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评介
2014-02-12王俊
王俊
(天津市河东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天津,300170)
《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评介
王俊
(天津市河东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天津,300170)
官箴思想源远流长,《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不仅是一份官箴研究成果的萃集,还有示范和推动官箴研究的作用。文章对该书的三大特色做了分析、梳理,对书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提出一些斟酌意见。
官箴书;文化;研究;评介
中国政法大学郭成伟教授主编的《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一书是古代官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带动和促进对官箴及官箴文化的深入研究的重要依据。
一、一本不多见的古代官箴研究著作
官箴思想源远流长,今天能够见诸文献的最早的箴文如《虞人之箴》(《左传·襄公四年》)和《抑》(《诗经·大雅》,号称“箴铭之祖”),表明在周代,“箴”就是一种被官员们普遍地用做规谏君主的形式。此后,官箴的内容发生了有意思的变化——由对君主的规谏转变为对官吏自身的训诫与劝勉,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简《为吏之道》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例证。唐代,随着官僚制度日趋完善,对官员的管理不仅需要制度安排,适当的思想引导也显得重要起来,为此,武则天组织编撰了《臣轨》并自署其名,反映了她作为君主对这本书的重视。《臣轨》一书对文武百官提出了全面的职责要求和严肃的训诫,表明统治者开始自觉地运用官箴书这种形式对官员进行思想教育。宋、元时期,官箴思想进一步发展,“更富于针对性与实践性”,官箴书也逐渐多起来,许多政声卓著的儒学名臣如朱熹、真德秀、张养浩等都主动总结自己和别人的从政经验与教训,撰著成册。这时的官箴书在内容上涉及广泛,几乎包括了官吏一生活动的各个方面。及至明、清,一方面,官箴思想有了更新的发展,带有近代启蒙民主性质的官箴思想出现了;另一方面,就是官箴书在数量上的激增,从政者对官箴书也格外重视,像《学治臆说》、《牧令书辑要》之类的优秀官箴书成为官吏施政的行动指南。可见,古代的官箴思想和官箴书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政治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整理并予以扬弃,既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全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更是我们今天“古为今用”,挖掘优秀传统理论资源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然而,应该说至今我们在古代官箴领域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这与我们丰富的官箴遗产是不相称的。由此,郭成伟教授主编的《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一书的出版不仅是一份官箴研究成果的萃集,还有示范和推动官箴研究的作用。
二、结构编排上的特点
全书由对一部分官箴书原文的比较、对官箴书的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与研究、对官箴文化的研究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臣轨》、《州县提纲》、《作邑自箴》、《官箴》、《实政录》、《钦颁州县事宜》、《办案要略》、《学治说》等十余种官箴书的全部或部分原文予以点校,以方便读者阅读;第二部分是由负责点校者对所点校的文字结合其作者的生平做出评述,凸现其理论价值;第三部分是综合性、通论性的研究,对历代官箴文化历时性的梳理和分析,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这样一种由浅入深的结构安排,是对官箴文化研究进程的真切再现,也有助于读者逐层深入,深化对古代官箴的了解和认识。
三、内容上多有创见
1.重视官箴文化研究中的制度化和物质化特点
以前的官箴研究,比较多地倾向于发掘其思想价值,而对官箴文化包涵的制度化和物质化的特点认识不足。官箴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四个层面去分析它,即思想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价值层面。分析时要把握官箴文化的特点。早在文明萌生之初,随着政权的出现和官僚的设置,官箴文化就开始崭露峥嵘,《尚书·大禹谟》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可以看做是较早地对官员执行政务提出的基本的道德标准。在夏、商、周三代,“德”、“养”、“贤”、“仁”、“诚”、“忠”、“孝”、“勤”等观念的出现和倡导,反映出这时期官箴文化还只是体现在思想道德层面。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官箴文化逐渐发展到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为吏之道》的内容就是这个转变的真切反映。到了汉代,官箴文化开始实现了儒家化,儒家基本理念成为官箴内容的基石。与此相应,应用儒家经典《春秋》决断狱政的司法实践同时表明官箴文化开始逐步由制度化向物质化转变。此后,官箴文化在制度化与物质化方面的发展更为快速,不仅出现了严密的各种法规,而且撰著官箴书也成为许多为政者的一种风尚。这些都表明:官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引导和官吏自律的现象,它还包涵着丰富的制度化乃至物质化的内容,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吸取。
2.明、清以降官箴的实用化趋向
官箴本身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政治管理而训诫、勉励他人或激励自己的言语,因而最初的官箴书主要涉及思想方面的内容。在明、清时期,随着官箴文化的日趋成熟,它的实用性倾向或者说其“入世”的特色日益突出。这种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官箴书与法令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些官箴书的内容就是对法令的细则化、通俗化、是对法令的补充。官箴对官吏立身处事的要求,往往就是行政性法律要求的具体化和通俗化,因此,阅读和实践官箴书的内容要求,也就成为官员守法的一个具体表现。
二是官箴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对官吏具体工作的指导,包括对司法断狱工作的指导,如王又槐的《办案要略》和汪辉祖的《学治臆说》之类,都包涵着丰富的司法断案的方式方法。三是官箴书中也有很多讲授如何在官场钻营与自保的法门,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自然是糟粕,但是我们不应该低估它在当日官场上的巨大作用。这同样可以视为官箴实用化趋向的一大表现。
3.突出官箴书中对清廉的要求
《左传·恒公二年》载:“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对政权的巩固而言,官吏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地位,循良廉能官吏多的时候,政治相对清明,社会也趋于安定;贪婪残酷官吏多的时候,政治必定腐败,社会便陷入动荡不安的境地。这样的历史事实屡屡出现,使得古代的统治阶级认识到了整顿吏治的重要和必要性。吏治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清廉。郭成伟教授主编的这本书专门收集了多部官箴书中涉及官员清廉的内容萃为一编,可见对清廉思想的重视。对于这些劝诫官吏清廉的言论,作者既认识到了它的积极意义,也注意到了其中的不足。官箴的内容以劝诫为主,进行正面的宣教,强调官吏要加强自律,因此,这些官箴的言论虽然不具备像法律那机关的威摄力,但它的正面宣传教育可以使官吏内心认同它、接受它,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守则,所以它又可以起到法律禁奸止恶之外的作用。同时,古代的清廉思想只是强调了官员的自律,而不可能把它变成一个人人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问题,这也是它的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当然,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和观点尚可以进一步斟酌。首先,此书的官箴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都与法律思想上的内容相同或相近,那么,是不是有必要辨明官箴文化与法律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类属?平行?还是交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官箴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其次,书中收录的古代官箴书有十余种,今天所见的官箴书至少有八十余种,由此,此书选用点评官箴书的依据是什么,这一点似乎应该有所说明。此外,或许可以网罗各种现在的官箴书做成一个目录,附录在书后,这样就能为今后的学者研究提供更多的方便。再次,对一些官箴书的点校上有些差错或可商榷。例如,正文第3页有一句话标点为:“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公而己矣。”在这里,“何”字处断错,当为:“理人之道,万端所以行之,在一。一者何?公而已矣。”这样才能与下文的“惟公心可以奉国,惟公心可以理家”在意思上连续起来。正文28页:“伏观累朝制书所载,本司职掌拿问。”这一句或许应该断句为:“伏观累朝制书所载,本司职掌:如云有司等官法守奉公,廉能昭著,随即举闻;若奸贪废事,蠹政害民者,即便拿问。”正文29页:“即有存长厚之心,鞭扑不事,严狷介之守。苞苴不通,岂不仁廉君子哉。”这里,“严狷介之守”与“苞苴不通”之间的句号应为逗号。
编辑 郑晶
G255
A
2095-8528(2014)01-126-02
2014-05-09
王俊(1982-),女,天津市河东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书籍资料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