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有关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及述评

2014-02-1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10期
关键词:唱片音乐研究

国内外有关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及述评

●桂强1,2

(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2.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研究;述评

通过全面梳理和挖掘国内外有关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并对其展开述评,以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大钩沉、甄别、整理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力度,整合两岸三地尤其是海峡两岸的相关唱片文献资源的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不同学科领域内研究唱片文献的新方法、新思路,并根据具体唱片文献的特点有选择、有鉴别地运用这些新的方法或思路,但不必形成对某一种研究方法或思路的迷信和盲从。

本论题所涉及的“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是指在中国境内灌制、由中国演艺人员录音、且公开发行销售的唱片,其内容包括戏曲、曲艺、歌曲、乐曲等。时间上限为1903年[1],下限为1949年,具体为1949年5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大中华唱片厂,中国唱片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关这一时段唱片文献历史与审美的专题研究,尚存在着较大的学术拓展空间。

1 中国大陆有关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相关研究

1.120 世纪80年代前的研究

(1)吴震在《人民音乐》1959年第1期上刊文《唱片的今昔》,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唱片业进行了对比,所谈及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2)中国音乐研究所整理编印的《中国音乐研究所藏唱片目录(参考资料125号)》(上、下,油印本,1960年6月发行)系中国音乐研究所1959年全年收集保存的全部唱片目录,该目录第九大类均为新中国成立前各唱片厂出版的唱片,被列为“参考唱片”。(3)中国唱片社出版部曾于1962年梅兰芳辞世一周年之际对梅兰芳的唱片和录音资料作了一个初步统计,其中包括1920~1936年间梅兰芳所灌录的绝大部分唱片,以《梅兰芳唱片与录音资料统计》为题刊发在《上海戏剧》1962年第8期上。(4)中国唱片社1964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板目录》(内部资料)系从中国唱片厂库存的34300面旧唱片模板中选出的“百代唱片”(包括其副牌“丽歌唱片”)、“胜利唱片”、“高亭唱片”、“蓓开唱片”、“和声唱片”和“长城唱片”共计11752面唱片编目而成。这份唱片模板目录是“文革”前有关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资料的一份最完整的统计,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1.220 世纪80年代后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的专题研究呈逐渐增强之势,从侧重于戏曲类唱片的研究逐步扩大到对曲艺类唱片、流行歌曲类唱片以及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历史文化的较为宏观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京、沪、津、穗等地。其中京剧老唱片的研究是80年代戏曲唱片研究的重心所在;及至90年代,曲艺、乐曲类唱片研究更多的被纳入研究视野;进入新世纪,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类唱片研究逐渐成为热门选题之一,同时,各类综合性唱片的历史文化研究著述也偶有出版,具体如下。

(1)《上海戏剧》1980年第5期发表署名“里艺”的文章《戏曲唱片琐谈》,介绍了作者在上海图书馆唱片组收听唱片的体会,该文涉及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上图”馆藏部分京剧老唱片的内容和特点,并对这些戏曲老唱片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

(2)80年代初,吴晓玲对谭鑫培“七张半”唱片的相关考证,自成一家之言。

(3)80年代,吴小如陆续撰写了一系列谈论唱片的文章,尤其是在《唱片的版本学》和《唱片的校勘学》两文中提出了建构老唱片版本目录学的设想,具有开创意义。[2]

(4)1986年出版的罗亮生原著、李名正整理的《戏曲唱片史话》堪称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戏曲灌入留声唱片的史实进行较为全面而详尽论述的第一部专著,原著者身为历史当事人,曾参与了当年戏曲灌片的一些实际工作,该文对我国自清末以来戏曲唱片的录制、发行、传播等诸多方面均有涉猎,极富历史文献价值。文章最后还特别对自己所认定的、且听过的有一定研究参考价值的部分唱片目录进行罗列,认为“以上这些典型唱片,如能分门别类探讨它们的源流、派别。体会他们各自的成就、变化和用意所在,对后学者是很有启发作用的”。[3]吴小如撰写的《罗亮生先生遗作〈戏曲唱片史话〉订补》一文从“胜利公司经营之沿革”、“百代公司经营之沿革”、“清末百代公司第一批钻针唱片”、“辛亥革命后百代公司所录制的钻针片”、“关于发行戏曲唱片的其它公司“、“从物克多阶段到胜利阶段所录制的钢针唱片”、“高亭公司初期所录唱片”、“蓓开公司初期所录唱片”等八个方面展开论述,对罗亮生《戏曲唱片史话》中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订、完善和补充。

(5)在老唱片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编,中国唱片总公司1981年~1986年陆续出版的盒式录音带《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全套100盒),收入了43个剧种116位戏曲艺术家的经典唱段,其中在盒式录音带所配套的文字说明中,来自上海的王家熙、柴俊为、李素茵等人对20世纪上半叶唱片的相关内容偶有涉猎。1990年由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京剧有声大考》(含30CD)收录了自1910年中国有现代音乐技术设备以来至80年代间,包括谭鑫培、孙菊仙、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120位杰出的唱工演员的280个精彩唱段,该音像制品的配套解说词中有部分关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京剧唱片的内容。

(6)1989年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史料选编丛书”中有一本题为《中国的唱片出版事业》(《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第一部分“旧中国的唱片事业”对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唱片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这也是新闻传播学界在这一领域内较早的研究成果之一。[4]

(7)1997年,王家熙在纪念谭鑫培150年诞辰时发表论文《谭鑫培“七张半”唱片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蕴》,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一课题给予了艺术美学层面的审视。同年出版的《京剧谈往录四编》,收录了刘鼎勋《孙菊仙唱片研究》和《高聘卿和他经手灌制的京剧唱片》、柴俊为《周信芳的老唱片》(含周信芳唱片目录)等文章,作为京剧资料辑录和研究中对有声资料的专题研究,别开生面。[5]

(8)2002年出版的由陈钧主编的《唱片研究与存目》中收入了陈钧《评剧老唱片浅识》、刘鼎勋《孙菊仙唱片的真伪考证》、周春玲《时代的足音——曲艺老唱片史料价值浅说》、蒋卯卯《单弦老唱片考》、贾立青《“骆玉笙1938年灌制〈剑阁闻铃〉唱片”考》、李葆强《谈刘天华及其唱片》等文章,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中包括戏曲、曲艺、民族乐曲等在内的诸多类型均有涉猎,该文集是天津市唱片研究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在唱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唱片历史和版本研究等方面所做工作的一次小结,在唱片种类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6]

(9)2004年围绕“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音像协会于是年12月在京召开了大型纪念座谈会,并由中国音像协会和中国唱片总公司共同策划、中国唱片总公司编辑出版了《纪念中国唱片一百周年——百年经典》精装纪念专辑,该专辑包括了相当一部分20世纪上半叶的唱片资料。次年由中国唱片出版公司出版的《唱片百年——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专题纪念文集,布面精装)更是将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发展的许多重要史实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如王炬《我国最早的“国产”唱片》,冯树华、冯圩《百年留声——见证中国唱片》以及《唱片百年之最》《中国唱片百年简史》等文献。2004年出版的《京剧大戏考》(柴俊为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对包括中国20世纪上半叶京剧唱片在内的京剧唱片唱词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校订、整理、补充和完善。

(10)2008年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俞冰著《书海蟫踪》一书中设有“谈唱片”专题,收录了《百代钻针唱片存目及考释》《百代钻针唱片知见目录》《京剧老唱片版本研究初探》《“程永龙”与中国早期唱片》等文章,作者在前辈学者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有所深化。

(11)2008年,徐羽中在其硕士论文《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方向2005年度硕士论文,指导教师:郑锦扬)基础上修订完善出版了同名专著《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唱片初探》(海风出版社2008年版),该著从近代中国唱片业的历史轨迹、唱片的主要内容以及唱片的生产、市场运作和传播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是较早的一部系统而全面的论述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发展的著述,但引文资料中第一手资料比例过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该著的史论价值。

(12)2009年王勇主编的《上海老歌(1931-1949)》(音像资料,含20张CD)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该音像资料配套的文字说明中以“上海老歌与老上海的文化媒体”为题,全面阐述了“上海老歌”得以广泛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并将“唱片传播”置于这种媒介生态环境中给予观照。文字说明还对入选的每一位歌手的生平和代表作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文字说明对所收录歌曲唱片的唱词进行了完整的辑录,并标注了每一首歌曲的唱片模版编号、唱片编号、录音日期和出版日期,这对于完整、准确了解唱片的生产传播过程,大有裨益。

(13)200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葛涛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的专著《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该著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以近代上海唱片业的发展为主线,论述了唱片和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考证详尽精微,观点自出机杼,无论是宏观通论,还是个案分析,均体现了治史功力。但在唱片内容内涵的深入挖掘、唱片内容内涵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联系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14)何晓兵在《论留声机与唱片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二》(《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在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唱片这一传媒具有利弊双向的性质,而且这一性质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在该文第三部分“留声机与唱片媒体的东渐”中,作者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展现了近代中国唱片业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但对其背后起引导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理论分析尚可进一步深化。

(15)钱乃荣在《上海老唱片(1903-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立足于近代海派文化的背景,首先对上海老唱片发行的情况进行概述,然后从京剧—昆曲、苏滩、沪剧、滑稽、评弹、越剧、甬剧、歌曲等八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既有对戏曲、曲艺、歌曲的一般性常识特别是该曲种与近代上海文化联系的介绍,又有对某一具体曲种内容的归纳和分类,还有对某些存在争议的唱片版本的考证辨析。该著某些内容的阐述(如对戏曲曲艺唱片唱词中方言词语的注释)则体现出作者的语言学专业视角。

(16)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一些戏曲曲艺类工具书、音像出版制品的文字说明、戏曲曲艺工作者的文化随笔以及个别中国近现代音乐、戏曲、曲艺历史著述中也包含有一些涉及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研究的资料。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除了前述的葛涛的博士论文、徐羽中的硕士论文之外,尚有田飞的硕士论文《从“百代小红楼”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的唱片业发展和影响》(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度硕士论文,洛秦指导)运用音乐史学的方法,以百代唱片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初步探讨百代唱片公司的运作对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意义和影响。《中国戏曲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999年陆续出版),《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新华出版社,1992~2010年陆续出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有关京、津、沪、粤、苏、浙、闽等省市的分卷中都有一些零星涉及20世纪上半叶戏曲和曲艺唱片的论述。中国唱片上海公司自2000年陆续推出的“老唱片系列”,先后推出了《梅兰芳老唱片全集》(1920-1934绝版)《京剧大师程砚秋老唱片全集》《京剧大师荀慧生老唱片全集》《京剧大师言菊朋老唱片全集》《鼓王刘宝全·三国名篇老唱片》《京剧大师尚小云老唱片全集》《乡土上海·沪剧老唱片》《京剧大师马连良老唱片全集》《老唱片博览·评弹篇》《老唱片博览·滑稽篇》等“老唱片”系列,这对于收集、整理,甚至抢救性保护一批中国近代珍贵的唱片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的文字说明材料是研究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的有力佐证。200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赵珩《彀外谈屑:近五十年闻见摭忆》中收入《闲话老唱片》一文,该文写作于中国唱片诞生100周年之际,以个人所见所闻和随感随想,对老唱片的一些史料进行了钩沉。在部分音乐史论类著述中,如吴钊等编著的《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六章“近代音乐”在谈及西乐东渐问题时,马达著《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章“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涉及民国音乐教学方法和设备时都不同程度触及有关留声机和早期唱片的话题。

(17)除了吴小如较早提出“唱片版本学”的构想外,还有部分研究者,将老唱片资料置于图书馆学或档案学的视野中进行了归纳整理和研究分析。据不完全统计,按时间排序,在中国大陆地区,有下列文章从档案学或图书馆学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早期唱片的话题有所涉猎:于彤《唱片录音档案》(《档案学通讯》1982年第5期),王惠庆《唱片资料的来历、发展及入藏简述》(《图书与情报》1984年第1期),王惠庆《漫议唱片珍品的辨别》(《图书馆杂志》1997年第3期),陈燮君《试论上海图书馆的唱片收藏》(《图书馆杂志》1998年第5期),程德荣、王惠庆《抢救文化遗产发掘艺术宝库——上海图书馆老唱片整理成果综述》(《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4期),俞冰《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京剧老唱片版本研究》(《内蒙古艺术》2004年第1期),苏志成《唱片档案抢救保护方法的选择》(《兰台内外》2008年第5期),朱强《探寻失落的声音:谈曲艺唱片档案的价值》(《中国档案》2010年第11期),陈人语、韩滨《老唱片图书馆学研究初探》(《图书馆》2012年第2期)等。

2 港台地区有关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

在港台地区,香港音乐人黄奇智在研究包括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在内的“时代曲”时,充分注意到唱片传播渠道的重要意义和唱片工业运作的某些特点和规律。[7]近些年来,台湾研究者在包括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在内的唱片文化研究领域也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其中既有发表的专著、论文,也有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其内容涉及戏曲、流行歌曲及唱片工业运作等诸多方面,同时,这些学术活动的某些具体内容也折射出近代以来台湾的特定历史境遇及台海地域文化的一些特点。

(1)出版的著作。如叶龙彦《台湾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专辟一章“日治时期台湾唱片史”,从“台湾曲盘(即唱片—笔者注)事业的兴起”、“台湾曲盘事业的兴盛(30年代)”、“曲盘业的没落”三个方面对日本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台湾唱片业的发展进行了宏观扫描,并以一批古董留声机爱好者和老唱片收藏者的口述历史对这段史实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是了解和研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台湾唱片业发展的重要论述;谢奇任《国际唱片工业研究:跨国唱片的全球化、本土化、数位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出版)以国际唱片工业为研究对象,梳理流行音乐生产研究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架构,分析跨国唱片公司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并结合现实来论述数位音乐(即数码音乐—笔者注)对国际唱片工业的冲击。该著第二篇“历史篇”第五章“国际唱片工业在台发展的历程和影响”第一节“台湾唱片工业的历史回顾”涉及20世纪上半叶台湾地区唱片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台北县三重市公所编印的《三重唱片业、戏院、影歌星史》(台北县三重市公所2007年发行)以台湾唱片业重镇、台北县下辖的三重地方(现新北市三重区)为个案,对该地包括唱片业在内的诸多文化事业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个别内容涉及20世纪上半叶唱片及其相关的文化历史发展,作为台湾的地方性唱片历史文化资料,尤为可贵。这些著述侧重于台湾地区唱片业发展历史的论述,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完整的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业的发展历史大有裨益。

(2)刊发的论文。如李坤城《不插电听唱片的时代——日治时期台湾唱片文化发展漫谈》(《听到台湾历史的声音——1910~1945台湾戏曲唱片原音重现》,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2000年编,第5~8页);李元皓《〈听到台湾历史的声音——1910~1945台湾戏曲唱片原音重现〉中“京剧”部分的讨论》(载于《民俗曲艺》2003年总第140期);郭明木《厦门御前清曲——厦门音乐的一段辉煌历史:以厦门御前清曲老唱片为例》(《关渡音乐学刊》2007年12月总第7期);王樱芬《听见台湾:试论古伦美亚唱片在台湾音乐史上的意义》(《民俗曲艺》2008年6月总第160期);林太崴《日治时期台语流行歌的商业操作——以古伦美亚及胜利唱片公司为例》(《台湾音乐研究》2009年第8期);陈峙维《唱片工业中的“世界音乐”商品产制:音乐交流与创作的新契机》(《台湾音乐研究》2009年第9期);陈歆怡《78转老唱片——召唤时代声音》(《台湾光华杂志》2009年1月第34卷第1期);李元皓《早期“谭派”票友与京剧流派艺术:以1912年以前的京剧老唱片为切入点》(《戏剧学刊》2011年总第13期);蔡惠名《〈1930年代绝版台语流行歌〉的语音探讨——以纯纯为例》(《海翁台语文学》2011年8月总第116期);洪翠锚《修复历史美声:78转虫胶唱片的修补》(《大学图书馆》2012年9月16卷2期)等。以上这些论文议题,涉及唱片史、具体的唱片种类(戏曲、曲艺、流行曲)、唱片工业、唱片唱词的语言学分析、唱片维护与保养等诸多方面,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台湾学界对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化的研究现状。

(3)召开的学术会议。如2008年12月12~14日,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会议室召开了“东亚的78转时代:唱片录音与联结式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The Age of the 78s in East Asia: Sound Recordings and Associative Modernities)。该会议由台湾大学和(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联合主办,与会学者来自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美国和丹麦,会议议程安排了“78转唱片中的台湾音乐及流行歌曲”、“在地音乐与录音”、“台湾、韩国与日本CD重刻版介绍”、“首尔和香港的城市流行音乐”、“审查制度与上海音乐文化”、“民国时期的78转唱片”等六个专题发言和一个主题座谈——“唱片消费与歌曲迁徙”,其中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刘麟玉《战前流行什么样的台湾音乐?——从古伦美亚唱片看1930~1940年的台湾音乐流行趋势》、上海社科院历史所葛涛《党国体制下的唱片审查:以民国时期上海唱片为例》、丹麦阿赫斯(一译作奥胡斯—笔者注)大学史通文《音乐的视觉面向:民国时期的唱片公司、唱片及音乐杂志(1911-1949)》等论文涉及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研究的相关方面。作为一次专题探讨东亚地区“78转唱片”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该会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3 海外对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及其相关的音乐产业的专门研究

(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es),著有,该著是北美学界涉足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和相关音乐文化产业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尤其是该著的“中国留声机”、“黎锦晖的黄色歌曲”、“群众歌曲和‘留声机写实论’”三大板块的内容分别对近代中国唱片事业的发展、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与唱片业发展的互动、唱片播放的载体——留声机的意象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掘和探讨,形成了较为独到的理解和认知。该著将近代中国“摩登音乐文化的形成”置于听觉传媒文化现代转型的视域中,借鉴了文化研究、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考古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独出机杼,别开生面,对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听觉传媒与音乐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互动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所启发。但其研究中较为偏颇的“西方(欧洲)中心论”和第一手资料不足等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2)丹麦奥胡斯大学学者史通文(Andreas Steen)著有Zwischen Unterhaltung and Revolution: Gammophope Schallplatten und die Anfa nge der Musikindustrie in Shanghai,1878-1937(中译名为:《在革命和娱乐之间:留声机、黑胶唱片和上海的音乐产业(1878-1937)》),该著引言部分为“上海与音乐工业”,主体部分由“声音传播:外交、远行和中国最早唱片的制造(1878-1906)”、“肇始于上海:现代实验室内的唱片工业(1903-1919)”、“国民战争时期的音乐工业:国家利益和商业利益(1919—1927)”、“上海唱片工业的辉煌时代:介于娱乐和革命之间(1927-1937)”四章构成,结论为“上海的声音”。该著是海外专题聚焦中国近代唱片业特别是近代上海唱片业发展的一部特色之作,对于从唱片工业的角度,去探求唱片与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教育(主要是国语教育)、科技(主要是录音技术)之间的复杂而精妙的互动关系,进而思考近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作者多次来过中国,熟谙大众流行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这部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欧洲学界研究近代中国唱片的一部代表之作。

此外在北美和日本,个别学者如安德鲁·戴维·菲尔德(Andrew David Field)、西村正男等在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歌舞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著述中对这一时期的唱片论题偶有涉及。

总之,在现有关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研究基础上,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大钩沉、甄别、整理中国20世纪上半叶唱片文献的力度,整合两岸三地尤其是海峡两岸的相关唱片文献资源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不同学科领域内研究唱片文献的新方法、新思路,并根据具体唱片文献的特点有选择、有鉴别地运用这些新的方法或思路,但不必形成对某一种研究方法或思路的迷信和盲从。

[1]王炬.我国最早的“国产唱片”[C]//中国音像协会.唱片百年·纪念中国唱片100周年专辑.北京:中国音像协会,2005:152.

[2]吴小如.吴小如戏曲文录·唱片琐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93.

[3]罗亮生著,李名正整理.戏曲唱片史话[C]//《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编.上海戏曲史料荟萃第1集.上海:上海艺术研究所,1986:109.

[4]《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的唱片出版事业[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9:1-17.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四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494-514.

[6]陈钧.唱片研究与存目[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2.

[7]黄奇智.时代曲的流光岁月(1930-1970)[M].香港:三联书店,2000.

G255.73

E

1005-8214(2014)10-0067-06

桂强(1976-),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听觉审美与历史文化。

2013-10-19

[责任编辑]李金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与都市文化”子课题“中国早期都市流行歌曲与唱片”(项目编号:2009JJD840013),湖南省2011年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黎派音乐歌舞美学研究”(项目编号:11YBA239)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唱片音乐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坏唱片
音乐
一半唱片
音乐
寻找树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