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效率对效益的作用机制

2014-02-09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劳动

胡 铭

(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有限公司,四川西昌 615012)

一、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经济效益”概念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的一段话:“真正的财富是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用更简单的语言把出现在商品经济中的经济效益概括为“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用于“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效益就是指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多的物质财富。在此之后,众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把经济效益概括为“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所费与所得的比较”等。具体来说,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具体可以理解为,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消耗或者说同样数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来,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就越低。可见,所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用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市场需要的商品。

因此,假定市场的需求处于长期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即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这里是一个货币化的概念。具体地讲,就是在产值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提升生产总值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无论是生产成本的降低还是生产总值的增加都不能以牺牲产品的质量作为代价。

二、企业的效率

企业效率是企业内部、外部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效率的分析与研究者的理解和研究目的相关。在实际研究中,效率往往是与生产率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是考察一定时间内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学者对于效率一词的理解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认识。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效率主要指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技术效率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法雷尔(M.J.Farrell)于 1957 年首次提出[1],他提出在多种投入的企业中的一种效率测算方法,并定义了成本效率的概念。他将成本效率分解成两部分:即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讨论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是否利用一定的资源生产出了最大量的产出,或者说是否在产出量一定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的最小,反映的是企业是否在给定的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配置效率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全部的生产资源是否能够在不同的生产目的间得到合理的配置;另一方面是在投入的价格和技术水平给定的前提下,企业是否能够利用投入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能力。

因此,任何企业都需要在既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及其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获取最优的效率。就单个企业而言,企业效率有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之分。内部效率是指企业在给定的要素资源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或者是在一定产出水平下实现投入成本最小的能力。本文对效率的研究是基于内部效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研究。具体包含: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即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资产(设备)的利用效率,即资产和设配在进行劳动生产过程中实际利用时间与计划利用时间之间的比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即生产过程中对人员实施计划、组织、指导、领导和控制中消耗的成本与所带来的收益的比率关系。

三、企业效率对效益的作用机制及其模型构建

(一)劳动生产效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劳动生产效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效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企业经济效益可以量化为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工业企业中,企业的生产总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由此可以判断出,判断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标准是企业通过一定时期的生产活动所创造出的产品总值是否大于所消耗的生产成本。当然,这一衡量标准是通过货币形式进行比较的。当我们抛开成本这一货币度量形式时,可以认为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2-5]。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反映到经济效益上,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好;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少,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差。

(二)管理效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管理是指企业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在企业中,管理效率是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管理效率是使用投入产出分析工具来研究管理状况的一种科学方法。管理效率可以分为广义的管理效率和狭义上的管理效率。广义的管理效率指管理活动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具体的企业中,就是指总的投入和总的产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管理效率是指管理活动本身所耗费的成本与所带来的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看出,管理效率是通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企业的运营状况。因此,如果从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去衡量管理效率,那么可以认为:管理效率就是指在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其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职能,能够为企业带来产出与投入的相对贡献。反映到劳动生产效率上就是劳动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比率,而反映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就是成本与收益的相对比例关系。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管理过程是不同的,不同的投入将导致不同的产出,这就引出了管理效率的问题。管理效率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效益,但是管理效率的高低却直接影响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好坏,并通过劳动生产效率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保持较好的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劳动生产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是保证企业高效运转的基础。同时,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对于人力资源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工作。高效率的管理使得企业的员工不断在工作中学习与提升,同时良好的协调使得工作可以有序开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内耗而加大企业的成本。因此,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而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企业的管理效率。通常情况下,高效率的管理在给企业带来较高产出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反映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就是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由此可以看出,管理效率是衡量企业生产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并间接地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资产利用效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资产是企业在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企业资产质量及其使用效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并制约其经营的成败和兴衰。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就是通过资金的循环、商品的循环以及生产的循环来获取利润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又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所谓固定资产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劳动资料,是企业从事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资产利用效率是资产实际利用的时间与计划利用的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资产利用率过低表明资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资产经营效益降低;而资产利用率过高,超过了计划利用时间,就会导致资产超负荷运作,导致其磨损加速、使用寿命缩短,这是一种短期行为,在实际的资产经营过程中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合理的运用资产。尤其在对资产利用率较高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企业经营的收入、利润都与资产的使用效率息息相关。

(四)企业效率对效益的作用机制及其模型

企业的效率按照企业生产力水平的状况,通过企业的管理效率,即对于劳动者的管理效率,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即对于劳动资料的使用效率,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最终通过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效率,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6-7]。具体的作用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效率对效益的作用机制

四、结束语

企业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中,劳动生产效率的状况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而管理效率和资产利用效率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水平。

[1]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on efficiency[J].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A,General,1957(3):253 -281.

[2] 祝东波,唐小力.企业效率内涵的辨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20):71 -78.

[3] 孙嘉伟.影响企业管理效率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2(11):36-38.

[4] 肖霆,王国顺.企业效率研究中前沿面方法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5(19):8 -9.

[5] 王莹.浅析企业管理效率的相关理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03.

[6] 李伟芳.规模与效益[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

[7] 张风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0):63-64.

(责任编辑 周江川)

猜你喜欢

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基于BIM技术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效率的探讨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热爱劳动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巧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班级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