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类社团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为例
2014-02-12张修良
张修良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高校社科类社团指的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理论学科基础的高校学生自发群体性组织。 该类社团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学科建设、繁荣社科文化为主要目的,是和谐高校、人文高校必不可少的一类社团组织。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存在此类学生社团,如某些高校的“心理学会”、“大学生公共关系协会”、“社会工作与交流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学会”等,都属于社科类社团的范畴。
一、高校社科类社团生存与发展的现状
社科类社团依托的学科较为传统, 其理论学术性较强,此类社团在社会上能够有效组织,引领学术繁荣,为学科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言献策,其地位和作用相当显赫,然而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却存在一些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1.学术水平不高,组织活动苍白无力
高校的社科类社团需要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作为基础,开展学术活动、进行社会调研,都必须体现专业性。目前高校的诸多社科类社团发展极不平衡,总体来看学术水平不高。一些社团的社员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理论的学习刚刚起步,根本不可能组织或配合组织好一次高水平的社科类活动。 还有一些社团内存在一定学术功底的社员, 但社团往往因为运作资金、经营理念、经营方法等本身的机制问题,组织起活动来仍然显得苍白无力、毫无激情、缺乏专业性。
2.实践能力不强,拓展空间相对狭小
社团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拓展。 社会实践可以解决运作资金问题, 可以让理论成为现实的思想和生产力, 也可以提升社团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促进社团的对外交流和长远发展。当前高校社科类社团的拓展空间相对狭小, 社团很难走出校园与社会组织加强交流合作, 真正实现社科类社团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 一方面因为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另一方面也源自学校和社会,对于大学生,社会提供的实践资源还需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激励和扶助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3.起步维艰,自治不易,可持续力较弱
高校社科类社团在创立初期步履维艰, 在自治过程中为了兼顾形式、生存和质量也相当不易,在更新换届、 培养社团骨干等方面也存在可持续力偏弱的问题。社科类社团对理论的要求较高,无论是理论的积累或应用,都是厚积薄发,因此在初期不会像某些大众型娱乐型社团一样获得短时间的速兴。 而治理过程中它却需要更加专业严谨的经营, 需要步步为营的寻求良性循环,提升可持续力,否则就会像目前一些社科类社团一样,尚未兴盛却已速亡。 总之,高校社科类社团的生存和发展在其没有走上正轨前比其它类别的社团更加难以治理。
二、 高校社科类社团的实践探索——以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为例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以下简称思研会)是于2008 年经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团联合会批准成立的社科类社团, 它具有一般社科类社团的典型特征。经过几年的创办社团实践,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 也存在进一步完善的部分。 用思研会为例来探索高校社科类社团的生存与发展实践具备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1.体现社团特色,创新社团模式,走精品建设道路
高校的社科类社团数量不少, 但总体质量并不高,一些学术上不够格、社会实践无法跟进、社团创办平凡无奇进而导致恶性循环甚至解散速亡的社科类社团广泛存在。解决这些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将理念转变为特色,将办法转变为模式,走一条建设精品社团的道路。要成为精品,必须要具备社团的特色和模式。特色,即独特创新,模式,即某段时期具有主导性的理念和方法的科学概括。 在苏州大学一些社科类社团钻研纯理论研究、邀请专家做讲座、进行理论研讨会的同时,思研会开拓思路,提出并践行:既要搞理论研究,又要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和钻研理论,通过组建社团课题组或主动承担学院、学校课题,用走访、问卷调查、实地参观、现场考察等方式研究社会问题, 进而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多方资源获得与校外企业、社区的密切联系,近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在模式方面,思研会创新理念,提出了独特的“研带本模式”,该模式即发挥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辐射作用,带动本科生进行学习与科研。一方面,研究生在学术上具备更丰富更前沿的资源和更专业的学习环境, 能够带动本科生一起进行理论学习、学术研究、调研实践等,另一方面,所谓教学相长, 研究生的引导和带动能使快速成长的本科生成为学术研究的有力助手, 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能量,最终双双得到提高和发展。在近几年的创办过程中,“研带本模式” 一直作为思研会的主要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思研会还提出了“导师带动模式”、“理事会参与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在社团成为精品社团的征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勤于理论学习,打造学习型组织
学术性是社科类社团的创办基础, 学习型组织是社科类社团的发展目标之一。 一个社科类社团只有成为学习型社团,才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生存与发展下去。 因此,必须在平时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社团的整体学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思研会在创办过程中,提出并实施了诸多理论学习的办法。 首先,罗列了思研会社员的阅读书目, 区分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阅读范围, 本科生重点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教科书、人物传记和经典著作等,研究生则更侧重近现代名著、专业前沿类的作品。 定期召开读书讨论会,督促学员勤读书,读好书;第二,邀请学院专家教授参与社团活动,向社员讲述专业知识或理论前沿,开拓社员眼界,或是通过“研带本模式”,让社员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在导师的引导下提升学术能力;第三,创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期刊,向广大社员或者社团外部人员征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论文或文章,鼓励大家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理论。期刊的创办,使得社团在学术性方面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也促进了社员的参与热情。
3.立足社会生活,结合热点与焦点
单纯研究理论不但无法开拓视野, 也会失去理论研究的意义。 社科类社团的研究对象为哲学社会科学,因此,其侧重点离不开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在立足社会生活的同时, 应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与焦点,紧跟时代步伐。思研会在结合社会热点与焦点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在十七大过后,开展了“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理论性学生社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会”, 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价值”、“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党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社团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就业”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开展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暨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 ,围绕“改革开放30 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何更好地贯彻中央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作用,促进我校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 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在日常活动中,思研会还经常性的在教室里,或是校园草坪上、 公园里, 亦或是校外地点开展座谈会、社团沙龙、茶话会、交流会等,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展开讨论, 并将讨论内容形成记录, 方便日后整理、归纳和参考。
4.突出社科优势,创造精神文化产品
社科类社团注重理论学习和研究, 注重理论结合社会热点与焦点, 其研究侧重点和关注的内容使其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即能够更有效的创造精神文化产品,也正因如此,社科类社团才具备了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存在的重大价值。 苏州大学的思研会在创办期间也形成一些精神文化产品。 一是通过课题组调研,形成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这些课题一部分为思研会内部研究制定, 一部分参与了学院课题或是校级课题, 社团成员在调研过程中丰富了理论知识,开拓了眼界,得到了实践锻炼,他们的集体智慧形成的精神产品成为了研究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通过思研会期刊征文或举办征文比赛活动来搜集各类文章,创办期间,思研会举办了多次各类型的征文比赛,目的在于集所有在校师生智慧,形成具有社科特色和优势的精神文化产品。另外,思研会还构建了较全面的激励机制来鼓励社员创新学术观点、创作优秀作品。
5.发挥智囊作用,满足学校社会需求
社科类社团的又一大特征即针对社会需求发挥智囊作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供社会参考,以此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高校的社科类社团除要满足社会需求外,还应满足学校和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求,研究与学校师生相关的问题,结合所学理论,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思研会尽管在这一方面做得尚不够成熟, 但其创办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这种充当智囊的思路,在此期间,思研会结合当时学校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密切与学校相关部门、企业、社区、学校师生取得联系,或是通过研究课题,或是通过撰写报告,亦或是通过一般性的调查,在如何开展大学生公寓品牌化建设、如何维护与治理生态环境(重点为太湖、阳澄湖区域蓝藻防治)、如何构建民主法治型、学习型、幸福型、健康平安型、生态型、创新型社区、如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如何加强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提升校内农民工思想水平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了一些成效,获得了学校和企业的好评。
6.坚持科学发展,完善自我管理机制
科学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核心评判标准, 高校的社科类社团不单纯只是某一届学生提升自我的载体工具,而是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创新传承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决定了高校社科类社团的创办过程是统筹不断打造品牌化精品化社团与不断传承品牌精品的过程, 是统筹学生自我提升与社团可持续的过程, 是统筹社团短期生存、 兴旺与长远规划、发展的过程,也是统筹社团文化建设与校园乃至社会和谐人文建设的过程。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经营好社科类社团, 还必须完善社团的自我管理机制。社团是一个群体性组织,必须为其构建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很多社团活动和思路都很好,但总会因为自身管理不当、规划不够周全、运行不够科学而创办失败。思研会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也遇到了很多社科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除了一般社团的制定章程、划分部门和权责、召开社团例会之外,思研会还加强了部门之间的交流, 经常性举办一些社团内部的联谊会,促进内部和谐;加强了对社团内部人才骨干的培养,尤其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的培养,以此保持社团的年轻活力;创建了思研会的理事会、政策研究室等机构,充实创新社团阵容;构建了社团内部的激励机制, 鼓励所有社员开拓进取、 学习实践,出成果、有创新,构建了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充实社团队伍等。 同时, 社团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如怎样更好兼顾社团管理和学习研究、怎样人尽其才的安排最合适的岗位等,由此可见,社团的科学发展与自我管理机制的完善是一个长期不断摸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