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作用

2014-02-11严跃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70

探求 2014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文化

严跃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070)

浅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作用

严跃英(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070)

我国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供知识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作用不是减弱而是在加强,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发展;图书馆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994年底国际互联网接入中国,互联网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信息需求方式,因此改变着图书馆人和图书馆,并推动图书馆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图书馆,而是发展成为实体的和虚拟的元素融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读者也已经不仅限于原来的到馆办证的读者,而是已经发展到更多的自愿接收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见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的受众读者,这些读者即可到馆,也可通过网络借阅和浏览,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读者数量大大增加。图书馆馆员也已不再是原来意义的“管理员”,而是“信息员”、“知识导航员”和“信息教育者”,在为读者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走出“图书馆消亡论”的困境

网络对科技手段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公共图书馆较好地顺应了时势,是较早应用科技手段完成变革和发展的文化机构之一。在网络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公共图书馆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定位,调整自己的功能,作为第三空间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强,始终把服务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从我国图书馆近现代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看,恰恰是图书馆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从过去的藏书楼发展到了今天的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等一体的多模式。尽管30多年来图书馆发展一直受“图书馆消亡论”的困扰,但从未停止其发展的步伐。2006年我国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让公民真正享有公共文化权利,公共图书馆及时推出免费开放,对所有公众实行无差别服务。2008年我国第一台自助图书馆在深圳诞生,近些年更多的城市广泛设置自助设备,实现基本服务自助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下移基层、社区和农村。无论是实体图书馆,还是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等,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下移和全覆盖以及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图书馆为满足社会的公共文化需求,向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了传统图书馆服务、虚拟图书馆服务等等。我们今天乃至将来都有理由走出“图书馆消亡论”的困境,实现图书馆发展的自觉、自信、自强。

(一)图书馆的性质决定图书馆的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存在物。图书馆是这样一种存在实体,它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存在,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性和本质。它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社会,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机构。图书馆的社会性是通过为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体现出来的。因此,图书馆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现实地存在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力图在社会发展的挑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图书馆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而图书馆又为社会发展而服务,为了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认识、适应社会发展。中国图书馆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或者说从近代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年,正是在不断调整中、转型中而获得发展的。图书馆是作为图书馆而存在的,而非别的什么形态而存在。图书馆为了保证自己的存在,实现和创造自己的价值,必须认识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图书馆又是文化存在物。人类社会是一个文化世界,所以图书馆作为社会存在物,同时也是文化存在物。作为社会存在物和文化存在物的图书馆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是以社会的、文化的规定性为基础。图书馆的文化性是通过为经济、政治、社会服务体现出来的。这就是图书馆之所以为图书馆的本质,也是其具有决定性特性和功能特征。事实上,图书馆从收集、传播、服务就已开始了自己的存在。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性、文化性就越明显,其存在的空间就越大。也正是因为图书馆是社会性的、文化性的,因而,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的特征显现,即图书馆又具有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社会性等特征,表现为图书馆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很显然,图书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他不会稳定地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随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等级水平的连续的并越来越朝着高水平发展,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的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等。图书馆的存在是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图书馆的发展也是可塑造的,并且越是往后发展,越是有发展的空间和动力。而争论了多年的所谓的图书馆消亡,那是对图书馆性质、功能认识的偏差,也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今天,尽管图书馆已发展到了网络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等,但都是图书馆新形式,是图书馆正视自己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所作出的选择,也是生存形势的需要,其延长了图书馆的寿命。今后图书馆叫什么不重要,但关键是图书馆在做什么,图书馆应该做什么,图书馆的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

(二)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的推广应用,对文化生产与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既是机遇期,又是挑战期。就基础建设而言,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信息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公共设施网络尚需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有待健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等问题;就服务保障而言,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服务技术手段更新升级,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保障机制不断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把握好机遇期,提升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服务效益,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我国公共图书馆正是把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以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文化和知识需求,真正完成图书馆由传统到现代的战略转型。

实践证明,我国公共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不断吸收先进理念来武装自己,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来装备自己。面对读者需求的发展,它不断调整资源的种类、服务的手段、管理的流程,积极开展馆际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使命始终未变也不能变,否则公共图书馆就真的消亡了。当然,学术界提出的“图书馆消亡论”也不是没有根据,图书馆界争论了30多年的“图书馆消亡论”问题至今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图书馆界的众多学者认为,尽管图书馆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和挑战,但有理由相信,图书馆不会消亡。公共图书馆将成为“文化中心”,成为深入展示“书与人之间关系”,为读者提供“存取信息”、“形成观念”的公共空间;公共图书馆将成为“社区中心”,成为全面展示“馆与社区之间关系”,为读者提供“平等”、“自由”、“便利”使用信息的公共空间。只要读者存在这种需要,公共图书馆就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图书馆馆员则起着联系两者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阮冈纳赞在其《图书馆学五定律》中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是一个机构,是一项事业,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过去、现在乃至今后生存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图书馆人眼中,图书馆的前辈们奉献毕生精力探索图书馆发展之路,默默无闻地努力工作,为图书馆争得了荣誉和地位。今天图书馆仍然在继续努力,他们也应正视变化了的新形势,探索图书馆发展新路。其实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的作用不是在削弱,功能不是在萎缩,而是在加强、在延拓,服务在延伸,服务空间更大,图书馆人的作为也将更大。从图书馆建设上来看,图书馆的馆舍建设和设施建设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有更多的图书馆在兴建,据统计我国每3.7天就有一个新馆开馆,而农村、社区和小区等基层图书室,各项设施逐步完善配套。从图书馆服务的质量看,图书馆服务理念从以“藏书”为中心转变到“藏”为“用”观念上来,围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资源服务,即传统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与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并重相结合上来。图书馆公共服务面向基层,将图书馆打造成城乡一体“第三文化空间”。评估图书馆不再以量为唯一标准,而是重服务,即图书馆更重视生存发展的硬道理。在读者眼中,大学生经常泡图书馆,“因为只有图书馆才能让我静下心,好好地学习。”这说明图书馆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大众的认可和依赖是关键。从中也看到图书馆具有应对挑战的社会基础、读者基础和自身发展基础。

作为图书馆人,面对“图书馆消亡论”,我们要有危机感,要增长应对挑战的能力和水平。要以图书馆专业的眼光去看、去想、去分析。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从正面宣传图书馆,让大家了解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只有广大读者有阅读的存在和阅读需求的存在,就会有对图书馆需求的存在,就会依赖图书馆、离不开图书馆,就有图书馆发展的空间,那么图书馆是不可能消亡的。因为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等大有空间,因为图书馆在服务市民、服务社区、服务乡村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各方都在关注图书馆、支持图书馆事业看,图书馆发展大有前途。

二、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发展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同步发展。图书馆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顺应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从藏书到利用的自觉和发展,即“以藏为主、重藏轻用”到“以用促藏”的转变。在古代,图书馆为封建统治服务。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图书的收藏和利用,藏书楼主要以藏书为主,是为少数统治者服务而藏,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藏书是藏而得不到利用的,因为普通老百姓没有阅读的权利,根本得不到阅读。近代以后图书馆藏书特别是私人藏书开始对社会开放流通,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现代图书馆以新技术应用为发展基础,保存和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图书馆十分重视历史和文化的融入,其建筑、设施、管理和服务无不印证在发展和变革中融入了文化的元素,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展现了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这从根本上提高了图书馆的地位,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积累、交流和继承以及文化的整合和融合,而图书馆客观承担着这样的功能,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图书馆发展的传统阶段

我国图书馆发展历史可谓悠久,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书之举(见《易·系辟上》载:“河出图,洛出书”)。自汉代以来就有以阁、馆、楼、堂、斋、室等为名的藏书机构。例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天禄阁、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和藏书楼等等,这些图书馆,很多实际上是皇家图书馆或私人藏书馆,与现代的图书馆有很大区别,这些藏书普通百姓难得一见。在古代,图书馆尽管不称之为图书馆,但并没有影响到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因为有了书、有了藏书楼之类的藏书机构,才有了发展到现在的图书馆。

“图书馆”一词是一个外来语,于近代传入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我国社会由一个完全封闭的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也因此有一批学习西方、放眼看世界的学者开始探索图书馆发展之路。梁鼎芬是我国较早接受图书公藏意识的有识之士,曾纪泽力倡政府兴办国家图书馆,他们已知“要强国需有书”,就要兴办图书馆。图书馆的创办对中国近代藏书楼产生巨大影响,变革也推动了与古代藏书楼不同的图书馆观念,并由此深刻地影响了我国近代图书馆的构建。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的“图书馆”之名是《教育世界》1894年第62期所刊《拟设简便图书馆说》一文中的“图书馆”。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是于1904年由张之洞在武昌创建的第一所向社会开放的近代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最早的还有1905年创建的湖南图书馆,它是第一个官办公共图书馆。1909年,清廷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规定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至此,图书馆迈入发展新阶段。以广东为例,1910年,广东以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局藏书为基础,创办广东图书馆(即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12年7月下旬,广东图书馆在文明门外聚贤坊(今文德路62号)开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前身是明代羊城胜迹“南园”,后为清代广雅书局藏书楼。南园在广州历史上是一个很出名的地方,元代已是广州“南园诗社”,后为历代举办文化活动的地方,南园的抗风轩就是中山图书馆南馆。广雅书局所刻各种经籍图书,均赠藏广雅书局藏书楼,仅供内部借阅。杜定友等一批图书馆前辈,力促中山图书馆从一座传统的藏书楼向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型。今天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是全省的中心馆,面向全民开放和服务,其发展见证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脉络。

(二)图书馆发展的现代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事业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确立,并逐步完善,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全部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公共图书馆3076个,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现代图书馆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互结合的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一体化,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图书馆服务进行完美的结合,实际上是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共存互补。在这里,我们将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图书馆(包括近代图书馆)统称为传统图书馆,将20世纪80年代之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图书馆称之为现代图书馆。现代图书馆的各项功能更有活力,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并存,不仅以用为主、藏用结合、以用促藏,而且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功能。现代图书馆包括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是新型图书馆。一方面,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完全可以完成新形势赋予图书馆的新任务,这是由图书馆发展规律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读者需求的变化,由于读者所处的信息环境变化,只是借书、阅览的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尤其利用现代新技术和设备阅读查询。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等都建立了手机图书馆,实现了跨库检索和随时随地服务。现代图书馆有别于传统图书馆,主要体现在五新上,即“服务理念新”、“办馆模式新”、“多载体的新型馆藏”、“服务技术手段新”、“人员素质新”。这种新型现代图书馆,馆藏载体变了,其实体仍然以图书馆为名,目前也未有哪个图书馆将图书馆编制为其他之名。而个别专业馆也只是同时挂两个牌子,如“×××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但对外仍然称图书馆。以数字图书馆论,其本身就是一种将纸质文献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转化为数字化形式来保存,其实质仍然是保存文献的功能,只是图书馆功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数字与传统功能互补,多形式并存。现代图书馆功能在加强,服务在延伸,这正是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融合而非取代。

三、面向未来的发展

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优化和整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是适应全新的网络和数字环境的新型图书馆。新型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多元混合的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长期并存互补的发展。新型图书馆不是简单地盖一座新楼、添加一些新设备、增加一些新人员。实际上,新型图书馆还面临政策、制度、体制、管理、资金和人才以及图书馆人观念等诸多问题。如何让公众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正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所要面对的问题。当然,目前部分地区存在的公共图书馆利用率低下现象,既不反映需求的欠缺,也不反映公共图书馆服务已被互联网或其他设施替代,而是反映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的现实。为此,加快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提高公共图书馆作用尤其重要。《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公共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作了部署,提出了包括设施网络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在内的十个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量化的指标,对于公共图书馆“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图书馆馆员,应以发展规划为指南,明确任务,找好定位,更多地承担信息研究、信息分析、信息教育等服务任务,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服务仍要“以人为本”

读者需求是服务的根本,未来不会出现“无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仍然要“以人为本”,为读者提供平等、便利的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并获取读者的真实需求,根据读者需求制定服务策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留得住读者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为读者创造一个像“家”一样亲切、舒适、便捷的地方,读者走进图书馆,看到的是一个个“无微不至”的细节、一项项“体贴入微”的服务。如提供多种多样的专题服务和定制服务,如图书馆员的服务热线24小时无障碍为读者服务等等,通过这些多元与个性化的服务,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以读者的需求和感受为本,来提高读者的认可度,提高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显示度,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之家。

(二)实体图书馆仍将是“阅读中心”

公共图书馆是保存文献资料、传播文化和开展社会教育的机构,它的过去恰好预示了它的未来,实体图书馆仍将是“阅读中心”。这是因为:第一,纸质文献资源仍然是图书馆的主要收藏载体。2012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65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13.6%。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营业收入1.83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9.7%。2013年我国年出版图书世界第一、日报发行量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世界第三。2013年我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较2012年增长7.4%。第二,数字信息资源是馆藏的扩展。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实现营收2540.4亿元,较2012年增长31.3%,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3.9%。电子书、互联网期刊与数字报纸营业收入增长7.0%。数字出版继续提升,以此相应的数字信息资源收藏也将继续提升。第三,读者需求决定阅读。据“广州市领导干部阅读倾向与信息素质”问卷调查显示,领导干部的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阅读纸质书仍然占多数,58.2%的人是阅读纸质书刊;通过电脑阅读的居其次,占27.5%;用手机阅读的占13.2%。图书馆的图书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图书,而是包括了纸质和数字等多载体的“图书”。尽管电子产品、数据库、电脑和阅读器等设备的购买占据了更多经费,但公共图书馆应争取更多经费来采购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力求与读者需求相适应。政府也应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合理配置资源,让读者有书可读,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阅读中心”。我国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中心”、“社区中心”,是人们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有别于出版社、新华书店和图书仓库。公共图书馆开放的图书馆馆藏,让任何地方的读者都可以看到图书馆里的“图书”,人人享有图书馆里的“图书”。

(三)互联网仍然是图书馆的“发动机”

作为信息化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在促进图书馆发展、创新图书馆服务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和数字信息,而读者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借阅图书资料和查获信息,越来越多地借阅在网上完成,越来越多的查询在网上完成,读者更多地依赖互联网开展研究和创作,图书馆也依赖互联网加强管理和建设,互联网仍然是图书馆的“发动机”。因此,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价值,建设网络、数字图书馆,让它成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推动力量,仍然是图书馆要坚持做的事情。

(四)合作仍然是发展趋势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政府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图书馆、各省(区)市中心图书馆和各区、镇(街道)、村(社区)分馆(室)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各类型图书馆各司其职,各馆之间相互协作,在许多领域开展合作与交流,资源共建共享,保证了读者普遍需求和特定需求,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社区中心”。同时,图书馆行业协会为图书馆用户定制服务,指导和帮助图书馆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等等。这些从体制、机制的保障,到由点及面、环环相扣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共同保证了读者的信息需求,使得公共图书馆服务深入读者心中,从而实现“互利双赢”的发展。

[1]文化部审定.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3—1—30.

[2]岑慧连.论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及其社会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

[3]黄俊贵.明确图书馆本质体现图书馆本质——从“图书馆”定义说开去[J].新世纪图书馆,2006.4.

[4]王子舟.图书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责任编辑:温朝霞

G258

A

1003—8744(2014)06—0100—07

2014—9—21

严跃英(1959—),女,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信息资源开发和服务、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图书馆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