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当代启示
2014-02-12杨维
杨维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当代启示
杨维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一句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法则。“认识你自己”就是对人的本质(灵魂)进行考察和反思,从而确立一个追求智慧和善的主体“自我”的存在。这个主体“自我”有其认识的局限性,故以追求智慧和真理为其毕生的奋斗目标。把握“认识你自己”,有助于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启示
“认识你自己”本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和人生信条,将人确定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对象,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它反映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人自身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确立了哲学未来发展的走向。对自身的认识是人区别其他存在物的重要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对自身的认识有利于人的发展和完善[1]。
一、“认识你自己”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公元前431年,希腊爆发了一场以雅典为首的海上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这两大城邦集团之间的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到公元前404年,雅典宣布投降,长达27年之久的战争终于结束。这场战争使参战双方都遭受了惨重损失。苏格拉底的后半生正好处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这场大战使希腊人从繁盛走向衰落,也使全希腊的政治失序、社会混乱。“希腊各城邦原有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更加尖锐了,再加上新出现的种种矛盾,致使希腊全盛时期的繁荣从此一去不复返。”[2]希腊传统社会的信仰、道德准则、伦理规范及法制日益被破坏。在此次社会危机中,人性变得贪婪和堕落,追逐权利和钱财已然成了平常事。苏格拉底曾说道:“你只注意尽力收获金钱以及名声和荣誉,而不注意或思考真理、理智和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感到可耻吗?”[3]在“他(苏格拉底)看来,整个危机的根源是道德和人性的堕落,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4]为此,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主张,此其作为认识和反思人自身的思想武器,以便能拯救社会和消除危机。
2.理论背景
一是自然哲学的衰落。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以自然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去关注人自身和人类社会。“苏格拉底之所以认为关于世界起源和构成的思考是‘无用’的,并弃之不顾,是因为他感到有关这些事情的知识,即使能够获得,也无助于理解精神完善的本质以及通向它的方法。”[5]况且,自然哲学到了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时期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从而走向衰落。“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6]在此理论背景下,苏格拉底摒弃了对自然的探讨,把哲学关注点移到了人身上,以便认识人自己。
二是智者运动的兴起。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雅典兴起了一场希腊启蒙运动——智者运动,智者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承担者。智者实际就是“贩卖”知识的职业教师。智者向求学者传授修辞、演说、辩论、诉讼的知识和技能,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智者由此开启了人本主义思潮的新篇章。希波战争后的5世纪中叶,智者顺应时代潮流,打破常规,彰显人的本性,提出了很多关于人性的学说和观点,最具才华的智者代表是普罗泰戈拉,他最著名的哲学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7]这句名言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定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和准则。人依据自身的标准和尺度来判断是非与真假,人成了真理的化身。在这里,“他(普罗泰戈拉)提高了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作用。这在当时有很强烈的反传统思想的倾向的[8]。这一命题由于宣扬个人尺度对万物的判断,显得极具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特征。智者运动推动了希腊哲学主体从自然向人和社会的转向,这是哲学界共同的看法。和智者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熟悉智者们的观点和学说,并发扬了人本主义这一宝贵思想,同时,清除智者学说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于是,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一思想,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认识你自己”的涵义
在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中,他提到了“认识你自己”的相关涵义,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句箴言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研究路线。
1.自知无知
苏格拉底“除了知道自己无知外什么都不知道”。[9]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去了德尔斐神庙,他问那里的“神”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祭司回答说没有。听到这个神谕后,苏格拉底非常困惑。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智慧,但是神又不可能撒谎。于是,他决定去拜访有智慧的政治家、有名望的诗人和有本领的工匠。然而结果让他大失所望,他发现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智慧,只不过是不懂装懂罢了。最后他说:“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那个神谕无非是他用来告诉我们这个真理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神并不是真的在说苏格拉底。而只是在以我的名字为例,他就好像在对我们说,你们人中间最聪明的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在他看来,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人的智慧是没有价值的。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能称得上有知或智慧。苏格拉底也明确说道:“他们很不情愿承认这个事实,他们在有些地方假装有知识,而实际上一无所知。”[10]这就是“自知己无知”和“自以为己知”之间的重大差别,实际上也证明了“认识你自己”也即自知己无知,无知即智慧。
2.察看自己的能力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问曾经到过德尔斐神庙的欧绪德谟是否看过、思考过“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有没有察看过自己是怎样的人。欧绪德谟说他没想过,但却自以为认识了自己。后来苏格拉底说:“必须先察看了自己作为人的用处如何、能力如何,才能算是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人自己,才能知道什么事适合自己,并且才能分辨自己的能和不能,从而给自身带来极大的益处。相反,那些对自己的才能未加以正确察看和估计的人,却会遭受祸患和不幸。所以,“认识你自己”就是要察看自己的用处和能力,对自己的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3.学会节制,万勿过度
在柏拉图《卡尔米德篇》对节制的探讨中,克里底亚在苏格拉底的引导下重新对节制进行定义。克里底亚说:“我几乎要说,节制的本质就是认识自己,在这一点上我和那位在德尔斐神庙刻下‘认识你自己’这句铭文的神的看法一致。”“如果我没弄错,那么这句铭文写在那里用做这位神对进入庙宇者的欢迎词,就好像人们通常所用的欢迎词‘万福’是不正确的,而是用‘节制’这样的告诫要好得多。”“‘认识你自己’和‘要节制’的意思在我看来是一样的。而随着这些语词的使用,人们以为它们是不同的。后来的贤人又添上‘万勿过度’。”从克里底亚的话中可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表现就是要节制,节制的本质就是要认识自己。要想认识人自己,必须做到万勿过度,保持节制。如能节制,人便能认识自己;如不能节制,人就不能认识自己。“节制”一词的意思就是人要谨慎、聪慧、心智健全等,是人的德性的重要表现。
4.考察灵魂、追求智慧
智者把人的感觉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如此一来,真假便无界限划分。苏格拉底作为智者的竞争对手,他严厉批判智者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以便探寻和确立普遍的、不变的、永恒的知识。为此,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关注灵魂,追求智慧。他说:“哲学家并不关心他的身体,而是尽可能把注意力从他的身体引开,指向他的灵魂。”身体的诸感官、痛苦和各种快乐会把灵魂引入歧途,成为考察真理的障碍。要想获得确定的、普遍的知识,人们应该抛却身体的诸感官、欲望和恐惧,对灵魂进行认识和考察。要想获得这种“纯粹的知识”,必借助灵魂,依靠灵魂去追求智慧。
5.认识心灵中的德性
苏格拉底以前的自然哲学家侧重于说明世界的本源和演化,忽视了对自身的心灵的审视和认识。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心灵已经包含了一些内在原则,而且这些原则符合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法则。苏格拉底说:“我在各种场合下首先提出被自己判定为最健全的理论,然后把与这种理论相一致的任何东西,与原因相关的也好,与其他事情相关的也好,都假定为正确,与之不合的就视做不正确。”为能发现事物的真理,苏格拉底主张用“最健全的理论”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和辨别。“认识你自己”也即认识人的心灵中的内在原则,以便凭借这些内在原则去察看和规定客观世界。“‘认识你自己’的原则规定了一条通过心灵的内在原则来认识外部世界的途径。”这个原则需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以便认识外部世界。苏格拉底认为这些内在原则即德性。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德性。“德性”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对德性的认识便构成了“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内容。
三、“认识你自己”对当前我国国民的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负面效应、对外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快速渗入、现代工业的大发展,人性发生着严重的蜕变和异化,追逐金钱、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缺乏自我反思和认识精神、人的主体性丧失等。在人性异化的社会,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以便认识我们自己。
1.关注灵魂,减少物欲
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会把人沦为商品的附庸,人因此变得精神空虚,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人可以对物质有所追求,但这绝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关注灵魂、追求智慧,这才是人们的伟大事业。
2.反思己身,追求德智
当代社会的人认识不到真正的自我,缺乏的正是一种对自身的反思精神。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不能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因此,人必须反思己身,自知己无知,以追求智慧和真理为自己的伟业,认识心灵中的德性,积极实践道德。
3.懂得自制,凡事勿过度
自制要求人们谨慎、聪慧和睿智,切莫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懂得自制的人需给自己的品行设定范围和底线,坐到凡事勿过度,有点中庸之道。这就是说,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走极端,学会自制。
4.学会量力而行
人有自己的用处和能力,但必须客观、正确地对其察看和评估。能力以内之事,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能力以外的事,我们更需三思后行。如今社会,人们缺乏的就是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评估,判定什么事适合自己做,这需要人对自身的用处和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才会给自身带来益处。
[1]岳伟.“认识你自己”:一个重要的教育学命题[J].集美大学学报,2008(4).
[2]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3](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王晓朝.希腊哲学简史——从荷马到奥古斯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5](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著.孙艳萍,石冬梅译.苏格拉底前后[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M].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古希腊)色诺芬.加快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赵敦华著.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古代中世纪部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编辑 郑晶
职教名言
职业教育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黄炎培
B08
A
2095-8528(2014)01-121-03
2014-03-26
杨维(1988-),男,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