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区的灵魂”到“虚拟社区的灵魂”❋——图书馆学社区研究中的概念缺陷、危机与求解

2014-02-12

图书馆 2014年6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图书馆学微观

(广州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 (Kurt Vonnegut)在《哈特福德新闻报》上急呼,“任何一个图书馆的死亡,意味着社区将失去它的灵魂”。这句话是图书馆学研究中一句尤为重要的格言,常常用以论证图书馆在社区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然而这句格言本身有着丰富的语境,系统地阅读过冯古内特著作的读者们,会敏锐地察觉到其中二战老兵的论调和理想主义的内核,这些都凸显了一个重要的隐喻:图书馆与社区的关系是具有时代特性的。疑问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似乎正在脱离社区,沦为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它是否依旧能够担当“社区的灵魂”,也即社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呢?把问题再推进一步,在虚拟空间里,图书馆是否有可能成为“虚拟社区的灵魂”?文章试图讨论这两个问题。

如果用更宽大的视域重新审视已有图书馆学的研究,就会发现在图书馆的社区研究中,所采用的几乎都是微观的“社区”视野:由于学科极为强烈的先天实践导向,图书馆学关注的社区更多是实际的、地理上的社区,而并非是一个制度化的、文化倾向的、具有笼统边界的社区概念。随着图书馆的生存环境从“纯粹的现实世界”过度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混合物”,图书馆服务在不同环境中的伸缩性和适应性比想象的要更差,图书馆学的思维转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图书馆2.0浪潮为例,讨论了这种社区微观视野的实质危害,提出若不尽快吸收来自社会学、政治学的社区概念和社区眼光,图书馆作为“社区的灵魂”的地位难以继续、而“虚拟社区的灵魂”也因此将显得更为渺茫。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中层理论的构建讨论图书馆在社区中帮助民众重塑理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公共社交空间的可能性,并进一步阐述具体的实施途径。

1 重探图书馆学的社区概念和社区研究

从刘兹恒〔1〕、程亚男〔2〕的社区图书馆构建,到谭祥金〔3〕、李健〔4〕的图书馆社区服务研究,以这些图书馆学情报学社区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出发点,反观相邻的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会发现图书馆学的“社区”概念往往难以突破“微观”的辖制。这些文献中所沿用的社区概念多源于滕尼斯等社会学家19世纪后期的概念界分,虽然也涉及安东尼·吉登斯等的重新界定,却基本忽略了概念及其语境的进化和演绎。

“微观”,首先意味着图书馆的社区研究基本都指向了实体化的、基于地理位置的社区观察。其次,则是针对某乡镇或某大学环境内的图书馆研究中,往往关注如何通过个别的活动和短期性的服务项目来改善服务,很少考虑如何通过与当地制度化和文化的结合铺设长远的策略。虽然也可以看到某些较为宏观的分析内容,例如对社区制度或是官方政策文件的解读(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图书馆活动乃是在政府文化系统的推动下,因而这种研究传统更为常见),但实际上这些分析所发挥的价值大致属于“环境机会与威胁”中的一环,整体上比较泛化,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程度不深。

微观并非错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陈旧的。我们所做的颇似于马林诺斯基在《江村经济》序言中所表达的,“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研究整个中国的缩影”〔5〕。图书馆学的社区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的社区中图书馆所处境地进行比照和提炼,并由此侧写和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书馆形象,并推而广之。

这种“微观视野”的社区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已经经历了“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虽然是再次肯定了,但经历了暴风雨的大海恐怕已经不是原来的大海了。当代社区的“微观视野”中,制度化思考的成分和因素正在显著提高。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在Michael Buraway看来,观察整体制度的时候需要尤为重视其已经固化和沉淀的部分,而考察微观社区的时候对那些被宏观力量所推动的事物予以关怀,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对社区获得全面的认识。〔6〕

简言之,图书馆学的社区研究主要诉求应该是底层的图书馆实践如何上升并内化为制度或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这些制度性内容如何与上层指导思想相互交接的问题。这种诉求其实是对图书馆学社区研究的中层理论的呼唤。中层理论作为勾连日常实践操作和抽象系统理论的桥梁,其目标就在于让社会化理论实现指导实践的功用。〔7〕

2 微观视野的弊端与“社区灵魂”的衰落

2.1 微观视野的弊端及其在虚拟时代的再生产

图书馆学微观的“社区”概念意味着,其研究体系的抽象提炼程度有所不足(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学科本身理论构建的抽象化程度不足,也是图书馆学的社区概念一直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情况显然与图书馆学长期的关怀对象乃是实体机构的运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最终使得相关社区研究的可适应程度大大下降,尤其在互联网空间的研究中,原有研究的意义愈加贬值。例如,从刘瑛、杨伯溆等人对“互联网与虚拟社区”的综述式研究中〔8〕,可以发现虽然互联网对社会学社区研究的冲击同样是巨大的,但包括传播效应、分层理论等的失效主要在于实际的应用层面,其理论价值并没有太大的流失;反观图书馆或情报学,如秦鸿对知识社区的研究〔9〕、兰小媛和潘卫对高校虚拟社区的研究〔10〕,基本与原有的图书馆学社区研究体系没有太大的关联。

微观的“社区”视野更危险的地方,在于其在虚拟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粗暴的“再生产”。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社区研究没有继承到实体社区时代的理论遗产,却保留了其微观的视角,但其表现有所不同:实体社区中,微观的观察关注狭小的地理性因素;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微观的观察关注纯粹的技术化因素和单馆出发的信息化变革。它们都一样忽视了制度化、结构化的力量和文化沉淀的重要性。

2.2 微观视野的危害:实体社区灵魂的堕落

“社区”是一个基础概念,地基所隐藏的弊端自然将对构筑其上的图书馆事业造成实质的危害,表现为传统社区创新型项目目标管理的混乱。

近年一些新的名词逐渐涌入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这里言称的新名词并不是指“流媒体”、“大数据”等技术类的表达,而是“创造力”、“价值”等关乎图书馆核心定位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背后,是包括绘本空间、3D打印、真人图书馆等在内的全新创意类项目的崛起。

在这些项目涌入社区图书馆事业的时候,我们既为之兴奋鼓舞,它们预示着图书馆在传统的信息存储和信息获取之外,似乎还有着辅助创造新信息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之担忧不已。这些项目虽然号称是为了“创造信息”而服务的,然而对于如何达到实际的创造力激发并没有足够的理论描述,由于微观视野的限制和中层理论的缺位,它们背后的思考与理论指导是混乱甚至缺位的。当前的图书馆学理论并不足以为这些项目规划一个一致的用力方向,不免阻碍了它们共同推动图书馆走向一个崭新未来的可能性。

2.3 微观视野的危害:虚拟社区灵魂的堕落

如果说实体的图书馆至少还因为民众阅读的需求而融入在社区体制之中,受益于地区税收,那么随着虚拟社区的兴起,图书馆在各种松散而随机的主题社群(实践社群)中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图书馆员的手足无措更加可以想见。由于社区微观概念的影响,依然如火如荼的图书馆2.0运动已经显露出较大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大数据时代的传统和虚拟社区中,图书馆可能迎来更大的溃败。

虽然普及了以用户为中心等基本理念,但图书馆2.0浪潮绝不是全面胜利的。在社交网络的战场上,以图书馆用户为中心构建的社交网站很早就式微,中国图书馆营销案例与研究繁荣的背后,实际上是仰仗微博、微信的荣光而构建起来的心理保护围墙,实际的效果值得怀疑;曾经寄望颇高的2.0系统和2.0技术全面溃败,大量中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不得不引入豆瓣的书评是这种失败最有力的证据;而图书馆曾经最为自豪的知识搜索,在社交搜索领域的表现更加令人失望。

再到移动图书馆,核心功能基本停留在借还信息等方面,拥有大量资源的图书馆至今在移动阅读资源方面苦思冥想而又无能为力。反观商业领域,向来以数据库为核心业务的超星APP超越图书馆方的移动图书馆建设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它们已经不可能像电脑时代一样将入口主要依附在图书馆的主页之上,在应用展列数量有限的移动端屏幕上,它们正在挤压图书馆方应用的位置,直接走向用户。以“晒书房”等为代表的APP应用更将“每个人的图书馆”理念普及到爱书人手中,这一类应用没有独有资源、也缺乏图书馆的实体依托,却借助开放的书目数据库实现了扫描图书、建立书单、分享书单、撰写书评、好友交互等功能,以个人知识整理与阅读情趣为主要卖点聚集了大量的用户,在移动端的社区聚拢上,图书馆又慢了一步。

以上绝非否认图书馆2.0理念、技术先行者们的成就,也并不是要对2.0的价值“唱唱反调”,只是试图在驳倾向于一面倒的“胜利叙事”中建立反思与辩证的基调。虽然还不到清算图书馆2.0遗产的时候,对其阶段性失败的一面理应开始留意:

首先,一个类似OCLC的强有力组织并未崛起于2.0时代,大量的资源和努力无法聚焦火力,标准的构建是缓慢而缺失的。其次,近些年图书馆技术力向厂商的转移对于图书馆的“主动出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数据库与各类系统方案类似于“黑盒子”,图书馆员多只负责钻研使用技巧,使其本身的技术敏感与嗅觉逐渐丧失。再次,图书馆2.0本身的理念复兴更类似于图书馆学界的“文艺复兴”,部分实践者、研究者并不能充分理解在“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等词汇包裹下的全新内涵,并非交互就是2.0,并非“读者至上”就是2.0。最后也是最根本性的,乃是源于图书馆学的社区视野是微观的以及相继引发的思维盲点。因为“微观”所以更关注单馆之内、短期之内的个性化建设和技术讨论,坚实的图书馆社交圈和实效的用户交互模型都没有能够构建起来,所谓2.0策略沦为传统图书馆社区的宣传和营销。图书馆学将传统社区的经验和视角带入了虚拟社区,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合体,图书馆在互联网规则构建和平台级网络应用的建设之中落后了许多,因而在数据库厂商和互联网应用的要挟中亦步亦趋。

这一次失败的后果远比想象的要更为严峻。图书馆2.0在某些方面的失败无疑提前宣告了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的失利。一般把大数据的阙值定义在100TB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讲,仅以书目数据为基础,图书馆试图达到这个数字,为时远矣。大数据研究的核心,并不是以往数值数据等结构化数据,而是网站点击流数据、社交数据,或者是传感器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11〕图书馆2.0最大的失利在于失去了重整“图书馆界数据组成结构”的机会,缺少了社交数据的流入,也就缺少了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单馆之内的书目数据和访问记录等,在大数据时代其实几无价值。缺少了对用户行为的追踪和分析,无论在传统社区还是虚拟社区,图书馆正在失去成为“灵魂”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

综上,图书馆学在传统社区和虚拟社区研究中的困境:一是以微观视野为主导的、狭隘的“社区概念”在社区研究中植根深入,导致了整体研究思维的错位,除了蒋永福的制度图书馆学以外,鲜有研究者思考,作为制度的图书馆如何真正地嵌入到传统社区机制之中,更勿论虚拟社区机制;二是传统社区的研究体系和虚拟社区的研究体系之间应当做出明确的切割和区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应该是建立在系统化理论的构建上,而不是狭隘的研究切入点之上。

那么,图书馆是否还有可能赢回“社区的灵魂”般重要的地位呢?甚至说,是否有可能在已经落后的“虚拟社区的灵魂”的争夺战中,扳回一城呢?

3 重塑图书馆社区研究与社区实践的关键

重塑图书馆社区研究与社区实践的关键在于与社会学、政治学打通现有的“社区”概念,让社区研究的眼光和体系放得更为宽阔,并能够借用来自相邻领域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中层理论的构建,逐步整合现有的图书馆实践和现有的图书馆理论体系,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防范中层理论最终只是成为一个上层建筑与底层工作庸俗协调的产物。

3.1 中层理论与图书馆在社区中的可能性

图书馆学社区概念中的“微观”倾向使得研究容易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忽视制度性的存在,导致图书馆学的“社区”概念缺乏结构化的视野。但并不是图书馆的社区研究就完全茫然没有方向。恰恰相反,近些年我们相继看到包括“社区创造力的推动器”或“本地知识中心”等全新的社区提案,它们的归旨是一致的:图书馆应当在社区中发挥核心作用,不应该是其或有或无的部分。让图书馆成为“社区的灵魂”是这些研究的最终目标,而“社区创造力的推动器”和“本地知识中心”等是这些研究提出的解决方案,两者中间缺乏的是勾连目标与具体方案的理论层构建。

在中层理论尚未构建的情况下,首先应该回答两个主要问题:为什么图书馆是社区机制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图书馆应该做些什么(不是实际的方案而是方向性、概念化的考虑)?在近年的研究中,其解答的路向已经逐渐明晰。

图书馆何以是社区机制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程焕文、李国新、蒋永福等学者对图书馆权利的研究必然是答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一基础上,这份答卷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当“鬼神观念、祖先崇拜”等迷信被扫除掉之后,在宗教活动与信仰缺失的地方,图书馆作为理性象征的基础,是否能够替代其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位置,也许才是“社区灵魂”这一命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图书馆能否作为一种非官方的、独立的力量进驻到社会基层乃至个人心目中的私人领域,将是构筑这一命题的关键,而不仅仅是社区有机的组成体或者说是社区进步的推动体。更合适的说法,图书馆为社区生存“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在研究农民的社会生活时,闫云翔写道:“农民无法参与任何政治与公众生活,只得闭门家中,对道德滑坡、自我中心主义盛行等社会问题采取视而不见和曲意逢迎的应对态度。最终,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他们对群体其他个人的义务与责任感也就日渐消亡。”〔12〕对于这种情况,有学者认为其答案兴许在于宗教〔13〕,而这个韦伯所谓“除魅的世界”里,宗教的力量正在消散,尤其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终极关怀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帮助民众重塑理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公共社交空间,推动他们的政治生活参与并直面社会问题,或许图书馆更为适宜。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图书馆应该做些什么?

宗教之所以有可能成为民众“生存意义”,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方面是它沟通并关联了民众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是它强调俗世生活中的仪式性行为,并使之成为社区应然的一个部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精神生活是俗世生活的基础,而仪式又通过皮埃尔·布迪厄的“符号体系”生产出精神信仰。图书馆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迷信的代言人,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机构,特别是在这个信仰和统一价值观逐渐被抹杀的世界里,或会成为勾连精神世界的关键;另一方面,它在实体社区中的布点和惯有的服务,也为加入民众日常生活循环提供了可能。

要实现这两点,最基本的自然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如果图书馆试图成为社区的中心、或者说是社区民众生存“意义”的场所,那么图书馆需要尽可能地参与到民众的日常生活链条之中;对于虚拟社区而言情况是雷同的,图书馆需要尽快介入到这些用户群的网络生活里。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似乎更关注图书馆作为场所如何帮助社区成员增加社会资本,那么现在,图书馆自身在社区中社会资本的累积将同样值得关注。一个有力的佐证是,Sloan,Elaine在考察了大量“图书馆作为空间”的研究后发现了这些研究的共识:当人们拥有更多的理由来到图书馆,他们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对其空间的认可度将愈加强烈。〔14〕

3.2 传统社区中的核心策略:社区项目式的运作

对于创意型社区项目,应该以方向性的、规范性的做法去引导它们的设计和运作。

首先项目制的基本运作目的应当是明确的。因为它与图书馆现有核心业务有着较大的相关度,有助于图书馆在社区中的社会资本积累。设若一些服务项目并不符合这两点,但也没有图书馆之外的其他机构承担,那么它们的实施同样应该被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鼓励通过所在图书馆的党委、团委去承担相应的活动,这既不会占用图书馆本身的核心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党委、团委活动的服务性质。

其次,项目式的业务要有合理和完整的目标设计,无论是“促进社区互动”、“鼓励社区少儿阅读”或者其他,不同的项目之间可以有着不同的服务方向和对象。而“如何将社区成员发展为图书馆核心用户”的命题则是需要植根于每一个社区活动之中的。

再次,社区项目的推进应当是层叠式的,形成惯例并尽量长期推行。其目的在于,通过长期的运作使社区项目逐步嵌入到民众的生活之中,并成为一种习惯。这同时也对项目的立项和长期发展管理提出了要求,这也是我们称之为“项目”而非“活动”的原因。

3.3 虚拟社区中的核心策略:平台级应用的主动合作

图书馆在虚拟社区的构建比之传统社区的操作难度要大。因为图书馆自身虚拟社区的构建的价值并不高,而通过微博、微信、人人等社交应用所构建起来的,虽然有着社交、互动等理念。社区的意义并不该仅仅指向狭隘的“社交”概念。

图书馆应该从制度化也即平台级的层面,以互联网版权问题为契机,将图书馆引入互联网的视野。图书馆在虚拟社区并没有技术、地理、分发等任何优势,却有着“合理使用”的重要法律支撑,帮助百度文库、新浪共享等具有大量用户群的文献分享社区从“盗版”走向“合法”,将是图书馆界目前最重要和不可错过的机会,一旦这一先机被数据库厂商所截流,图书馆在虚拟社区的处境势必进一步恶化。

4 结语

图书馆学研究中“社区”概念的固有弊端的纠正,对于重构社区研究的命题和图书馆如何成为“社区的灵魂”相当重要。

如果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传统社区的项目式运作本质上讨论的是图书馆如何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当图书馆嵌入到社区的公共生活,成为他们议论、思考、交流的空间之时,一个公有领域就逐渐形成了,市民社会也酝酿其中;而虚拟社区的平台级合作问题,本质上也是图书馆如何借用版权优势,尝试加入到互联网的公共空间建设之中。虽然传统社区研究体系与虚拟社区研究体系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图书馆在两个体系中的地位和归属在“公共空间建设”这一词汇上相叠了,这也许意味着,当时机成熟之际,真正建立一个跨越现实与虚拟的图书馆学社区研究体系同样是可能的。

1.刘兹恒,薛旻.论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及管理机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31 -34,59

2.程亚男.论社区图书馆的建构与发展.图书馆杂志,2002(1):54-57

3.谭祥金.公共图书馆的社区信息服务.图书馆论坛,2001(2):84-86

4.李健.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的探讨.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103-104

5.费孝通.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序言

6.Michael Burawoy.The extended case method.Sociological Theory.1998,16(1):4 -33

7.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8:59 -62

8.刘瑛,杨伯溆.互联网与虚拟社区.社会学研究,2003(5):1-7

9.秦鸿.知识社区——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信息空间.现代情报,2007(3):93-95

10.兰小媛,潘卫.虚拟社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新阵地.图书馆建设,2010(9):72-74,79

11.(日)城田真琴.大数据的冲击.周自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2-55

12.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260-261

13.黄剑波,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以云南福贡基督教会为中心的考察.开放时代,2009(2):100-109

14.Sloan,Elaine.Library as Place in Communities:A Literature Review.Idaho Librarian,2013,63(2):11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图书馆学微观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虚拟社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微观的山水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微观中国
微观中国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