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多功能一体带用于静脉充盈与止血的效果观察
2014-02-09王荣琴袁银花
王荣琴,张 莺,袁银花
静脉注射、肌肉注射、采血等操作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因静脉穿刺时疼痛不适、拔针时按压时间不足导致针眼出血、皮下淤血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但使用传统压脉带有许多弊端[1],特别是在目前全国护理人员紧缺、工作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医患纠纷一触即发。为降低因静脉穿刺产生的护理风险,笔者自制了一种具有充盈血管与压迫止血双重功能的压脉带,以下简称为“多功能一体带”。此多功能一体带应用于临床,有效降低了因静脉穿刺带来的护理风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2011年5月—2013年12月门诊部与住院部收治的泌尿科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科常见疾病患者300例,其中男210例,女90例,采用就诊时间及性别均等分配的方法进行分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0例,其中男各105例、女各45例;观察组年龄12~73岁,平均(37.4±4.9)岁;对照组年龄17~78岁,平均(36.6±6.3)岁。两组年龄具有均衡性。纳入标准:(1)年龄≥12岁,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配合操作者;(2)接受静脉采血或静脉注射次数≥5次者;(3)经解释说明后愿意接受临床试验者。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者;(2)肢体极度消瘦或重度肥胖者;(3)癌症晚期,血管经化疗遭破坏者;(4)血管畸形者。
1.2 方法
1.2.1 多功能一体带制作方法 (1)材料:选择市场销售的双排扣眼的松紧带一根,宽2.5~3.5 cm、长20.0 cm,直径为2.5~3.5 cm圆形平面光滑衣扣1个、扣眼挂钩4个;(2)方法:将双排扣眼松紧带两头裁剪处往里反折0.5 cm,反折2次并缝制边缘,以边缘不外露为准,衣扣缝制于松紧带一侧距边缘2 cm处正中位置,光面朝外;挂钩缝于松紧带的两头,每头2个,两头的方向相反,靠近衣扣的一头方向朝上,另一头方向朝下(见图1)。
图1 多功能一体带示意图
1.2.2 穿刺操作方法 对照组行静脉穿刺前使用传统的橡胶管压脉带进行血管充盈,拔针时由护士用大拇指指腹按压3 min[4],高血压、血液病及凝血功能差者按压7~10 min,或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延长按压时间,也可教患者自己按压。观察组则使用多功能一体带,使用方法:(1)充盈血管:静脉穿刺之前,将多功能一体带的衣扣侧朝外,根据穿刺部位大小调节松紧度,松紧度以不压迫动脉血流为宜[5],将两头的挂钩分别环绕两边钩住扣眼,即成一环形压脉带,压迫15~20 s阻止血液回流[6],达到充盈血管的作用;(2)按压止血:拔针之后,将多功能一体带衣扣光面压住针眼,一体带两端环形绕于穿刺部位肢体,衣扣扣住扣眼固定,松紧适宜,从而达到按压止血作用。指导患者3 min以后根据针眼止血情况撤除或由护士撤除。
1.3 观察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接受一次性成功的静脉穿刺,共计穿刺800次、拔针800次,两组的穿刺与拔针方法相同,由2名护士专门负责操作并观察。2名护士均由护理部统一培训后参与操作,扎带、穿刺、拔针、按压等方法与流程统一。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静脉穿刺时扎带部位皮肤舒适度及疼痛程度、拔针时皮肤针眼出血与皮下淤血情况、拔针后人工按压时间。
1.5 评价标准
1.5.1 舒适度 采用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eaba研制发明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2](GCQ)进行评价,总分≤60分为低度舒适,60~90分为中度舒适,≥90分为高度舒适。
1.5.2 疼痛标准 按WHO分级标准[3]分4级,0级为无痛;1级为轻度疼痛,能忍受;2级为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3级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
1.6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将资料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扎带部位皮肤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扎带部位皮肤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251,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扎带部位皮肤舒适度〔次(%)〕
2.2 两组患者在静脉穿刺前扎带部位皮肤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扎带部位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993,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扎带部位皮肤疼痛程度〔次(%)〕
Table2 The pain degree of the skin puncture si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例数穿刺/拔针次数(次)疼痛程度0级 1级 2级 3级对照组150800 83(10 4) 278(34 8)437(54 6)2(0 2)观察组150800190(23 8)449(56 1)161(20 1)0
2.3 两组患者拔针后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拔针后针眼出血发生率和皮下淤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拔针后针眼出血与皮下淤血情况比较〔次(%)〕
Table3 Comparison of bleeding after needle injection and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例数穿刺/拔针次数(次)针眼出血皮下淤血对照组150800138(17 3)102(12 8)观察组150800 18(2 3) 22(2 8) χ2值100 5856 37P值<0 001<0 001
2.4 两组患者拔针后人工按压时间比较 两组拔针后人工按压时间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900,P<0.05)。观察组拔针后人工按压时间3~ min、5~ min、7~ min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拔针后人工按压时间〔次(%)〕
Table4 Artificial press time after needle inj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组别例数穿刺/拔针次数(次)人工按压时间(min)0~ 3~ 5~ 7~对照组1508000578(72 3)178(22 3)44(5 5)观察组150800787(98 4) 8(1 0) 5(0 6)0
3 讨论
静脉注射、采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据护士大量时间,也是患者最不愿接受的一项操作,本研究发现,多功能一体带的应用对患者扎带部位皮肤舒适度与疼痛程度均有很大改善,拔针后针眼出血及淤血现象明显减少,同时节约了按压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自制多功能一体带可将静脉穿刺充盈血管与拔针止血等操作一次完成,相较于林关聪等[7]用温生姜水浸泡20 min联合甩手提高穿刺充盈度,本研究操作更简便、省时,简化了操作流程,对降低针眼出血或皮下淤血均起到良好作用,同时提高了受压部位皮肤的舒适度。朱丽霞等[8]对GCQ在中国的适用性做了研究,发现GCQ同样适合我国患者舒适度评价,因此舒适度测评是可信的;另外,多功能一体带的使用有效节约了人工按压时间,节省了护士人力成本。
传统的压脉带多为圆形长条的空心橡胶皮管剪切而成,其空心部位直径约为0.5 cm,使用时,因牵拉紧绷,与皮肤接触面积缩小至不足0.5 cm。而多功能一体带取材为棉质扁平松紧带,与皮肤接触宽度为2.5~3.5 cm,即使在紧绷状态宽度也有2.0~2.5 cm,其棉质材料亲肤、舒适、透气,与李信平等[9]研究的多功能压脉带相比,其材质更柔软、透气,制作方法更简便;相较于韩娟等[10]制作的压脉带,多功能一体带使用更方便、更安全、便于观察。根据力的作用原理,同等压力下,接触面积越小力的作用越大[11]。因此,使用多功能一体带比传统压脉带感觉更舒适。
拔针时按压方法、力度、时间、面积是拔针后出血或淤血最重要的原因[12]。李强心[13]研究指出,按压面积<2.0 cm是导致针眼皮肤出血或皮下淤血的原因之一,多功能一体带中圆形按压扣直径为2.5~3.5 cm,可完全压住皮肤与血管的针眼部位,因由专业护理人员操作,可避免因操作方法不当或换手过程移位造成的针眼出血或皮下淤血等,多功能一体带用于拔针按压后针眼出血发生率为2.3%,皮下淤血发生率为2.8%,相较于崔璐璐等[14]研究中皮肤出血发生率2.0%,皮下出血发生率2.0%,两者无显著差异;崔璐璐等[14]采用健康宣教之后由患者自己按压容易引起患者不满或按压移位,对另一侧上肢手部功能障碍者不适用。以门诊输液室每天接诊200例患者计算,平均每人按压3 min,200例患者按压时间达600 min(10 h),超过了1名护士一天工作时间。因此,使用多功能一体带既降低了护理风险,又节约了人力成本。
当然,多功能一体带适合意识清醒、能合作者,以便观察,使用部位选择四肢匀称、皮肤无骨突的四肢部位,对肢体特别肥胖、不匀称或极度消瘦骨骼突出的患者及头面部、躯干部等部位不宜使用。12岁以下儿童需在家人监护下使用,因此在适用部位选择上较局限。同时,因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就诊患者大多为中青年人群,病情相对较轻,很少有急、危、重症患者,在适用对象上受到限制。
静脉穿刺作为一项常见而又重要的操作,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时间用于穿刺、拔针,导致与患者的交流、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时间受限,引起护患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多功能一体带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能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既能节约时间,也能节约人力成本,值得在医院和社区等医疗卫生机构广泛推广。
1 杨黎明.传统压脉带系法的改进[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9):891-892.
2 Kolcaba KY.Holistic comfort: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asa norse-sensitive cutcome[J].ANS Adv Nurs Sci,1992,15(1):1-10.
3 张冲.心理干预对学生针刺进针疼痛感觉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1):1214-1215.
4 王亚玲,李芳兰.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淤血原因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5,7(10):95.
5 张惠青,石飞,张云,等.远端静脉穿刺回血不畅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3):236.
6 马振亮,焦晓燕.危重病人静脉加压穿刺法[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1998,9(2):85.
7 林关聪,陈瑞珍,梁刚,等.温生姜水浸泡联合甩手垂扎法快速充盈手背高难穿刺静脉[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1,26(3):57-58.
8 朱丽霞,高凤莉,罗虹辉,等.舒适状况量表的信效度测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3):57-59.
9 李信平,陈晓蓉,陶华,等.多功能压脉带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4):85.
10 韩娟,王伟.简易压脉带的制作与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1,17(4):4.
11 黄二妹,吴小华,罗小米.双压脉带在短静脉套管针留置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5,11(5):403.
12 韦丽喜.门诊输液患者静脉输液后皮下淤血原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4,35(1):202.
13 李强心.预防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淤血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6):662-663.
14 崔璐璐,孙丽丽,潘慧.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2013(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