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军年谱

2014-02-12

鸭绿江 2014年4期
关键词:碾盘沟村萧军

萧军年谱

1907年:7月3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三)出生于辽宁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现属凌海市大碾乡),七个月时母亲由于不堪父亲毒打而自杀,萧军自幼生长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中,与父亲关系疏远。

1913年:进入本村私塾学习。

1925年:改名刘吟飞在吉林参军。怀揣报国梦踏入巴尔虎兵营,但很快兵营内的黑暗就让他厌恶,他开始钟情于诗歌创作。

1927年:改名刘羽捷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宪兵教练处。

1928年:在哈尔滨当上一名宪兵;同年,改名刘蔚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炮兵科。

1929年:感于实事,发表处女作散文《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2年:与落难中的萧红结识,一见如故,遂共同生活。

1933年:开始《八月的乡村》的创作,10月与萧红(悄吟)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

1934年:《八月的乡村》创作完成,11月与萧红流亡上海,见到鲁迅先生,并得到鲁迅先生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诸多帮助。

1935年:《八月的乡村》于7月秘密自费出版,系“奴隶丛书”之一;这一时期,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军的文学创作进入高产期,同时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

1936年:鲁迅先生辞世,萧军悲痛万分,开始编辑《鲁迅先生纪念集》。

1937年:在武汉与胡风等人一同编辑《七月》,并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地开展斗争。

1938年:2月,赴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文艺指导;第一次到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到四川任《新民报》副刊主编,积极开展抗日文艺活动。

1940年:与妻子王德芬来到延安,成为“边区文协”的专业作家。

萧军与妻子于北京后海边

1941年:参加“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担任“延安鲁迅研究会”主任干事;其间经常与毛主席见面畅谈。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了《对当前文艺诸问题底我见》的发言。

1943年:受“王实味事件”牵连,萧军受到冷落,几乎搁笔三年。

1944年:下乡为农,自食其力,并亲自接生女儿萧耘;在毛泽东主席的关怀授意下回城,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讲师。

1945年:抗战胜利,随“鲁艺”搬迁到东北解放区。

1946年:途径张家口,与成仿吾等成立“鲁迅学会”;9月回到哈尔滨,为群众作了六十多场演讲,受到群众好评;11月赴佳木斯,就任东北大学鲁迅文学院院长。

1947年:辞职回到哈尔滨,任《文化报》主编,后受到“东北局”的错误批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萧军担任抚顺矿务局京剧团顾问。

1952年:被分配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文物组当考古员,完成小说《第三代》和《五月的矿山》。

萧军于锦县下碾盘沟村老家屋前(1979)

萧军与延安时期的老朋友彭真等见面(1985)

萧军于锦县大碾盘沟村老家与老姐姐合影

1955年:弃文学医,学习针灸、正骨等专业知识。

1959年:被文化局戏曲研究所录用为戏曲研究员。

1966年开始的“文革”时期:萧军及其家人受到严重迫害,小女儿萧黛被毒打致精神失常而死。

1978年:整理完成《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及《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

1979年:被选为第四次文代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

1980年:经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批复,为萧军平反,恢复名誉。

1981年:应邀到美国参加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1983年:东北三省举行“萧军文学创作五十年学术研讨会”,对萧军的文学成就给予最高的肯定。

1988年:6月22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责任编辑 陈昌平

猜你喜欢

碾盘沟村萧军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旺了产业 富了乡亲 美了乡村
萧军纪念馆
《牵·纤手》
村里的集体产业应该由谁来“操盘”?——佛坪县银厂沟村尝试“连锁加盟”
大碾盘上歇夏凉
陕西省宝塔区南市街道市场沟村 #疫情防控,我们在努力#
萧军和艾芜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分析
碾盘记忆
别了,半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