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构建普遍均等服务体系——以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为例
2014-02-12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广州 510110)
普遍均等的无差别服务,是图书馆界的梦想。而《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2011年我国人均拥有图书仅为0.52册,其中,人均拥有图书最高的地区(2.94册)与人均拥有图书最低的地区(0.19册)之间,相差达14.5倍;人均购书费最高的地区(7.65元)与人均购书费最低的地区(0.27元)之间,相差达27倍。〔1〕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使免费开放效益的发挥受到局限。在广东实践了11年的“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案例,正以其有别于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模式,潜移默化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带来服务理念的改变和服务效能的提升,凸显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的理念,为广东图书馆事业更为均衡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从2013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结果来看,这种作用尤其显著。
1 缘起
2003年,在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九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第389号提案《关于建立广东省流动图书馆的建议》,获得政协会议通过。广东省文化厅粤文函〔2003〕47号(B)文批复同意,提出“争取在将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中明确省财政给予安排每年运行的经费”。2004年12月9日,广东省文化厅下发《关于规范广东流动图书馆分馆申报程序的通知》(粤文社〔2004〕62号),明确提出规范申报程序,推动加快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建设。自2004年起,广东省财政每年拨款500万专项经费作为流动图书馆项目的图书购置费。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政策环境下,获得持续的财政支持;在广东省文化厅的领导下,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龙头,分别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县图书馆为硬件依托,整合资源形成龙头带动和中心辐射的图书物流,信息虚拟物流的动态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络,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省馆与基层公共图书馆之间长期的实质性的文献资源共享。〔2〕
2 运行绩效
至2014年,广东省财政厅累计投入流动图书馆专项经费达6000万元。广东省政府以建一个中型图书馆的经费,11年来在广东的粤东西北基层和西藏、新疆、重庆等累计建设、援建了86个流动图书馆,其中依托省内欠发达地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83个。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的服务效益是直接的、可观的、富有实效的,其长远的服务效益也是难以估量的。11年来,流动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5197万人次,阅览9906万册,咨询82万件次,外借办证28万个,外借748万册(截至2014年7月30日)。同时向乡镇村纵向延伸服务,向监狱、学校、机关、部队、企业、妇女儿童机构横向延伸服务,全方位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广东这种在全省范围内将“流动服务”与“物流配送”两种理念结合的大规模运作方式,在2003年项目启动时国内尚无先例,属全国首创。此项目的开展,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和领导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均作了专题报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在项目启动发贺信称“广东流动图书馆的建立在全国属首创,值得倡导”;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现中共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在新华社内参上曾批示:“广东的办法好”。中央文化主管部门领导陈至立、孙家正、周和平等领导同志分别在新华社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广东省文化厅所实施的“广东流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2007年,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先后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全国文化艺术“群星奖”两项全国大奖。2011年2月,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入选文化部全国文化干部教育培训教材之《文化建设案例选编》。2011年,《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及其延伸服务》部级科研课题通过了文化部结项验收。
3 项目完成目标
3.1 基本建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经过11年建设,基本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图书馆(室)辐射服务体系,形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11年来,广东流动图书馆各分馆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把图书馆服务延伸到镇、村和各类合作机构,形成各具特色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3.2 全面实现自动化管理
广东流动图书馆于2005年引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由省馆统一支付,全省分馆免费推广使用。一举改变了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实现总分馆制,打破了图书馆各自分离的局面,进而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为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提供了基础。在熟悉系统之后,各馆馆内业务也可免费使用该系统,统一了一馆的管理制度和借阅规则,既提高了各馆的业务管理水平,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截至2014年7月,83家流动分馆共有66个分馆将流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用于馆内自动化业务并实现一卡通借阅,其中49家分馆试运行二代身份证借阅图书工作,这些分馆中已有23家分馆全面实行二代身份证借阅图书,其他分馆正在进行逐步更换工作。
3.3 构建省、市、县馆远程业务辅导网络
通过视频管理、邮件沟通、工作简报交流、业务上报系统等管理手段和方法,省馆与基层图书馆之间搭建起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沟通平台。这既方便了省馆对各分馆进行业务指导和服务跟进,又便于获得读者的监督和投诉信息,对于提高服务效率很见成效。
3.4 搭建起广东流动图书馆网站建设平台
为使广东流动图书馆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紧密结合,对广东流动图书馆现有网站进行改版升级,使各分馆读者能够进行一站式访问,跨平台使用,方便了读者,提高了三大工程平台的使用效率。并同时开放三套全新系统:会议报名系统、新版业务数据统计上报系统、讲座网上同步直播系统。2013年12月19日完成网站建设及三套系统项目验收,2014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
4 项目社会效益及分馆辐射效应
4.1 启蒙:增强图书馆服务能力,保障民众阅读权利
4.1.1 图书馆服务的启蒙。广东流动图书馆为基层图书馆带来了服务上的启蒙。区别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有三个。一是从传统的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移,二是从服务馆内读者向服务利益相关者延伸,三是从书的图书馆向人的图书馆拓展。〔3〕在2003年项目调研考察时,大部分基层图书馆仍处于较闭塞、落后的服务局面,基本上以书为本,部分仍使用闭架借还,读者通过递借书条才能借到图书。手工操作普遍存在,极少的图书馆拥有图书馆管理软件,通常只提供传统单一的图书借阅服务,加之缺少新书刊,无法激发起读者的阅读热情,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统一配备了管理软件,从采编、期刊、外借到读者管理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统一使用规范书标、条形码、借书证、分类标引和排架,统一管理规则,在基层树立起服务的标杆,并通过每年的业务培训提高班引入发达地区图书馆专家学者授课,宣传阅读活动,推广《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2014年推出巡回讲座、巡回展览、二代身份借阅服务、网上同步讲座等,把新的服务手段和内容带到基层,带动了服务的启蒙,使基层图书馆服务普遍向手段多样、内容多元、形式多变的方向发展,从封闭的服务方式向主动、开放转变。
4.1.2 图书馆理念的启蒙。2004年以来,流动图书馆通过每年的集中培训,把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等理念作为重要的讲授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和先进地区的图书馆员讲授图书馆服务,参观访问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图书馆,推动了基层图书馆员的理念启蒙。广东流动图书馆以“普遍均等”为导向,所有分馆统一配置资源,通过图书物流、扁平化管理、成功转移支付等模式,推行零门槛图书借阅,实现了广东省边远地区基层民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实现了广东省公共图书馆跨越式的均衡发展。同时,通过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把“第三空间”、“市民学习中心”、“城市会客厅”、“全自助敞开式服务”等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普及到基层图书馆,在服务中体现“平等、公益、自由参与”的图书馆理念。
4.1.3 馆员意识的唤醒。过去,由于经费的匮乏和培训的严重不足,加之长期不受重视,基层馆员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普遍存在“等、靠、要”和“守摊子”的意识,馆员专业研究有畏难情绪,钻研精神和进取心缺乏。有些地级市图书馆馆长也仅有助理馆员职称,专业职称偏低导致待遇不高。对于未能开展的工作或是效果不尽人意的工作,往往过多强调经费、人手等原因,思维单一,守摊思想严重,精神面貌欠佳,对尝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想方设法开展工作、吸引更多读者入馆缺乏主动性和热情。
广东流动图书馆配置当年最新的图书资源,同时通过协议保证晚上和假日开放时间、开展馆外阅读推广活动,激发了馆员工作热情,推动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图书资源的定期更新,使基层图书馆重新吸引读者,许多图书馆阅览室座无虚席,工作人员感觉到工作有动力,价值得到体现,焕发出积极的精神面貌;通过引进发达地区阅读推广活动,让馆员参与到图书馆的管理、项目的主持、活动的推广中,唤醒了基层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也唤醒了馆员以读者为本、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随着服务的开展,基层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工作的价值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领导的重视,图书馆事业呈现出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
4.1.4 民众图书馆权利的唤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2条规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切实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权利是指人人平等享受文化资源的机会和权利,这种机会和权利不受性别、种族、身份、阶层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合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权利。”〔4〕
广东公共图书馆界坚持公共、公开、公益、共享、平等、自由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充分保障和实现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和边远山区读者群体的图书馆权利和阅读权利。其中广东流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由省馆统筹,将丰富的文献资源流向边远山区、流向监狱、援建西藏新疆,在实践中体现了平等、自由的图书馆权利意识,其服务手段和资源的多样化,唤醒了民众对图书馆基本权利的要求。〔5〕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与数字资源供应商谈判,达成向省内流动图书馆开放省馆采购的主要数字资源的协议,读者通过“流动图书馆”这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直接利用丰富的数字资源,此举有助于提升欠发达地区民众的信息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进一步保障和唤醒民众图书馆权利意识。
4.2 复制:推动各馆积极复制流动理念,在乡镇村建立延伸流动服务点
根据流动图书馆的要求,各分馆每年需根据自身条件,在基层设立三个乡镇村流动服务点。据2010年广东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全省各分馆设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累计534个,其中包括村级服务点262个,镇级服务点103个,学校服务点57个,拥军服务点45个,企业服务点24个,社区服务点28个,监狱服务点2个,其他13个,效益超出了项目预期目标,为推动区域总分馆制和地区一卡通等后续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三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每年将下架的近20万册藏书转赠各流动图书馆,有效提高了基层图书馆(室)设立服务点的能力。据2013年广东流动图书馆延伸服务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全省各分馆所设立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累计共1538个。
4.3 培训:积极促进基层图书馆专业队伍的建设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使基层图书馆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能在现代化技术的潮流中解决本身的业务发展问题。各基层图书馆成为流动图书馆分馆后,都将流动图书馆作为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基地,把本馆的业务骨干安排在这个窗口,通过业务培训,促使馆员深入了解和掌握流动图书馆管理系统,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逐渐适应现代图书馆的要求。另一方面,相关主管部门也破例为图书馆增加编制。广东流动图书馆系统中,涌现了多位优秀的分馆业务骨干,如王锐夫、邓小荃、周剑梅、杨春妮、刘锋、杨志丽、杨琪先、陈丽娟等,他们在任职期间陆续被提拔为馆长助理、副馆长、馆长,成为流动图书馆发展的骨干力量。
按照省文化厅馆员轮训计划的安排,每年广东流动图书馆都结合实际按照粤东、粤西、粤北分片区举办三期业务培训班,根据流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阶段,基层图书馆的不同需求,邀请省内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给各分馆馆员进行授课,每年都有400多位馆员参加学习。2013年起,结合“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基层馆站提升服务效能计划”,前后邀请了倪俊明、方家忠、余子牛、屈义华、师丽梅、毛凌文、吕梅、周英雄、吴昊、陈卫东、冯玲、朱淑华等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分别就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移动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展览分析、少儿阅读推广等方面进行授课,深受学员欢迎。
4.4 投入:有为而有位,流动图书馆的效益引起政府重视并加大投入
广东流动图书馆运作的另一目标是带动基层图书馆发挥整体效益,通过项目整体的运作、推广和宣传,使社会各级民众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渐促进社会对图书馆的功能和社会作用的深入认可,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发展,继而让地方政府切实地认识到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和推动力,从而主动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如广东新兴、紫金、端州、兴宁、化州等县级政府,对近年来当地流动图书馆分馆的发展和社会效益认识到位,逐年增加了对图书馆的财政投入;连州、英德、始兴、曲江、陆丰、陆河、揭东、揭西、电白、阳东县等欠发达地区还兴建了新图书馆。
通过对广东流动图书馆2004年与2013年购书经费、藏书量、馆舍面积等几项重要指标的调查,我们发现短短10年的时间,其中82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购书费增加了448%,藏书量增加了100%,馆舍面积扩大了78%。
与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相比,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结果显示,粤东西北一级图书馆数从5个增加到14个,新增9个,增长比例为180%;二级馆数从16个增加到24个,新增8个,增长比例为50%。
5 项目的反思
5.1 持续发展却始终是孤例
2011年,文化部专家组对《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及其延伸服务》项目进行结项评审,并作出结论:“该项目创立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崭新模式,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该项目已经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图书馆人才与资源发展基础和技术与服务平台,运行与管理方式先进科学,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性”。项目结项评审中没有提到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究其原因,一是广东省财政有一定实力,且高度重视,能持续对这种超大型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进行投入;二是总分馆体系建设在国内成功的范例主要是依托城市图书馆建立,在同一个城域范围,较为经济而容易运行;三是广东省文化厅及省馆历任领导重视、组建了一支强有力和高度责任感的专业队伍进行日常管理和精细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益,有效控制成本;〔6〕四是全体加盟图书馆的共同努力、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遗憾的是,虽然项目具有先进性且显著效益,但欠缺复制性和推广性,至今仍仅有广东一地得以实施并持续建设。
5.2 争议与质疑:产权、馆中馆和一馆两制
广东流动图书馆建设以来,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并在基层群众中取得良好口碑和实际效益。但任何一种新的模式,都同样会存在待完善的地方。其中,产权和使用权剥离的问题是关键,也是制约各地仿效广东做法的一个现实问题。
5.2.1 一馆两制问题。资产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以及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借阅规则的相对独立,分馆就成为所依托县图书馆的“馆中馆”,客观上造成“一馆两制”。这种情况存在于建设初期,目前已解决,实现了资源的集中统筹使用。
5.2.2 资产权和使用权问题。自2004年起,截至2014年初,累计有近90万册图书、90台图书监测仪、180台电脑及1000多个书架等各种资产,分布在全省各市县图书馆,其使用权在基层馆,而产权至今仍属于省立中山图书馆。由于体制问题,至今尚未有妥善解决方案。
5.2.3 “断奶”与“孵化”——广东流动图书馆后续发展问题。2010年有学者曾撰文表示,此项目的后续发展堪忧,理由如下:其一,政府不可能长期拨出专款去开展这一所谓“面子工程”,一旦“断奶”难以为继,“其自生自灭是不可避免的”;其二,由于“流动图书馆”不到馆舍以外流动,而只在某一县馆内单独开辟服务场所,并且“馆中馆”容易形成竞争格局,致文献资源长期不能整合,不利读者利用等等。邱冠华、于良芝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一书对“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及前景进行了研究,在肯定广东流动图书馆显著成效是探索了一条在欠发达地区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道路的同时,也提出疑问,与制度化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从长远来看,如何界定广东流动图书馆体系的区域边界?一旦失去省财政的支持,流动图书馆“孵化”的县级图书馆完全可能再度萎缩。省财政的惠及范围究竟有多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7〕这些善意的担忧和建议时时警醒我们,在流动图书馆项目建设中,强化训练基层图书馆的人才培养,观念更新,服务多元以及获得本地政府支持的能力和技巧,使大部分分馆具备了自我发展的基础。但项目一旦终止,势必减缓这些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速度。
5.2.4 没有建立“退出机制”。广东流动图书馆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粤东西北地区图书馆发展起到一个规范、扶持和过渡支撑作用。一旦该馆各项业务足以支撑该地区的服务,该项目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在一些地级市图书馆,在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之后,应可以选择退出“广东流动图书馆”联盟。
6 未来发展思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执政中心思路和战略定位。十八大以来,文化在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民族崛起的作用更受重视,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相信,未来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和增加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投入和扶持。
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历经11年,从广东省文化厅到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民生大事来抓,使之不因人事变动和领导更替而停滞不前,而是越办越好。服务不断升级转型,管理团队11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目前已开展第二期工程,从升级网站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开展巡回展览、巡回讲座、巡回指导、分片培训、推动区域总分馆制等提升馆站服务效能,推动全民阅读,为建设文化强省、践行服务精神,继续积极进取和探索。关于广东流动图书馆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6.1 完成全省县区公共图书馆全覆盖
按照文化部“县县有图书馆”的要求,为尚未建立图书馆的城区提供流动图书馆的过渡性支持,如阳江江城区、云浮云城区与学校共建图书馆,馆舍由学校提供,资源和服务由图书馆负责,先建设流动图书馆并对公众开放,逐步过渡到完成整个图书馆各项功能布局。目前,广东尚有14个城市的区未有图书馆建制,我们将采用灵活的机制,力争实现公共图书馆全覆盖。
6.2 依托流动图书馆各加盟馆,开展基层巡回培训
人才永远是事业发展的前提,队伍建设需跟上事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开展“结对子、种文化”计划,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子帮扶工作,开展馆员互派、挂职学习、跟班学习等形式的交流;组织基层馆长对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进行考察和学习,提高服务的水平。
6.3 依托流动图书馆各加盟馆,开展巡回讲座、巡回展览、阅读推广活动
省馆的讲座资源、展览资源,珠三角地区图书馆已形成的品牌化阅读推广活动,如罗湖区的悠图书馆、沙头角图书馆的“小桔灯”行动、南山区图书馆的亲子故事会、东莞的读书节和漫画比赛、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等,可以有计划、有针对地推荐给各基层馆学习借鉴,并进而促进基层图书馆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6.4 加强全省的制度化研究和科研课题建设
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全省均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全国已有10个省市出台关于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在指导与保障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北京、上海、浙江、山东、深圳等地的图书馆在这些法规的支撑下,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景象。而在制度化研究和建设方面有所滞后,是我们的软肋。近10年来,广东图书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岭南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也渐成规模。建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的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6.5 建立中心馆-总分馆模式
进一步强化欠发达地区地级市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使之在地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区域总馆作用,带动各县、乡镇村形成区域中心馆-总分馆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服务模式。
7 小结
2014年7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计划在未来5年,省财政统筹安排资金6720亿元,其中增量性安排2061亿元,大力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到2020年前,粤东西北12市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而言,将是一个重大利好,为粤东西北图书馆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要求:“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实现全省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因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正是我们当下的任务。〔8〕
“十二五”结束后,广东流动图书馆应基本完成阶段性使命,项目也有可能终止。经过11年的努力和建设,广东的基层图书馆已基本脱离“等、靠、要”的状态,从技术上、服务上、理念上更为接近现代图书馆的要求。我们仍然需要思考的是,项目中止并停止专项经费拨款后,如何进一步固化成果,用新的扶持项目促进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服务。而在完成扶持项目后,省馆建设定位更多的应该是全省文献资源共享中心,全省技术支撑、理念引领、制度化标准化研究平台和人才培训基地。
1.于良芝.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
2.陈卫东.广东流动图书馆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图书馆论坛,2008(5)
3.吴建中.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6
4.中国图书馆年鉴(2013).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12
5.潘燕桃.近60年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4
6.谭祥金.广东流动图书馆的模式探讨.图书馆论坛,2007(4)
7.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4
8.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http://www.gd.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