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2014-08-15吴秋梅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青年教师院校

吴秋梅,张 洪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激烈,现代人的工作压力愈来愈大,职业倦怠成为了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枯竭症”,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而教师作为社会的一种特殊职业,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不少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对着日益变化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重大的育人责任,兼之社会对高职教师较低的职业认可度,职业倦怠表现得尤为明显。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自身专业发展,而且对学生健康成长乃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都有着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和探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和成因,寻找积极应对和解决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对促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成长乃至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与专业发展情况,特对江西省5所高职院校35岁之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5份,有效问卷180份。调查问卷表明:43.4%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其中18.6%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一)情绪、心理方面

调查显示:59.2%的高职青年教师每天一早醒来想到要面对一天的工作就感到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有17.4%的青年教师在工作一整天后常感到身心疲惫,体力透支;有65.3%的青年教师感到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激情在减退,缺乏工作动力;有55.8%的青年教师在面对工作上的事情感到没心情做,总往后推,敷衍应付;有54.1%的青年教师有时一想到写论文做科研就很烦躁,失眠焦虑;更有47%的青年教师对现在的工作有挫折感。

(二)人际关系方面

调查表明:有33.6%的高职青年教师不太愿意参加学校或系部组织的各种活动;有8.7%的青年教师对学校发生的事情甚少关心,麻木不仁;认为和同事之间关系是竞争多于合作的青年教师也占到了调查人数的12.3%;另外有22.6%的青年教师在课余时间不愿和学生过多接近和交流,缺乏热情;还有9.2%的高职青年教师对所任教学校的发展前景规划从未关心过,感情淡薄。

(三)工作态度及自我评价方面

调查发现:有64.2%青年教师有时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36.3%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有时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理想,感觉前途渺茫;有22.4%的青年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师工作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有46.6%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回报少于付出;有11.5%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从未得到过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有29.4%的青年教师认为学校提供教师进修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太少;有20.3%的青年教师认为学校给予自己的薪酬待遇不合理;有18.6%的青年教师认为学校不能做到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另有12.4%的青年教师认为这份工作从未实现过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感较低。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一)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各占到所调查人数的62%和48%,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也比较新,并且都有着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由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和社会历练,54.2%青年教师知识体系较为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不高,特别在解决实践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较薄弱,导致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践应用,甚至有的青年教师所学的专业与所教的课程不对口,上课、备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欠佳。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调查表明:34.1%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认识还较模糊,对高职教育前景的预测也缺乏前瞻性,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自我发展意识比较薄弱,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把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原封不动照搬到职业教学中来,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本末倒置,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学生需要的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科研、课改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青年教师虽说拥有研究生学历,读书深造期间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相关行业领域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有的还参与过一定的校级、省级、部委、国家级别的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但总体来说科研、教改能力有待加强。如24.5%青年教师的科研、教改意识较模糊,缺乏科研、教改经历,认为高职教师只要上好课,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即可;31.4%的青年教师自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厚,进行科研、教改底蕴不足,从而对科研、教改存在畏难情绪;12.8%的青年教师又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评职称、申报教学成果、职务晋升等才突击科研,甚至出现在极短时间花钱发表论文等不良现象;57.2%的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以及教改的步骤、实施等环节缺乏相应的了解,不知如何下手,存在经验不足问题;68.1%的青年教师即使撰写科研论文也大多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上,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层次和水平都不是很高。

(四)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不足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但在调查中发现64.3%的高职青年教师由于对课程设计开发内涵缺乏正确理解,忽视了自己作为课程开发设计的主体角色,很少想过自己还要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实施,在他们头脑中只有教学而没有课程的概念,加上参与开发课程要占用大量时间,增加原有的工作负担,难以承受,而且他们也从未进行过参与课程开发设计这方面的理论及技能的培训,既无心理准备,也无经验可供参考,更不具备技术应用及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因此对参与课程开发设计显得无所适从,能力欠缺。

(五)接受技能培训机会较少

调查发现:虽然高职院校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但分配到具体老师时,普遍存在着“僧多粥少”及分配不均等现象,如36.7%的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三四年后,鲜有机会参加培训;42.8%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因而缺少参加在职培训的积极性。再加上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刚刚建立起来,培训基础薄弱,培训规模较小,培训内容陈旧,培训形式单一,远远不能适应对高职教师素质和技能提高的要求,这样也影响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三、职业倦怠对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高职青年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引发职业意识淡漠,在思想上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对学生冷漠、疏远、缺乏耐心;在行动上表现为不认真钻研教材和准备教案,更不会认真组织课堂教学,上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实训中不精心指导学生,疏于管理,课后不布置和批改作业,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乏味,缺乏活力,直接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二)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产生了职业倦怠的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下,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和意义,对选择教师职业产生怀疑,从而导致无心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具体表现为:有些青年教师对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兴趣,拒绝参加任何教师技能比赛活动,也不进行任何科研开发活动,更不愿抽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影响自身“双师型”素质的培养,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停滞不前;有的青年教师甚至选择调岗或离职,造成高职师资队伍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但产生了职业倦怠的高职青年教师在急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对教学工作敷衍应付,得过且过,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严重消蚀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有的甚至还对学生使用粗暴的体罚或冷嘲热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对学生和班级的管理也放任自流,不组织任何班级活动,从而造成师生情感淡漠,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能否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产生了职业倦怠的高职青年教师,在人际关系上会变得疏离退缩,表现为生活中刻意回避领导、疏远同事和逃避学生,不愿与人接触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工作中不愿与同事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教学活动,更不愿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

四、缓解和消除职业倦怠,促进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

高职院校管理层应树立“考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不同职称、教龄、经历和不同专业间教师的差异,以人为本,关爱青年教师,改变以往对教师职业能力只注重对教师教学工作量、科研数量、教学质量为主要依据的僵化考评体系,而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师考评制度,不光考核测评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数量,也把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改革、职业能力培训及指导学生实习实训也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通过多方面的考评,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提高教师实践操作技能

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一方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使教师知识结构得到及时更新,使他们由单一学科教师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教师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到企业顶岗锻炼实习,强化他们对职业教育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企业和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目的。

(三)改善教师生存条件,促进教师身心发展

教师身心健康是教育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对青年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尽力解决青年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和改善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确保教师身心健康,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另外,学校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满足教师情感、发展、成就等较高层次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满意度。

(四)协助指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内省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对学校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管理,完成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双重目标,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而高职院校应大力协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特点件和职业发展需要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教师明确和制定职业发展各个阶段奋斗目标,通过对自身全面、客观、深入地分析反思,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从而准确定位,选择切实可行的实现职业发展的途径,在有步骤地实施过程中进行内在的提高,进而实现其个人价值。

总之,提升高职青年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高职青年教师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倦怠对高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后果,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 胡新岗,黄银云,吉文林,等.浅谈职业倦怠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影响[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6).

[2] 李翠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陆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1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青年教师院校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