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倒班作业工人职业紧张状况调查
2014-02-09熊娟,李文
熊 娟,李 文
(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1120)
当劳动者的应对能力、个体资源、劳动需求不能满足工作任务要求时所出现的有害生理及心理反应,称之为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1]。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大减轻,然而,与此同时劳动者的脑力劳动强度大为提高,随之而来的职业紧张等方面的问题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国际上重要的职业卫生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职业紧张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报道,但其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教师、医护人员、司机等部分人群,其对工人人群的研究尚少,且专门针对倒班作业工人职业紧张方面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对重庆市主城区倒班作业工人1 024名进行职业紧张问卷调查,了解倒班作业工名职业紧张状况,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此人群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采取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倒班作业工人1 024名,涉及汽摩、模具、电子、电缆、化工、电力等生产企业,其中,男695名,女329名,年龄18~63岁,所有调查对象均无明显精神类及神经器质性疾患。
1.2 方法 一般情况及职业紧张测试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用自制的基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包括研究对象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婚姻状况、学历、职业、从事工种、参加工作时间、工作单位、所在部门、填表日期等条目。职业紧张测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ccupational stress inventory revised edition,OSI-R),此量表在国内外应用广泛,在国内部分条目经过修改后[2],有较好的效度与信度。此量表包含3个子问卷,即职业任务问卷(ORQ)、紧张反应问卷(PSQ)和应对资源问卷(PRQ);其中职业任务问卷包含6个子项,分别为任务过重(RO)、任务不适(RI)、任务模糊(RA)、任务冲突(RB)、责任感(R)和工作环境(PE);紧张反应问卷包含4个子项,分别为业务紧张反应(VS)、心理紧张反应(PSY)、人际关系紧张反应(IS)和躯体紧张反应(PHS);应对资源问卷包含4个子项,分别为娱乐休闲(RE)、自我保健(SC)、社会支持(SS)和理性处事(RC)。每个子项都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分为5个等级评分,其中职业任务问卷和紧张反应问卷得分越高,则说明职业紧张程度越高,应对资源问卷得分越高,则说明个体应对职业紧张的反应能力越强。所有问卷均由研究对象在经培训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自行填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用±s表示,调查对象与西南常模人群相应指标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共调查倒班作业工人1 024名,以中青年为主,平均(34.3±8.73)岁;其中,小于30岁组389名,30~39岁组328名,40~49岁组182名,大于或等于50岁组125名;文化程度以中学文化为主,其中,小学及以下206名,中学695名,大学及以上123名;工龄方面,小于10年组332名,10~19年组397名,大于或等于20年组295名;婚姻状况方面,未婚141名,已婚826名,离异或丧偶57名,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研究对象职业紧张反应状况及其与西南常模人群[3]相应指标比较 倒班作业工人ORQ平均分为(186.4±23.3)分,PSQ平均分为(99.4±17.8)分,PRQ平均分为(128.1±16.8)分;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相比较,ORQ与PSQ及其各子项(心理紧张除外)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Q子项中娱乐休闲和理性处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对象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比较(±s,分)
表2 研究对象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比较(±s,分)
问卷/条目 倒班工人(n=1 024)西南常模(n=4 278)t P ORQ 186.4±23.3 162.9±27.0 25.68 <0.05
续表2 研究对象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比较(±s,分)
续表2 研究对象与西南常模人群职业紧张相应指标比较(±s,分)
问卷/条目 倒班工人(n=1 024)西南常模(n=4 278)t P 0.05 RI 35.7±6.2 30.3±6.9 22.94 <0.05 RA 36.5±9.7 28.2±10.6 22.89 <0.05 RB 25.7±5.3 24.8±5.1 5.04 <0.05 R 29.4±6.5 24.7±6.3 21.33 <0.05 PE 27.9±6.9 25.9±7.4 7.87 <0.05 PSQ 99.4±17.8 91.0±17.2 13.95 <0.05 VS 21.6±5.6 20.0±5.1 8.85 <0.05 PSY 24.1±5.7 23.7±6.0 1.94 >0.05 IS 28.3±4.8 25.4±4.4 18.62 <0.05 PHS 25.5±5.9 22.0±5.5 18.05 <0.05 PRQ 128.1±16.8 129.2±17.7 1.81 >0.05 RE 25.7±5.0 27.4±5.5 9.04 <0.05 SC 29.2±6.4 29.5±5.7 1.48 >0.05 SS 36.2±6.2 36.6±6.5 1.79 >0.05 RC 36.9±6.1 35.7±6.0 5.73 <0.05 RO 31.2±5.1 29.0±5.8 11.16 <
3 讨 论
长期不规律的倒班作业不仅影响着工人的生理健康[4],而且还引起职业紧张等问题,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率升高及工作满意度降低等问题,使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因此,了解倒班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状况,进而提出应对措施,对工人及企业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次研究显示,倒班作业工人具有较高的职业紧张水平,在ORQ与PSQ及其各子项(心理紧张除外)方面评分均高于西南常模人群,这与相关倒班人群的研究[5-6]有相似之处,其可能与学历等因素有关,有关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低,ORQ和PSQ得分越高,PRQ得分越低[7],本次研究对象以中学及以下文化为主,而西南常模人群以大学文化为主;工作环境也是其原因之一[8],倒班作业工人往往在生产一线工作,其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粉尘、噪声等因素,从而加重其职业紧张反应;此外,相对于一般人群,倒班作业人群机体有关生化指标更容易紊乱,其患代谢方面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的比例更高[9],而这些病症可能会进一步引起或加重职业紧张。本次研究人群尽管在PRQ方面总评分与西南常模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其子项中娱乐休闲和理性处事评分低于西南常模人群(P<0.05),提示倒班工人在娱乐休闲和理性处事方面更应该加以注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其对职业紧张的应对能力。
倒班作业工人具有较高的职业紧张,因此,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其职业紧张水平,或者提高其应对能力,均具有积极的意义。适当减轻工作任务,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10],加强作息时间的规律性,都有助于降低职业紧张;改善上下级之间关系[11],对于降低任务模糊和人际关系紧张都有促进作用;增强自身业务培训和知识学习能力[12],用人单位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合理膳食,保障营养状况,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进行紧张管理培训,增强个人对职业紧张的应对能力[13],也可以有效降低不良紧张反应;此外,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如跳舞、唱歌等),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身体锻炼(如跑步、爬山、游泳等),或通过按摩等方式降低躯体紧张,都能有效降低职业紧张。总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倒班工人的职业紧张水平,增强其应对能力,对于提高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增强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 兰亚佳.工作场所的职业紧张与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2):255-256.
[2] 李健,兰亚佳,王治明,等.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190-193.
[3] 杨新伟,刘泽军,庞星火,等.中国西南地区职业紧张常模及分级标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233-236.
[4] Caciari T,Tomei G,De Sio S,et al.Evaluation of some cardiovascular risk parameters in health professionals exposed to night work[J].Ann Ig,2013,25(1):23-30.
[5] 王雅丽,叶圣权,张越,等.倒班制护士职业应激表现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21(9):702-704.
[6] Kaliterna LL,Prizmic LZ,Zganec N.Quality of Life,Lif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in shift-and non-shiftworkers[J].Rev Saude Publica,2004,38Suppl:3-10.
[7] 杨新伟,王治明,金泰廙.西南地区不同性别、学历、年龄、工龄人群职业紧张比较[J].卫生研究,2006,35(3):268-271.
[8] 王晓成,吴燕萍,郭支喜,等.煤矿接尘工人职业紧张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2):143-145.
[9] Mohebbi I,Shateri K,Seyedmohammadzad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schedule patterns and the marker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comparison of shift workers with day workers[J].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2012,25(4):383-391.
[10]Fiabane E,Giorgi I,Musian D,et al.Occupational stress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healthcare staff in rehabilitation units[J].Med Lav,2013,103(6):482-492.
[11]Adib-Hajbaghery M,Khamechian M,Alavi NM.Nurses′perception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A qualitative study[J].Iran J Nurs Midwifery Res,2012,17(5):352-359.
[12]Bakhtiari S,Mehrabi T,Hasanzadeh A.An investigation on occupational stress of the operating room staffs in hospitals affiliated to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me factors[J].Iran J Nurs Midwifery Res,2013,18(2):101-104.
[13]李志新,刘兆炜.职业紧张与健康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3):3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