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感怀 人生悟道——写于湖南图书馆110周年华诞之际
2014-02-12
(南京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18)
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我国图书馆界迎来了一件盛事,即第一家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图书馆——湖南图书馆110周年华诞。历经百十载,湖湘同仁恪尽职守,砥砺前行,传承文明,嘉惠学林,才俊辈出,引领阅读,谱写了图书馆员栉风沐雨、默默奉献的感人篇章。张勇馆长暨《图书馆》编辑部约请业界人士以笔谈方式畅叙感悟、交流互鉴,以此纪念馆庆,恰好契合了湘图“厚学笃行、致知弘文”的馆训。作为公共图书馆领域的一名亲历者,添受邀者之列深感荣幸。现结合这些年的工作实践,谈点个人的所思所感,以就教于大家。
1 专业学习与兴趣养成,奠定立志图林的业务基础
作为60后的一代人,我们是幸运的,适逢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蓦然回首,自三十二年前跨入华东师范大学校门攻读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以来,个人的命运已然与图书馆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饮水思源,沪上求学的七载光阴(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学习),奠定了我步入图林的专业根基。每当回忆这段青葱岁月,文史楼里的听讲、丽娃河畔的诵读、图书馆中的博览、夏雨岛边的研讨,种种场景尤如蒙太奇般地闪现于脑际。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选修科目,都能激起那时青涩的我的兴趣。任课老师的讲解,资深导师的点拨,学术争鸣的参与,业务实习的安排,系科之间的互动,校园活动的组织等,无疑成为当时莘莘学子汲取知识养分与培育综合素质的最佳所在。时光荏苒,记忆愈深。时任系主任陈誉教授、孙云畴教授、顾廷龙先生、潘景郑先生、宓浩先生、(美)李志钟教授、马远良研究员、须一平研究员、周铭德研究员、罗友松老师、刁维汉老师等一批知名学者授课指导的情形历历在目。正是汇聚了资深专家们的智慧与思想,同时受益于母校的文化底蕴与开放教学的理念,那一时期华东师大图情专业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位于全国前列。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外语与计算机课程也是必修科目,跨系科的选修科目则为学子们的志趣爱好提供了弹性选择。正是在那种有序而不失活跃的学术氛围熏陶下,我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专业教育,增强了立志图情事业的责任意识,打下了服务图林的业务基础。
2 馆务历练与业务研究,铸就服务图林的职业能力
如果说七年的高校专业学习成为我立志图林事业的起点的话,那么,自1989年8月起入职南京图书馆至今的二十五年,则是我亲历并见证中国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伴随事业发展体现专业价值、服务广大读者展示职业水准的人生忙碌并快乐着的历史时段。
南京图书馆与湖南图书馆均是历史逾百年的省级公共图书馆,〔1〕有趣的是,两馆均是在清末重臣端方先后出任湖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期间创设的,且由知名学者陈庆年先后出任上述两馆的监督与坐办,〔2〕可谓馆缘深厚、理念同源。自履职以来,个人深切地浸润并感受着南京图书馆历史底蕴之魅力、人才汇聚之实力、业务扎实之功力。回顾自己二十五年的工作经历,大体可分三个时段:
2.1 岗位历练、积累经验的阶段(1989-1999)
这一阶段,我先后在科技情报部、业务研究室、辅导部、办公室等岗位任职,从事过科技书刊巡展、专题参考咨询、联合书目编制、文献索引编撰、图情专业授课、业务计划拟定、馆际交流合作等工作,个人角色也逐步从单纯的专业技术人员向业务型的管理人员转型。馆内外一批资深专家和前辈如汪长炳、钱亚新、卢子博、潘天桢、柳定生、杨世明、沈燮元、竺陔南、贝芝泉、张厚生、吴慰慈、孙承鉴、孙蓓欣、吴建中、王世伟等严谨治学、专注事业、服务读者的品行风范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扎实工作、钻研业务、提升能力成为我那时的工作重心。值得一提的是,参加1996年北京第62届国际图联(IFLA)大会,增强了我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与会期间通过与国外同行的面谈以及随后的书面报告,我获得了丹麦国际基金会(DANIDA Grants)资助,作为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受助馆员,应邀参加了1997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第63届IFLA大会并顺访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此后于1998年我获得江苏省公派留学资格,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进修业务逾半年,由此提升了自己参与国际图书馆学术活动的能力。
2.2 业务管理、新馆建设的阶段(2000-2007)
这一时段,个人历任馆长助理(四年)、副馆长(四年),经历并见证了南京图书馆迈入二十一世纪及世纪初期的全过程。伴随着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振兴和发展,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馆建设成为此时的工作重心。作为班子成员之一,积极参与业务规划与项目调研,主抓基础业务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努力做好新馆开放前的读者服务平稳过渡与必要准备。其中,重点参与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江苏省分中心建设项目、南京图书馆新馆系统选型、南图馆藏回溯中外文书目数据库、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联盟活动、新馆开放暨百年馆庆活动等得到业界的肯定,为新馆正式建成全面开放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这一期间,个人最大的感受是在任务繁重、头绪纷杂的情势下,通过向领导和同行请教,进一步提高了统筹兼顾、协作协调的管理能力。
2.3 新馆开放、深化服务的阶段(2008-至今)
这一时段,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是南京图书馆抢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机遇、主动融入事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在集体领导下,作为业务副馆长,参与全面免费开放的业务决策,强化业务规划规范与协作协调,推进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整合中心馆与流通点服务功能,加强馆际交流与项目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与学术研讨等。令人欣慰的是,借鉴国图、上图做法,结合本馆实际,倡设业务管理部;统合(包括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全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的管理、协调与培训工作;牵头做好南图迎接文化部第四、五次评估定级验收等项工作,获得了业界的充分肯定。这一时期,个人感受深刻的是图书馆事业要与时俱进,需要我们立足现实,有所创新,相互借鉴,携手同进。
3 勤于学思与笔耕不辍,内化坚守图林的原生动力
岁月如梭,人生匆匆。古语曰:年逾半百知天命。不经意间,作为图书馆界的一员,我已步入了知秋悟道的年份。面对日新月异的从业环境,面对日益变化的服务诉求,图书馆人应该坚守职业准则,当以先贤为范,努力践行,开拓进取,才能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历久弥新、弦歌不绝。
清楚地记得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我,最早发表的学术文章是刊载在《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4期上的题为“图书馆要为改革做准备”的译文,由此开启了自己学术研究的笔耕之旅。从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到基层图书馆建设对策、从文摘综述工作到书目索引编制、从信息资源建设到公共服务定位、从南京图书馆志续编到江苏公共图书馆志编撰、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到数字图书馆服务、从国外学术编译到向国际同行信息推介、从图情基础理论探讨到生态图书馆研究,成为这些年来工作实践中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型学术研究所涉及的方面,迄今仍保持着思考与写作的习惯。个人认为:保持对业界发展态势的敏感度,结合专长与兴趣,坚持业务研究与写作,是一名研究馆员的应具能力。回顾自己不算短暂的图林经历,尽管取得了些许成绩,但与业界前贤与事业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后我的工作重点应更多地在发现和培养新人方面。而要保持对事业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惟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笔耕不辍、持之以恒,才是坚守图林、服务图林的内生动力。
图书馆作为人类记忆的社会装置,在当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正如国际图联(IFLA)《公共图书馆宣言》所称: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获取知识的门径,应为个人及社会团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3〕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典范,公共图书馆毋庸置疑地发挥着公共服务主阵地的作用。包括湘图与南图在内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正在成为所在区域公民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成为信息世界有序化的社会公器和激发创新的最佳场所。科学认识和把握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充分高效地履行其服务职责,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素质,努力担当引领信息揭示、促进技术应用、激活资源开发、推进服务深化的行业责任,是图书馆管理者、工作者、研究者及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需要共同思考、协同探究的重大现实课题。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与功能拓展,既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需要阐释的学术范畴,更是图书馆服务领域需要不断适应的现实内容。对此,我们应该勇于并乐于接受这样的新挑战。
1.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图书馆.江苏公共图书馆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湖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百年志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2014-10-03〕.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