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再认识❋
2014-02-12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图书馆功能(或称‘图书馆职能’,library function)”就是图书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能产生的有益作用或推动作用。〔1〕图书馆社会功能是图书馆功能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社会特征的表现形式。研究图书馆社会功能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图书馆,从而使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完成图书馆的社会使命。
1 围绕图书馆基本功能来确定社会功能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指反映图书馆本质、特征的功能,是所有图书馆所共有的,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或国内与国外,或大馆与小馆都是一样的存在。〔2〕学界关于图书馆基本功能的描述有很多。郑翠珍指出对于绝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基本功能就是对信息资源做知识单元层次的搜集、整序和提供服务。〔3〕桑健认为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是收藏典籍和传播知识两项。〔4〕吴慰慈在《图书馆学基础》中将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概括为收集、整理文献并提供使用,即对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进行选择、收集;对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进行加工、整理、存储、控制、转化;对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进行传递和提供使用这三个部分。〔5〕查丽华则提出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就是知识服务。〔6〕以上观点虽说法不一,但综合来看,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包括两方面:保存功能与利用功能。保存功能即图书馆收集、整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保存,而利用功能则是指在保存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使用。
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是以其基本功能为基础的,是图书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其基本功能的社会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扩展和深化。因此,在研究图书馆社会功能过程中必须首先紧紧把握住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读者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来确定图书馆的各个社会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表现形态会有所变化。而对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社会功能也会根据其性质、任务、服务对象、收藏范围和所在地等情况的差异而各有侧重,进而形成不同的主导功能。而文中所探讨的“社会功能”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提出的,是“保存”和“利用”这两个基本功能在当今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具体表现。
2 依据图书馆主要结构来理解图书馆功能
“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结构不同,一般功能也不同。〔7〕例如,一个企业的组织与管理结构是否合理、有序,直接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并决定着该企业运营与发展程度的高低。类似的这种结构决定功能的现象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不同的领域中普遍存在,对于图书馆来说也不例外。有学者指出,结构反映图书馆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功能则反映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表达图书馆的活动和行为。〔8〕图书馆功能受其构成结构影响,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图书馆功能的改变。正如崔波所说的,“现代化图书馆的文献结构、流程结构、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结构、布局结构等都是图书馆功能拓展和强化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些结构的变化作支撑,图书馆无法实现其功能的延伸。”〔9〕
图书馆主要是由信息资源、信息主体、信息设施与信息方法四个方面的要素组成的。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客体包括印刷资源、声像资源、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的资源,甚至用户头脑中的知识都可作为一种潜在信息资源,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使知识得以共享、传播;信息主体包括信息的提供者与接收者两方面即馆员与读者,而信息主体的活动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能决定图书馆的活动;信息设施是开展图书馆服务的物质条件,包括图书馆建筑、设施设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等;信息方法则包括管理方法与业务工作方法两个方面。图书馆诸要素互为关联,所组成的结构决定着整体功能的发挥,因而图书馆结构中任一要素的改变都会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发挥产生相应的影响。
以第一代与第二代图书馆功能的变化为例,“第一代图书馆注重文献信息的收藏,而第二代图书馆注重文献信息的提供利用。”〔10〕两代图书馆间功能的差异主要源自于两方面要素的改变。首先,在信息主体方面,第一代图书馆注重收藏,并没有把信息主体作为其主要的构成要素,不向大众开放,而第二代图书馆则把信息主体放到了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实现了由“收藏机构”向“服务机构”的转变。其次,在信息方法方面,第一代图书馆并没有对服务与利用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偏重于收藏方法,重藏轻用。而第二代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服务的提供,除了收藏方法外,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方法也成为图书馆方法研究的重点。
从图书馆形态上说,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在各自功能的发挥上也有所区别,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两种形态的图书馆在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信息设施上,传统图书馆主要是通过馆舍建筑所营造的空间环境,为读者提供了可以读书、学习、交流、进行知识共享的场地、空间与环境;而数字图书馆则更多地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所营造的数字环境,为读者进行查找、获取、交流、共享信息等活动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数字图书馆更注重自身的数字化建设,重视信息的提供与交流,建筑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传统图书馆更加突出的是其社会教育功能,并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可以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交流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而数字图书馆则侧重的是提供信息服务。
由于结构对于功能的发挥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在进行图书馆社会功能的研究时必须依据图书馆构成结构来理解图书馆的功能,只有这样对图书馆社会功能的认识才能更为深刻、全面。
3 营造公共空间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关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国际图联(IFLA)指出其主要包括: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11〕吴慰慈在《图书馆学概论》中总结的图书馆社会功能有: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文献信息,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12〕而徐引篪则认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包括:保存信息资源,开发智力资源,传递适用信息,开发信息产品,提供信息娱乐,开展网络导航。〔13〕
以上各种有关图书馆社会功能的观点基本包括四条,即保存、教育、传递信息、娱乐这几项,其中前三条功能基本上已得到了图书馆学界的普遍认可,而关于最后一条娱乐功能的说法却仍存在着争议。用“娱乐”来形容图书馆功能略欠妥当。不同于游乐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比起娱乐消遣,图书馆更加突出的是其“文化功能”,图书馆实际上是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用以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文化交流需要的文化空间。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欧登伯格在其撰写的《绝好的地方》一书中首先提出“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称“家庭居住空间为第一空间”,“职场为第二空间”,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图书馆、咖啡店、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则为第三空间。〔14〕2009年第75届IFLA卫星会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作为其主题之一,将“第三空间”这一提法正式引入国际图书馆界。随后“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这一命题又由吴建中等人在国内图书馆界传播开来,并受到了国内图书馆人的普遍关注。几年过去,随着对“第三空间”探讨的加深,很多图书馆人开始注重相关方面的研究。现在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国内外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进展研究》〔15〕、《图书馆:城市的“第三空间”》〔16〕、《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实践》〔17〕、《建设第三空间强化社会参与》〔18〕等文章的发表便是很好的例证。现今,“第三空间”这一理念也逐渐开始应用到了图书馆实践工作中,例如,深圳市罗湖区图书馆于2012年底建立的“悠·图书馆”,便是吸收了图书馆“第三空间”理念而打造的。
“第三空间”的本质是公共空间,而图书馆并不是一般的公共空间,它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空间。文献作为记录一切人类知识信息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作用。作为人类知识和文明的历史记忆,图书馆与信息——知识资源、信息技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具有天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联系。〔19〕因而图书馆与咖啡馆、游乐场等以盈利为主的休闲娱乐场所相比,其为社会成员提供的服务更多地体现出了文化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属性。图书馆通过其建筑的设计、馆藏的提供与布局、设备人员的配备等各要素的合理设置与相互配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创造了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公共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第三空间”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文化属性以及图书馆实际发展情况而来的。在数字环境下,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更加便捷,信息的提供并不必然经过图书馆,图书馆的信息功能受到削弱、中介性大大降低,而这也成为图书馆社会功能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图书馆更应注重其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通过公共空间的营造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同样是基于对图书馆文化特质的反映,有的学者在“第三空间”的基础上提出“第三文化空间”一说,但这种说法却是不准确的。“第三空间”对应于“第一、第二空间”,则“第三文化空间”就应与“第一、第二文化空间”相对应,因而“第三文化空间”的表述是不合适的。“第三文化空间”表达的其实是第三空间中的文化空间,而第三空间是公共空间,所以应当将“第三文化空间”描述为“公共文化空间”。
综上所述,现阶段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应该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社会教育、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4 正确理解图书馆各种社会功能的地位
图书馆各种社会功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需求的变化而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并逐渐凸显的。不同的社会功能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几种社会功能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1 最基础的社会功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信息部门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图书馆最基础的社会功能。文献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各种社会机构中,只有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任务。保存功能是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有藏方能供用。文献出现伊始便是为了记录,而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则作为某种文化线索,将各个年代串联起来,在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也使文明得以保存、文化得以传承。图书馆的保存功能是从古代时期的图书馆开始便一直具有的社会功能。例如,建于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为了“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把人类知识全部保存起来的梦想而建立的 。〔20〕
对于现代的图书馆而言其发展也必须以保存为基础。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拥有与存取问题成为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热点之一。拥有与存取的关系其实就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处理“拥有”馆藏信息资源和“存取”馆外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21〕关于二者的争论还在继续,但必须明确的是“存取”是无法取代“拥有”的。拥有与存取互相辅助、长期共存、缺一不可。〔22〕所谓存取,无论是传统的馆际互借,还是今天的文献传递、数据库或因特网服务,实质上都是一种基于资源共享的信息保障或信息服务方式,存取的前提是他馆的拥有,反过来说,一个馆的拥有可供许多馆存取。〔23〕因而,即便是对于信息技术高度进步、图书馆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发展的现在,保存功能仍然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最基础的社会功能。
但必须注意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这一社会功能并不是由一个图书馆来实现的,保存功能由个别图书馆实现的观点是对图书馆保存功能的错误理解,一个图书馆包罗所有珍贵的文献是不可能实现的。强调拥有的重要性,并不代表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拥有相应的文献,而是指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制所应承担的社会历史职能,是针对图书馆群体而言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24〕这说明图书馆作为一种机制通过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存,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使得文明在灾难面前得以恢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许多珍贵文献通过各个时期图书馆人的共同努力得以保存,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图书馆所保存的文献资源也不再局限于印刷型资源等实体文献,像网络信息等虚拟资源也成为图书馆重要的保存对象。图书馆已逐渐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贮存中心。而当前,图书馆的保存功能与早期相比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文献的利用上。
4.2 最首要的社会功能:提供信息服务
提供信息服务功能是图书馆最首要的社会功能。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中心、重要的信息枢纽和网络节点,毫无疑问应当将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作为其首要的社会功能,无论图书馆经历过还是将要经历怎样的发展,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虽然,把提供信息服务视为图书馆唯一的社会功能的唯信息服务论是错误的,需要警惕;但是,提供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地位是明确的,需要坚持。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以及开展的很多活动都是对提供信息服务功能的体现,如图书借阅、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传统信息服务的提供是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储、加工等,在充实其馆藏的基础上根据用户信息需求提供相应的文献内容信息、馆藏文献信息等信息服务。信息时代,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通过各种虚拟信息服务的提供,扩充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范围和领域,并凭借其提供信息快捷、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局限等方面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追捧,为社会成员更加便捷、有效、全面地获得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途径。同时,提供信息服务功能的首要地位还可以从图书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反映出来,当前很多学者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多涉及信息服务的提供这一领域,例如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等。
4.3 最核心的社会功能:开展社会教育
虽然图书馆最首要的社会功能是提供信息服务,但正如上文所述,我们要警惕唯信息服务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核心的社会功能是开展社会教育。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古至今都起着育人、兴国、繁荣传统文化的作用。我国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实践历史悠久,始创于唐,盛行于宋的“书院教育”便是其集大成者。〔25〕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教育功能并非是指具体的读书内容、读书方法等方面的细节教育,而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指图书馆在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人类知识聚集地,它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通过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其开展社会教育的目的。
社会教育功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凸显了图书馆的价值。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图书馆既不是信息的生产者,也不是信息的使用者,只是在信息的生产与使用之间建立了一种信息传播渠道,而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图书馆作为信息渠道的这种作用完全可以被网络所取代。比如说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不考虑知识产权问题等,各方达成了利益的平衡),可以由出版方进行数字出版并进行分类整序后直接提供给用户,用户在获取资源时直接与出版方进行联系、交易从而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一味强调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功能,那么图书馆的最终结果将是走向消亡。因此,图书馆必须注重除信息服务功能以外的其他社会功能。其中,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图书馆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更加突出的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与变革。在此环境下“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逐渐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了各国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6〕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出于职业规划的需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提供一种方式或途径使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终身教育的需求能够得到实现。而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良好的设施、环境与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进行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场所与空间,这是其他社会组织难以实现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效果更加明显。
4.4 最具竞争力的社会功能: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可以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最具竞争力、现阶段应大力发展的社会功能。与咖啡厅、电影院等娱乐性质的公共空间相比,图书馆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更具文化特性。图书馆不仅是自由交流、休闲放松的场所,更是一个自由的文化空间。读者在这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各种形态的文化活动分享知识、交流思想,这就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功能的体现。
国外一些国家的图书馆早已不单单是看书的地方,如美国的图书馆会组织各种免费课程和展览活动,金融危机后还针对就业人群专门组织了求职指导服务,包括简历和面试辅导;加拿大的图书馆很多都配有咖啡厅或水吧,很多居民将这里作为一个休闲娱乐中心,甚至在这里聚会活动;英国99%的图书馆目前都开展了面向儿童的特别服务,尤其是面向低幼儿童。现今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也开始注重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以杭州图书馆为例,杭州图书馆的目标,正是打造一个集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创意空间、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杭州图书馆为儿童提供玩具游艺、智力启蒙、习惯培养、亲子阅读等服务,并通过开设文化沙龙、主题书会、图书推荐、名家讲座、作品展览、文艺欣赏、科学普及等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满足广大读者的终身教育、文化休闲、情感交流的需要。
图书馆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功能,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逐渐突显出来的,是与社会发展、用户需求相一致的图书馆功能。这要求图书馆合理组织并优化配置各种要素,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充分开发空间资源,营造一个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空间。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其社会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变化,而关于其社会功能的研究与认识亦是随着人们实践的积累与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更加彰显出图书馆的社会核心价值。
1,2.黄宗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图书馆论坛,2011(6):14-22
3.郑翠珍.从文献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嬗变.图书馆学研究,2004(6):20-28
4.桑健.图书馆学概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212-215
5,11.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查丽华.关于知识、信息、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再思考.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1):5-9
7.刘松阳.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14-18
8.吴剑霞.图书馆结构——功能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情报,2004(3):13-17
9.崔波.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结构与功能研究.图书馆论坛,2005(1):9-13
10.金胜勇,宋国栋.关于我国第三代图书馆标志的新视角.图书馆建设,2004(1):16-17
12.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13.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4.韦晓玲.公共图书馆打造城市“第三空间”的探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7):80 -83
15.李红培,鄢小燕.国内外图书馆第三空间建设进展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3(16):16-20
16.鲍甬婵.图书馆:城市的“第三空间”.图书馆论坛,2011,31(5):16-26
17.高小军.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实践.图书馆,2013(1):99-104
18.吴建中,刘锦山.建设第三空间强化社会参与.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3-7
19.杨文祥.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14
20.邱源.古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兴建与焚毁.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158-161
21.金胜勇.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硕士论文,2010
22.刘兹恒,张久珍.对存取与拥有的再思考.图书馆杂志,2000(12):12-16
23.肖希明.藏书发展模式的选择:拥有还是存取?.图书馆论坛,2002,22(1):56 -59
24.文庭孝,刘晓英.论图书馆的文化职能.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2):28-30
25.黄静.图书馆教育功能之渊源探析.图书馆,2011(1):48-50
26.黄佩琼.图书馆与学习型社会刍议.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