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四一五”运作

2014-02-11许苗苗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4年3期
关键词:金华文献图书馆

许苗苗

(金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0)

1 引言

地方文献是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经济等方面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的收录和总汇,充分体现着地域的社会发展和地方的时代变迁特色。称得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源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兼容博采的资源宝库。[1]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四一五”运作新模式即四项原则、一个机制、五种手段的运作新模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机制,促进地方文献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 四项原则

2.1 把握承前启后的方向性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要对年代久远、种类繁多、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进行搜集、开发与利用,即使是相对范围不是很大的地(域)方,也是千头万绪。要使这项承前启后的工程顺利而有效的实施,把握方向性至关重要。可本着“宁繁勿简、厚古宽今”的原则进行。一是对各学科地方文献力求全面收集;二是对各载体类型地方文献完整收集;三是对常规地方文献和灰色地方文献并重收集;四是重视收集零散于其他资料中包括民间口口相传断裂的地方文献。

2.2 坚持有的放矢的实用性原则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地方文献收集的内容和要求也就不一样。应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产业结构、地域特征等制定收藏重点,确保收集、开发与利用的地方文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说收集地方文献可以包罗万象,拿到篮里都是菜;那么对其开发与利用,则一定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应适应时代发展,着眼未来需要,促进用户知识增长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精心选择具有历史的、学术的和现实的利用价值,真正形成特色馆藏中的特色,具有他馆无可替代的独特性。

2.3 促进不断发展的持久性原则

如同经济要持续发展一样,地方文献的收藏、开发与利用,应该坚持持久性原则。要锲而不舍地努力,保证文献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系统性。不少图书馆能拥有颇具特色的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与几代图书馆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2]如广东中山馆搜罗宏富的华侨史料,南京馆独树一帜的太平天国史料,上海馆品种繁多的族谱、家谱,湖南馆弥足珍贵的毛泽东著作版本等独特的历史文化史料,都具有较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给读者的阅读和持续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

2.4 实现互通有无的共享性原则

科学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应防止各自为阵,造成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重复浪费现象,要克服泛而不专、滥而不精的面面俱到。以单个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实力,是不可能把一个地(域)方的地方文献全部收齐的,即便是收集齐全当代地方文献也绝非易事。尤其是各馆收藏的一些珍贵地方文献往往被深锁库房,读者难得一见。正因为如此,各地有必要对地方文献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要研究和确立适合本地区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开展各馆之间的协调合作,互通有无,明确各自的收藏范围和收集重点,建立纵横交错的地方文献网络。[3]在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最大限度地收集、整理分散在社会上的地方文献,并加以开发和利用,为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享打好基础。只有实现各类型图书馆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联合,才能实现馆际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真正造福广大读者。

3 一个运行机制

3.1 依托研究机构,提供学术支撑

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作为图书馆信息交流模式的构建,十分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图书馆服务的畅通与高效。完善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地方文献收集与开发的质量,保证资源利用率与有效率,建立或依托研究机构,汲取学术营养,提供科学支撑。如地方文献研究学会大多从事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是自行开展地方文献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一是借助地方文献学会中专家、学者所研究的课题,对地方文献资源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将其内容充分揭示出来。可以编制某一方面的二三次文献,如专题索引、题录、汇编、文摘以及就某些领域课题的研究发展情况而撰写的资料综述、进度报告等,这些新的成果不仅可以服务于用户,还为地方文献研究提供新鲜的素材。[4]

3.2 抓好队伍建设,集聚人才资源

在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中,加强地方文献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馆员是至关重要的。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馆员,要求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著名人物和著述,了解重大事件和掌故,具备文史知识和文字学功底、计算机技术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等。其知识结构应具多元性、兼容性。否则就难以担当此项工作,也无法与读者交流和进行推介。[5]

一要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业务培训。可采取走出去参观访学、请专家学者来传经布道等方式,让馆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要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知识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在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确定专人进行搜集。三要注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补充图书馆队伍中存在的缺项和不足。四要放眼全社会,不仅要重视研究机构的专门人才,也要关注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发现在地方文献研究与实践中不懈努力的个体,以及做出成绩的佼佼者。把分散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不断给地方文献工作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3.3 重视科学规划,实施有效管理

为了保障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存储、整合、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等活动的实施,确保资源建设实现良性循环,必须重视科学规划,建立合理可行的制度与规则,真正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地方文献建设的兴盛不衰,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目标。其必须面对现实,符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律,符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客观实际。

二是要有全局观念,在规划目标的框架下,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在工作中加强相关措施,防止重复浪费、多头建设的局面出现,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重点、有计划地稳步推进,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6]

三是人员的管理是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员置于核心地位,把人员的素质视为工作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要有相关的举措和激励措施,把馆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在业务规范上,由于地方文献工作专业性强,涉及收集、整理、典藏、阅览、研究等诸方面,要使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因馆制宜,开展一些适宜的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地方化、特色化的服务。

五是应建立地方文献资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要从软硬件、人员、技术等诸多方面提高读物质量和评价指标,来满足用户明确和潜在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求。

4 五种手段

4.1 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与利用工作,一定要努力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紧密结合。

其一,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2007年3月,金华市少儿馆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一个集合了金华文化部门、在金大中专院校及婺文化研究爱好者、专家学者等力量,专门研究、传承和宣传金华历史文化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该研究会同时分设了方志谱牒、婺州窑、婺剧等9个专业委员会,来发掘、整理、保护与利用金华历史文化遗存。

其二,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专题理论研讨,促进对地方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每年举办一次婺文化理论研讨会,组织婺文化爱好者、婺文化丛书著作者代表与专家教授相互研究探讨,使地方文化研究获得质的飞跃。比如为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2007年召开婺州窑烧造工艺认证会,对金华婺州窑在中国陶瓷界的历史地位、工艺技术的一次重新定位;2009年围绕“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召开中国婺州窑学术研讨会,提出要“化被动的抢救性保护为主动的规划性保护”等一系列举措,学术影响甚大。不仅使婺州窑的传承人成功地进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更使出众的婺州窑产品飞快地走出金华、走出浙江、走向全国。[7]婺州窑作品屡屡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等大赛中获奖,2012年婺州窑被评为“浙江省最佳城市礼品”。

其三,是坚持深入民间乡野,接地气,获新知,汲取和补充新的营养,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4.2 现实与历史融合贯通

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中,要做到现实与历史的融合贯通。不仅要“厚古”,更要“宽今”,借鉴历史,审视现实,放眼未来,使地方文献的收集开发利用具有永久的价值。在现实中,各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党政决策无不受本地区历史条件、自然资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8]在研究决策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地情与数据,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金华市少儿馆(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善于把历史与现实融合贯通,将地方文献中诸如婺州窑、婺剧等过往与现实的信息资源以及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和归纳,形成结论与成果提供给相关部门,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有力地促进了申遗和各种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4.3 收集与开发同时并举

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采用集中采购与主动征集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后者,可不定时地到相关市、县或者乡、镇、村采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书刊、文献汇编资料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社会文化发达或少数民族地区,活跃着一批扎根民间、潜心钻研地方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士。他们长年致力于搜集整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地方文献,掌握着不少民族、地方文献精品,甚至形成了小规模的家庭藏书室,可有目的地进行访购。同时,要善于查漏补缺,整理日常性地方文化资料。指派专人负责在各地报纸、网络媒体中发现有关本地(域)的隐性地方文化史料和地方文献活动信息,并加以归纳整理。把分散的信息聚拢一起,把零碎的资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寻觅到可加探究的对象,要做到点滴不漏,只要相关就加以收集,并善加利用使其成为“金子”。

作为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固然是馆藏所需,但积极主动开发也十分重要。金华市少儿馆努力做到收集中不忘探究,通过开发促进收集的进一步完善。

一是重视课题研究。坚持以金华婺文化研究会为主阵地,发动专家、学者及婺文化研究爱好者积极参与课题申报、研讨等活动,鼓励各展所能,分门别类撰写各种形式的文章和著作。

二是设立课题补助,编著出版地方文化书籍。自2006年成功编辑出版《婺文化概要》一书后,馆每年定期开展《婺文化系列丛书》课题申报立项工作,为想出书而又有困难的“婺文化”著作者提供资助。[9]七八年来共出版了七批高质量的《婺文化丛书》,其中有《婺剧音乐大全·徽戏》、《抗战时期的金华文化》、《古婺遗韵》、《吕公望传》、《冯雪峰论》、《艾青诗歌的历史与文化透视》、《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婺州窑研究与鉴赏》、《潘谟华论》、《古婺文化艺术考论》、《吴弗之艺术论》、《邵飘萍传》、《金华文史记忆》等82部,分别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珠海出版社、线装书局、大众文艺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这些通过众人加工方“亮相出炉”的地方文献,为加强地方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是定期开展地方文化主题征文活动。金华市少儿馆每年定期向社会征集婺文化主题论文,通过评选,给获奖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此政策下产生了婺文化研究论文数百篇,先后结集出版了《婺文化论文集》3部。2009年开展了“婺剧”研究论文征集,中国戏剧核心期刊《戏曲研究》为婺剧首次专题设栏,发表了7篇重量级全国戏曲研究专家的学术论文,有力地推动了婺剧在民间文化中的传承发展。

4.4 网络与文本相互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保证了地方文献收集的丰富性与完整性。网络、现代文献载体、高容量存储等新技术为地方文献馆藏开拓了广阔天地。金华市少儿馆(婺文化研究会)利用自身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设地方文献,充实馆藏内容,增大信息资源。在收集印本文献的同时,为给更多读者提供接触了解婺文化的平台,宣传婺文化独特魅力,建设了婺文化研究网站,荟萃众多婺文化书籍资料,按照婺文化不同类别和专题,将不同形式的、大量分散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分析研究,分门别类,详细介绍;“婺学”对我国儒家学说的贡献,藉此而形成的婺州地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社会风尚;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婺州窑;汇集徽戏、乱弹、高腔、昆剧等六大声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浙江第二大地方戏剧——婺剧;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身,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婺城古建筑;还有赤松黄大仙、方岩胡公等道教传说与信仰;骆宾王、李渔、黄宾虹、艾青等历史文化名人;金华火腿、金华府酒等地方名特产品等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借助相关金华婺剧、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旅游等网站,开展突出地方特色的网上服务,为读者查询利用婺文化文献提供更多便利,使金华八婺文化信息更加充分完善,也为图书馆员开展专题文献服务,提供更加宽厚的资源基础和便捷的途径。[10]

4.5 独干与互动携手前行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与广泛合作。对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图书馆不能闷起头来一家独干,一定要广获政府部门和社会支持,重视联合各方力量携手前行,才能众志成城,共同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把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搞得红红火火。2006年金华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创建文化大市。金华市少儿馆及时抓住机遇,成立金华地方文献挖掘整理工作小组。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每年获得30万元左右的地方文献专项经费,为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通力配合的工作。图书馆要与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情报所等诸多地方文献收藏单位加强联系、通力协作和相互支持,共同促进该工作的规划和协调方案的实施。要定期组织检查和反馈,督导整体规划的实行;适时召开收集与利用地方文献交流与学术研究会,不断提高地方文献工作水平,开拓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新领域。金华有各种研究机构百余家,有的研究婺学,有的研究婺剧,有的研究婺州窑…可以说在金华文化领域的某一方向,不少专家学者已做了较深的钻研。但也极易出现研究不全面、挖掘不深、资源浪费、重复劳动等现象。为此需要有效地实施引导,联合这些机构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到互通信息、取长补短、各展所长,以提高研究效率,挖掘研究深度,抢占文化制高点。

〔1〕 孙惠明.图书馆应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管理工作〔J〕.图书馆论坛,2003(4):92-94

〔2〕 黄桂风.图书馆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J〕.图书馆杂志,2007(4):25-26,41

〔3〕 郭晨虹.浅析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57-59

〔4〕〔8〕韩运平.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交流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12):39-41

〔5〕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性发展刍论〔J〕.图书馆论坛,2005(2):1-4,202

〔6〕周应萍.图书馆应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地〔J〕.情报杂志,2008(4): 140-142

〔7〕周国良.公共图书馆要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J〕.图书馆杂志,2009(4):33,46-48

〔9〕〔10〕许苗苗.从地方文化研究着手,开创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2):59-61

猜你喜欢

金华文献图书馆
张金华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岁朝清供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陈金华
图书馆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