馆员的职业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使图书馆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唯一“公共信息中心”的地位,图书馆在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中,图书馆员也面临着 “去职业化”的危机。[3]
2 高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现实境遇
2.1 大量的图书馆非专业人员参与到图书馆工作中
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上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改变和市场就业环境的变化,图书馆学被划归为管理学科门类,图书馆学教育缩减了不少图书馆学核心课程课时,增加了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课程涉及大而全,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脱离实践,脱离图书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缺少深入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致使部分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实际工作的需求。而且,随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断深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图书馆在招聘馆员时,更愿意优先考虑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等专业的毕业生。此外,高校为了能有效引进高级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般都给予解决家属工作的特殊待遇,往往图书馆就成为首选的安置场所。长此以往,图书馆非专业人员的比例不断上涨,忽视了图书馆员专业队伍的持续建设,这就加速了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现象的出现。
2.2 图书馆大量核心业务外包,削弱了图书馆职业精神
采访编目一直被视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最能体现图书馆员专业性的业务。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业务外包管理方法被引入我国后,图书馆的一些专业性业务(如图书采访编目、图书加工、报刊装订、书目数据库建设、现代化技术)和事务性业务(如图书上架、整架、公共卫生、安全、消防、绿化、设备的保养维护和管理等)[4]实施了外包管理办法,这样虽然有利于节省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但却加速了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摒弃了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削弱了图书馆的职业精神。
2.3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边缘化,图书馆员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下降
由于制度、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馆职业仍不为多数人理解,仍然被定格在传统图书馆的概念里——只是些借借还还等简单机械重复的劳动,图书馆员缺乏展示的平台和上升的空间,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尽如人意,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作为教辅部门的图书馆日益被边缘化,基本上是学校的“二等公民”,图书馆员在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都会受无形的挤压,这无疑会激起图书馆员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职业的自卑感和消极悲观的情绪,看不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前途,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从而打击图书馆员职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信心。
2.4 图书馆员职业采用人事代理制度,降低了图书馆职业的吸引力
目前,事业单位由于经费和编制的限制,许多高校图书馆的用工方式是人事代理制度,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和被雇佣者之间是合同关系,新进图书馆员只是编外人员。而且由于高校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同工同酬政策,人事代理的图书馆员在待遇上与有编制的教师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样增加了人员管理的被动性和不稳定性,加大了人才流失的可能性,降低了图书馆职业的吸引力,更不利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凝聚和团队协作、共同奋进精神的培养。
3 防止高校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路由选择
3.1 加快推动图书馆法律法规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
职业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是职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职业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至今,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实施,[5]如在美国,专业馆员必须在ALA认定的图书馆学院系取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5]然而,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至今尚未出台一套专门的《图书馆法》,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行业准入制度,致使图书馆界的整体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较低,职业声望较差,进人渠道混乱,用人标准过低,职称评聘标准相对模糊,用人机制无法可依,[6]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服务的深入开展,这也是导致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根源之一。高校图书馆系统作为我国图书馆从业人员分布的三大系统之一,数量大,分布广,学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强,因此,应借鉴国际图书馆学界以及国内其他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的成功经验,加快推动图书馆法律法规和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完善图书馆职业准入机制,对于保证图书馆学的专业地位,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和竞争能力,引导和规范图书馆员职业,促使馆员能对图书馆的职业观念、职业形象、职业行为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加快图书馆事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合理利用业务外包,创新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业务外包虽然可以节省成本,优化人才配置,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但是容易降低图书馆的收藏质量,使图书馆员丧失许多熟悉图书内容和馆藏体系结构的机会,影响图书馆员信息组织、信息分析和信息服务这一优势能力的发挥,削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图书馆职能的实现,因此要慎重对待业务外包,合理利用业务外包。张晓林认为,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而在于我们具备的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7]而且网络环境下,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开放自由获取的数字资源加速用户远离图书馆,降低了图书馆的利用率,图书馆的影响力和专业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创新才有出路,高校图书馆应本着“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的服务宗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高校的先进服务和管理模式,有效地引入评价竞争机制,建设好馆藏资源的同时,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创新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为图书馆的职业化道路铺好基石,为图书馆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谋求新思路,提高图书馆人的职业忠诚度和自我认同感。
3.3 营造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环境,对馆员进行职业培训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技术的更新,图书馆时刻面临着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图书馆员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有必要在图书馆内部建立长期有效的在职馆员继续教育培训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努力奋斗的进取氛围,通过讲座、进修等多种形式宣传教育,促使馆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信心。而且在提高图书馆员业务素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将图书馆独特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图书馆员的内心深处。图书馆职业精神蕴涵着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宗旨和使命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在图书馆各项具体工作中所具有的态度、遵循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其精神的核心强调以包容和平等的态度服务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使人类所创造的知识彰显其价值。[8]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和图书馆职业,所以,面对图书馆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边缘化,更应该倡导图书馆职业精神,对社会的歧视给予宽容和理解,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提高对图书馆职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勇于坐“冷板凳”,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引导自己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4 重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提升图书馆员职业竞争力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与图书馆实际工作需要的脱节,也是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图书馆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受教育者偏离图书馆职业,因此变革创新图书馆学教育迫在眉睫。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教育研究者需要开拓思路,创新思维,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需求、技术、管理与政策作为重要的教学要素,以复合型知识结构、面对不断变化的研究环境、面向个性化的图书馆实践为出发点,重视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实践性,理论结合实践,[4]不仅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运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要对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和设计,着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1]李文文,陈雅.我国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3):134-137,92.
[2]索站超.职业化:我国图书馆员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83-86.
[3]范并思.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我们面临的挑战[J].图书馆建设,2007(6):15-18.
[4]陈传夫,等.图书馆员去职业化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4-18.
[5]吴慰慈.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图书馆建设,2004(2):7-8.
[6]秦长江.图书馆职业准入和任职资格制度浅论[J].图书与情报,2003(4):79-81.
[7]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8]李晓新.图书馆职业边缘化分析——兼谈对图书馆学教育的启迪[J].图书与情报,2006(4):34-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