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探析
2014-08-15刘纯明
汪 蕾,刘纯明
(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54)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再次详细阐释了中国梦,并深刻阐明了共同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价值。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共同理想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以下简称“原理课”),为加强其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将中国梦融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实意义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知道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也为毕业后献身于祖国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思想准备,他们用热情、自信和创新精神投身于祖国事业的建设之中。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消极现象的存在。近些年来,各种文化思潮汹涌而来,多元化信息充斥网络,加之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贪污腐败等,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于是一些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一些思想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理论意义
理想信念教育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担负着祖国兴衰的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立场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失去了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人就失去了精神依托,人生就会感到迷茫与彷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次强调大学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释让我们看清了未来发展方向,因此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要承担起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任务。
二、采取融贯方式和专题讲座方式融入“中国梦”
在具体教学中,要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社科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的精神,围绕中国梦这一主线,正确处理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具体章节采取专题讲座和融贯方式,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一)以融贯方式融入“中国梦”
1.“中国梦”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选择:中国特色道路
实现国家和民族富强、大国崛起、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梦想,是历史的大趋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但我国近代以来,生产力低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积贫积弱,而今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我国的国情。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中国梦”中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体现。
2.“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
在真理观教学部分,主要阐述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有什么意义。在价值观教学中,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十八大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论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原理,讲清楚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公平观、文明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契合。
(二)采取专题讲座融入“中国梦”
1.“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力
第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加强文化建设,要重视教育。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部分,阐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表现、现实意义。结合十八报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些论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同时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四个方面,具体阐明文化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让学生理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白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繁荣、离不开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就要重视科学技术,加强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乃至破坏性的后果。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明确写进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一些视频,让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紧迫性,而且也启示我们应从理论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研究,这也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要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答。
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贯穿在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在教学中要结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让学生理解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富强的路径,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政治文明的路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2.“中国梦”实现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始至终贯穿了“以人民为本”的精神和底蕴,创新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社会建设发展的成就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第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增强自身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决策的基础,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的保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梦”的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也是“中国梦”现阶段的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4.“中国梦”的长远目标: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同时要树立远大理想。《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中国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的保障条件
要将中国梦融入“原理课”教学中,针对“原理课”本身理论性强的特点,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把理论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中国梦,追逐中国梦,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
(一)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老师的主阵地。老师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理论灌输、传授,没有倾听和互动,肯定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题,可以采取视频教学、学生论坛、辩论赛、演讲、学生讲课、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比如,举办关于中国梦的学生论坛时,老师可事先告诉学生题目,学生从题目中任选一个,通过查资料然后写成小论文。每个班推荐优秀者上台演讲,具体名额由任课教师确定,演讲者做课件,演讲时间3到5分钟。可以对演讲者的平时成绩加分。论坛由学生推荐一个主持人主持,主持人围绕选题安排论文作者发言、听众提问、讨论、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其次,老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专题,让学生在学院网站观看经典影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等;也可以让学生在学院网站上任选一本老师推荐的经典原著,如《卡尔·马克思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然后写观后感。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阐述感受经典后的收获、感受,要求文章言之成理,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努力体现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哲学智慧。
(二)强化和落实实践教学
中国梦的实现在于信念,在于行动。因此,将中国梦融入“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满足于大学生理论层面的理解,要将学校实践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可以开展与中国梦相关的社团活动、小组学习、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也可以让大学生走出学校,比如,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公益活动、假期实习、三下乡等,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西部等,在实践活动中,开阔眼界,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把中国梦的理想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感悟到个人梦想和中国梦是息息相关的。
四、结束语
中国梦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若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而不加以纠正,就很可能为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构建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让年轻人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民族振兴和发展续写华美的篇章,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1] 石碧球.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5).
[2] 任燕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方法创新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3] 周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偏误与教育策略[J].重庆与世界,2012(7).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写课程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