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期刊编辑工作
2014-08-15胡永国
胡永国,罗 萍
(重庆医科大学期刊社,重庆 400016)
古人云:文以载道,方能久远传世。意思是属文行事所表征的社会规范或自然规律,能为后人所思、所认同,从而得以延续传扬,造福于社会。编辑就是担任使文载道,使优秀作品能久远传世角色的人[1]。高等学校的学术期刊,是以反映一定领域或一定学科范围内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的专业学术性理论刊物。作为引导科学发展、承载和传播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成果的载体,高校科技期刊要想实现其办刊宗旨,必须要全力打造成高层次、学术性的精神产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并使之成为社会化的精神生产工具。作为高校期刊的重要力量,编辑人员队伍以及编辑工作,对期刊的综合质量、学术水平、期刊本身的影响力及其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不断提高编辑工作者的操守、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准,从而进一提升进期刊质量和扩大影响,是值得长期研究的命题。
一、编辑工作的性质
编辑活动的本质主要表现为编辑工作者的选择功能和加工功能。美国有位资深编辑曾说过,编辑的第一角色应该定位为“搜猎者”。编辑需要对通过网站采编系统等投稿渠道收到的来自不同学科的稿件进行初步审阅,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文章再经过送审、编辑、加工等流程,最后以纸质期刊和电子文献成品的形式向特定的读者群传播,起到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最新科技成果进行宣传报道,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编辑工作的选择功能
众所周知,编辑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职业,但是随着期刊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依旧仅仅以纯编辑业务、纯服务的观点来看编辑工作的作用显然已不适宜而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编辑工作。有学者认为,一本刊物的好坏,取决于所刊发文章的质量,同时也依赖于编辑工作的选择功能的实现。所以,编辑的首要工作应是实现选择功能。如果说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是期刊的质量话,那么很好地实现编辑工作的选择功能就是期刊的精髓[2]。
所谓编辑工作的选择功能,从宏观角度看,就是确立期刊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期刊的办刊宗旨,定位期刊特定的读者群体;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明确一定时期内期刊所刊发文章的研究方向,确定刊登及宣传报道的重点。不同时期按照不同重点进行策划办刊是当前期刊发展的趋势,如提前策划设计、刊发选题稿约、选取文章组成重点号、重视专家约稿、开设特色栏目、建立固定作者队伍、拓展专家库等都反映了这种趋势。目前,国内出版界一些办得好的刊物之所以在学术界存在很好号召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这种选择功能的充分实现。这也意味着,编辑工作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是主动对刊发文章进行选择。这就要求编辑对自己期刊相关专业领域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现状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敏感度,以及对潜在的研究价值有预见性。以《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为例,就要求其编辑对医学教育领域的大事件、科研热点等要有敏感性,对医学教育的规律、研究的常用方法、研究的范围等要有深刻的认知。一本好的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术期刊决不是好文章的简单堆砌,而是对具有一定质量的文章的有机整合,也是编辑选择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体现。
(二)编辑工作的加工功能
编辑的作用还体现在编辑对所采用文章的加工处理上。对文章进行编辑加工,就要对其想表达的内容、传达的思想,以及文章的语言文字等方面高度负责。需要指出的是,编辑工作不再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字匠”活动,不只是对文字简单修改或加工,而应是精神生产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关乎人类文化积累、继承和延续发展的传播事业中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技期刊而言,体现为始终为高校一线的教育和科研服务。编辑对所投来的稿件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修改。在对文章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文责自负”与“编辑责任”的关系,这就要求编辑应尊重作者文章的风格及所传达的信息,但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作者;编辑根据现实需要确需进行实质性的改动时候,需提前跟作者沟通,征得其同意,这一环节可通过“返修”环节实现。通常情况下,编辑只在两种情况下删改作者文章:一是因版面限制或文中出现严重语病;二是出于文章在一定时间内被社会所接受程度的考虑,比如文章的政治观点有问题,编辑就要大胆删改文章。编辑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起着平衡和引导作用。作者的文章一旦经过编辑刊发出去,就会产生社会效果,所以编辑必须考虑文章对社会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在编辑加工功能实现的过程中,把好政治关是编辑的首要职责。这是因为编辑的职能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倾向性,所刊发的稿件如有错误,责任首先应在编辑,其次才会追究到作者。因此编辑必须慎思考、严把关。
二、编辑工作的意义
期刊编辑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上:(1)编辑工作是对期刊及其传播内容的总体设计;(2)编辑工作是对大量稿件的再创作;(3)编辑工作是对期刊社或编辑部内外各种业务的集成。任何忽视和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本期刊的办刊宗旨、办刊理念等能否准确地表达,编辑部的策划设计是否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否得到及时的表达,广大读者的学科知识需求和愿望能否最大限度地得到反映和满足,这些都取决于编辑的水平。一本期刊办得是否成功、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编辑工作及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编辑工作需对期刊及报道内容进行总体设计,一本期刊不仅要符合刊物自身的需要,而且要满足期刊自身面向的特定的读者的需要。因此,设计就显得较为重要。设计又分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的设计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这些设计都由编辑完成。不同层次的设计由不同层次的编辑担任。比如,制订期刊方针,一般由期刊的编委会和总编辑来承担;而各期报道计划的制订、每期栏目的分类设置,则往往是由编辑部主任完成;组织稿件、选择稿件、编辑加工等具体事物,基本上是由编辑人员完成。
三、编辑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一)编辑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敏感性
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人员应该是一个具有广泛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通才。期刊编辑人员更需坚持终身学习[3]。作为一名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除了要成为知识面广的通才外,还应对期刊自身发文领域的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有一定的敏锐力,要努力达到专业领域内的相当水平。只有保持对相关专业领域内的前沿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保证所刊登的文章是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结果。编辑应该通过理论学习和长期的专业历练形成一定的专业鉴赏水准,对文章要有准确的第一感觉,如对精品文章应有“一见钟情”的感觉。
对于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在不同时期,结合实际需要,要及时地引导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推出有新意的、或对教学科研改革有推进作用、或对学术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二)编辑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编辑工作的性质要求编辑应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编辑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有利于期刊的组稿和选稿,应熟悉期刊发文的研究领域和自己分管学科的理论及应用技术发展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即对当前在该学科领域内国际国内研究的焦点问题是什么,被重大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有哪些,学科带头人都有谁,哪些获得了国家的重大奖项等,也就是说对学科发展动态要有总体上的了解[4]。其次,在对稿件进行加工的环节上,应对分管学科内所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全面的了解,在读稿件的时候,能知道作者干了什么,想做什么,能帮助作者把文章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同时,为了能对期刊所有来稿有统一的要求,编辑应努力使自己对分管的所有文章具有相同的处理能力。编辑工作要对多学科多领域的稿件进行有效处理,就决定了编辑务必要对所有稿件做出价值、真伪上的判断。结合具体的期刊,编辑应主动参加相关学科举办的一些重要的会议,使得能够及时、准确了解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科研动态,也能促进编辑对相应知识的学习和补充。因高校期刊编辑者还肩负一定的科研工作和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宣传的使命,因此在相关专业知识学习之余,还应对办公软件及一些专业软件进行学习,以备不时之需,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
要牢固树立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理念。高校期刊的出版发行不仅需要为一线科研工作者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还要为读者群提供重要的信息。也即是说,期刊编辑是建立于作者与读者两者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同时向作者和读者双方提供服务的,因此编辑人员要牢固地树立服务观念。
编辑应具有也必须具有“甘为他人做嫁衣”的乐于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做好期刊工作。众所周知,每期的期刊印刷出版后,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文章的成品,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认可,而在论文背后默默付出的编辑却不为人知。这时候就要求编辑调整心态,热爱平凡的编辑事业,乐于奉献自己。当前,和许多独立核算的期刊不同,大多数高校期刊受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期刊隶属于高校,在高校内办公,在对编辑职业进行划分的时候,编辑既不能被划分为教师系列也不属于行政系列,待遇级别与同等的教师系列相比也较低,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5]。这就要求期刊编辑人员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能够静得下心,坐得住,安于甚至享受那种寂寞和清贫。一名合格的高校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为他人做嫁衣”、少索取多奉献的精神,这是办好高校期刊的思想基础。当然有了这种奉献精神,也必然会得到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的一致认可。期刊发展良好,顺利进入各种重要数据库,各项指标逐步提高的时候,也必然会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注。
编辑应公平对待一切来稿,始终坚持以“稿件质量”作为稿件入选的唯一标准[2]。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由于编辑在初审阶段对论文有决定其命运的权利,所以要始终坚持做人的原则,要做到对编辑工作负责、为广大读者服务、大公无私,以公平竞争作为道德价值取向。在对稿件的初审取舍和送审稿件环节中,应模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严格按“在质量面前稿件平等”的原则来决定稿件的取舍[6]。这是对高校期刊编辑应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综上所述,编辑工作对期刊的出版发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校期刊编辑除了担任纯编辑角色之外还需肩负一定的科研工作和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宣传的使命,这就对高校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期刊要想在市场竞争和体制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并最终取胜,编辑人员就必须在竭诚为作者和读者服务[7]的同时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能够胜任高校期刊编辑工作。总之,编辑是一种神圣、严肃而又崇高的职业,仅仅具有专业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期刊编辑工作者。
[1] 刘知新.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建议[J].化学教育,2010(1):80.
[2] 曹尔澄,吕雅宁,李银平.对编辑工作的几点体会[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255.
[3] 孔方兄.青少年期刊编辑工作的几点建议[EB/OL].[2008 - 07 - 1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ffc2c01009kzz.html.
[4] 杨轲.也谈编辑学者化认识[J].科技资讯,2010(22):243.
[5] 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9.
[6] 邓光东.克服对编辑工作的四个认识误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1-72.
[7] 陈国庆,孟丽涛.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几点体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26(2):71 -73.
(责任编辑 张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