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人际心理健康问题
2014-02-12张黎
张黎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未成年人的人际心理健康问题
张黎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未成年人的人际心理健康对于其成长十分重要。了解与掌握未成年人的人际心理健康状况,从中梳理出其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加强未成年人人际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未成年人;人际心理健康;同伴关系;人际交往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心理健康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潜隐于个体内部的、相对平衡的心理品质,它不仅包括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包括有助于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还包含与他人交往中的协同立场和自我调适等。国外研究者多是从人际交往的“一致性”角度阐述人际心理素质的概念和结构,国内学者更多地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将目光投向于不同教育阶段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心理的研究上,他们提出,在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中,同龄伙伴关系是其社会性交往中的重要构成,而且女生的人际心理状况一般优于男生。
二、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
1.研究对象和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以河南信阳2所小学、2所中学、2所高中的500名未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调查所选取的小学、中学和高中在属性上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既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发放问卷5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474份。
2.研究工具
根据未成年人人际心理健康的三个主要维度(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人际素质分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三、未成年人在同伴关系方面的人际心理健康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未成年人之间的一种共同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除了源于和成年人的交际,更重要的还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习得。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一般始于6岁左右,逐渐取代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主体地位,成为未成年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伴关系越融洽,越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1.和同龄伙伴保持朋友关系是保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美国的心理学家朱迪丝·里奇·哈里斯提出,“传统上我们都认为家庭因素和遗传基因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形成、心理健康起决定性作用,但研究结果和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恰恰相反,外部因素,如流行文化、同龄朋友等,对未成年的成长和性格形成影响更大。”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一方面,40.6%的小学生表示闲暇之余他们和知心伙伴待在一起的时间要多于和家人相处的时间;52.4%的中学生认为和同龄伙伴相处比和家人相处冲突和矛盾更少,相比之下,同伴之间更容易沟通和相处;50%的高中生认为学习闲暇之余他们更愿意和同伴在一起。这些数据表明,同伴关系成为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39.2%的小学生选择“当他们遇上困难时,向同龄伙伴求助”;50.6%的中学生对于“当心中烦恼时,谁最能理解和安慰自己”选择的是同伴。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和同龄伙伴保持朋友关系是保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无论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注意为未成年人的同龄伙伴交往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有利的环境,让同龄伙伴关系逐渐成为未成年人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以保证未成年人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同龄伙伴关系,帮助未成年人解决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危机和关系危机,以促进未成年人的人际心理健康发展。
2.大部分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是和谐融洽的
同伴关系可以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受欢迎型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积极主动、友好待人,乐于与他人交往,成为受大家欢迎和接纳的对象,能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愉悦和成功;被拒绝型在人际交往中虽然表现为积极、活跃,但因其不友好的交往方式而遭到他人的拒绝,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挫。调查数据显示,80%的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知心伙伴,认为受很多同龄伙伴欢迎的中学生高达62%以上,更为有趣的是,约40%左右的儿童认为“有知心朋友”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或是高中生,认为同伴关系总体和谐融洽的达到了97.3%。可见,在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中,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属于受欢迎型,这类人表现为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而且在交往中能与人友好相处。一方面,被忽视型的个体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人际交往中长期被忽视和较弱的存在感,容易强化未成年人的受挫心理,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一般型的未成年人,应引导其积极加入到同龄伙伴的人际交往中。
四、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人际心理健康
衡量个体人际心理健康状况的三个维度是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其中人际交往维度,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有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品质及能力,主要包括自信、敏感、热情、机智、表达能力强、善于合作等;人际调控维度主要反映未成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善于根据情景调节交往技能、促进人际互动的心理品质;人际知觉维度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敏锐感知他人的交往需求,感知他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也包括对交往双方关系的理解能力。
1.未成年人人际交往上的自我倾向
在面对“当你的朋友需要帮助时,你一般是先做完自己的事情再帮助朋友还是先帮助朋友再做自己的事情?”这一问题时,选择“先帮助朋友再做自己的事情”的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的比例分别是48%、32.5%、21%;对于“你的朋友表现的比你优秀,你心里会高兴吗?”这一问题,选择“真心替朋友高兴”的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的比例不仅呈下降趋势,而且比率也不高,分别是25.9%、17%、11.3%;对于“你的成功完全是你个人能力还是离不开同伴的帮助?”这一问题,约30%的未成年人选择了“归功于我个人的努力,与别人无关”。这些数据表明,当前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上越来越显示出自我性,是一种不良的人际关系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意纠正未成年人这种人际交往的不良倾向,引导未成年人的人际调控能力,促进人际互动,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2.部分未成年人人际交往上自私自利、妒忌他人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在“周围的大部分同龄人都是自私的”问题上的平均得分是2.71分,大致接近“有时是”的水平;在“如果有同龄伙伴获得奖励,很多人会产生嫉妒心理”的分值是2.38分,也接近“有时是”;在“如果你熟悉的同龄人获得了成功,感觉就好像自己失败了似的”得分是2.64,同样大致接近“有时是”。这些数据表明,部分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自私、嫉妒的不良倾向。因此,要注意加强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需求,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3.部分未成年人网络交友的潜在伤害
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具备当面辨别交往对象品质的能力,这属于人际交往中的人际知觉。尤其是在网络交往日渐增多的今天,网络交往成为未成年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在防范网络伤害方面的状况如何呢?调查中发现,有着上网经历的小学生“选择网友作为好朋友”的比例达到了14.9%,曾经把自己家人或亲人的电话号码、自己家或学校地址告诉给网上结识的人的未成年人竟达到了20.5%,更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是21.8%的未成年人有过与网上朋友见面的经历,有过和网友见面想法的未成年人更是高达36.7%。这些数据表明,未成年人在人际知觉方面的草率行事应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1]马惠霞.人际心理素质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
[2]林崇德.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3]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人际素质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4]董莉,沃建中.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
编辑 朱荣华
G657
A
2095-8528(2014)01-77-02
2014-05-12
张黎(1968-),男,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