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翻译专业(BTI)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4-02-08

关键词:笔译外语技能

王 伟

(南京邮电学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2006年3月10日,教育部下发“(教高)[2006]1号”文件《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并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专业代码为:050255S(这个代码最后的那个S是指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从此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取得了合法地位。[1]翻译学(或专业)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作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发展的一个拓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笔者基于本科翻译专业教学的特点、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国内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BTI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

(一)BTI教学特点

翻译本身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其本质是什么呢?我国学者许均[2]认为,“翻译是以符号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不难看出,翻译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转换。因此,翻译教学应该是在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容量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双语转换的一种教学。

尽管有不少高校已经建成独立的翻译学院和翻译系,但是我国的翻译专业都来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确切的说,目前主要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教学源自于外语教学,但是在本质上却与外语教学有区别。外语教学的宗旨是外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材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外语的综合技能(即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听、说、读、写、译”)。翻译教学则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简言之,翻译教学就是在提升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着重“译”,即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或者叫职业技能)和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知。

让·德利尔[3]认为,“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教学区别于纯正意义的语言教学,翻译需要进行专门的翻译训练”。刘和平[4]根据口笔译理论和技能培训的阶段性特点,按照语言难度和主题难度,提出翻译训练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初为本科阶段基础型,中为翻译本科专业型。所以,本科层面的翻译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相应的人文素养,以翻译能力入门和职业化培养为基本特点,辅以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初级、中级通用职业翻译人才。

(二)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本科翻译教学是翻译教学和翻译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为了强化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提高翻译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于2010年10月21日发文宣布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教高司函[010]228号)。协作组专家经过详细论证和反复讨论后,于2011年3月13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5](下文简称“教学要求”)。“教学要求”就本科翻译专业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性强的复合应用型专门翻译人才的特点,提出了以下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6]

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体现了本科翻译专业以翻译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随着本科翻译专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才市场对于专业翻译人才数量的庞大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申请试办本科翻译专业的队伍。在此过程中,不少院校在本科翻译建设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误区。

(一)无法厘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

目前中国内地约有900所高校拥有外语本科专业,这些高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课程,有的开设翻译方向。有些高校处在过渡阶段,同时拥有外语专业、外语专业(翻译方向)和翻译本科专业。从表面上看来,翻译专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众多高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搬外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模式,即提高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而非提高其翻译能力,因为他们无法分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

法国学者让·德利尔[3]最早提出“教学翻译”和“学校翻译”概念:教学翻译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学校翻译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没有自身的目的。国内学者穆雷[7]则认为,“教学翻译”附属于外语教学,它以翻译作为教学手段,从语言和语法的角度分析翻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翻译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而非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穆雷[8]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见表1。他从翻译教学性质出发,将现行的翻译教学层次(本科阶段)区分为三个层面: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课(教学翻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介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者之间的过渡)和本科翻译专业(翻译教学)。各大高校的外语专业短时间内不可能都转成翻译专业,所以这种局面到现在依然存在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下去。

由表1可见,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课(一般都是在三、四年级开课)为“教学翻译”性质,从属于语言教学,仅仅是提高学生“译”的技能,而不是培养职业译员和译者,而本科翻译专业翻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翻译能力。由于各自的学科定位、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二者差别明显。因此,厘清“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对于本科翻译教学至关重要。

(二)没有认识到“外语能力≠翻译能力”

翻译是一种技巧,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更是一门创意艺术。所以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和一般外语人才截然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不少人把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等量齐观,认为外语人才就是翻译人才,外语能力就是翻译能力。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于人们忽略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虽然“翻译”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以检测学生的外语水平,但翻译研究者已经发现,“译”的能力不应该仅仅被看作是一种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自然延伸,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翻译能力呢?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大多数集中关注译者的语言/语篇能力,强调其语言转换能力和译文生成能力,比较著名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培养和评估的PACTE研究小组,其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潜在系统”(Mariana Orozco)[9],提出了六要素翻译能力构成图式,即转换能力、两种语言中的交际能力、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策略能力。

国内学者对于翻译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1世纪,并且都对翻译能力的构成做了更为详细的探讨。除了论述翻译能力构成的各种因素以外,还更多地关注译者心理能力以及重视使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

综上所述,翻译能力和外语能力有着显著的区别。本科翻译阶段的翻译能力应该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关注学生语言的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逐渐强调学生双语转换能力和培养学生口笔译实践操作能力,但到了高年级阶段则着重培养译者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更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翻译工具辅助能力(主要包括使用文献资源以及利用适用于翻译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相应的职业服务能力。

(三)部分高校BTI课程设置不合理

虽然2011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通过了“教学要求(试行)”并就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做了详细的论述,但是部分高校的BTI课程设置依旧存在以下的不合理现象。

1.忽视翻译技能训练和通识教育

依据教学要求,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由三大板块构成:双语知识和能力、翻译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相关跨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然而不少高校的BTI的课程设置中翻译技能训练的课时远远不够,且忽视通识教育。部分高校的高年级翻译课程的课时远远不能满足翻译教学的需要,而且忽视了母语与中国文化教学,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既然要培养复合型的翻译专业人才,那么就应该多注重培养学生相关学科知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和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如开设文化与翻译、英汉语言对比、计算机辅助翻译或本地化技术等通识教育课程。

2.忽视翻译技能训练的阶段性原则

本科翻译专业应注重翻译技能训练的阶段性原则。例如,不少高校纷纷开设同声传译课程以此来彰显翻译专业的特殊性,这一点是不可取的。翻译技能的培训要循序渐进,且同声传译课程会受到高校学生生源、教学硬件设备、师资等条件限制,所以本科阶段还是以培养学生交替传译为宜,不主张本科阶段开设同声传译课。

3.忽视翻译基础理论教学

翻译技能的训练由两大模块组成: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训练。前者对后者有指导意义,且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某些高校翻译理论课程的学分得不到保证,或者是上翻译课的教师翻译理论知识匮乏。学生在学习翻译技巧的同时,不仅要知道如何翻译,还要需要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就是弄明白为什么要这么翻译。由此可见,翻译理论在翻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何刚强[10]指出,“本科翻译专业,不能办成纯粹练习口笔译技巧的场所。21世纪培养翻译人才,决不能只单纯重‘器’,而忽视‘学、识’”。有了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武装自己,那么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时候,会比没有理论指导的或者对理论知之甚少的人表现得更好。因此在翻译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翻译基础理论教学。

表 1[8]

4.缺乏各自的教学定位,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不少高校希望自己的学生是通才,可以掌握所有的翻译技能。他们错误的认为学翻译就应该什么都会翻译,既能做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又熟悉法律翻译、商务翻译;既能精通笔译,又能胜任各种场合的口译。这种错误的认识不可取。本科翻译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口笔译实践能力,所以,对于已经获准招收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应该按照自己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的具体情况,明确自己的教学定位。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各种翻译课程堆砌,没有任何特色,这样是不可能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的。例如,理工科大学可以侧重对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综合性类别的文科比较有优势的高校可以侧重文学翻译。根据中国译协网的统计,不少已经开设BTI专业的高校均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研究方向,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侧重于公示语翻译、旅游翻译和文化产业翻译,河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独具特色的机器翻译等。

(四)缺乏合乎要求的翻译专业师资团队

虽然申请试办本科翻译专业的高校数量在逐年递增,不论是否在机构设置上形成独立的翻译院系或翻译系,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翻译专业的合格师资依旧比较匮乏,也是制约翻译专业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新建本科翻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来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何刚强[11]就曾指出,“本科翻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双语性很强的专业,它比较突出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的实际操作训练,所以翻译专业的教师必须自身具有相当丰富的口笔译实践经验或经历”。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师资、在职培训和外聘兼职教师的方法来组建合乎要求的翻译专业师资团队。

(五)缺乏创新的翻译教学模式

由于缺乏合格的翻译专业师资队伍,所以不少高校的BTI翻译教学依旧停留在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直线式教学模式:教师课上讲解翻译技巧(附例句、段落若干)→教师给学生布置翻译作业→教师批改学生作业(以纠正错误为主)→教师给出“最佳”译文(重点划线是笔者所添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翻译过程的结果,即学生的译文。翻译教师忙于讲解各种翻译技巧以及评价学生的译文,没有对学生的翻译过程予以重视,因为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翻译作业过程(即翻译实践)中不知道何时、以及怎样运用上课老师所传授的翻译技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

刘和平[12]就曾指出,“相当一部分高校老师很难有机会从事翻译工作,缺乏翻译实践经验,尤其是口译实践。所以这些教师把翻译课上成‘阅读课’、‘精读课’、‘语法翻译课’、‘语言对比课’、‘纯理论宣讲课’。这样的授课将语言学习与翻译学习混淆,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差甚远”。

针对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刘和平[13]提出了适合本科翻译的教学模式:以翻译职业化为特点、以翻译过程训练为规范、以分段训练为手段、以技能训练带动语言提高、以实现翻译基本技能由渐进向自动化过渡。过程教学在翻译教学的初始阶段尤为重要:对翻译策略的认知、对情感因素作用的了解、对翻译习惯的养成有重要意义。[14]相对于“以结果为中心(product-oriented)”的教学而言,这种以“过程为中心(process-oriented)”的翻译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老师在学生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

本科翻译专业的建立是我国翻译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作为一门新的专业,方兴未艾。在当今各大院校翻译院系纷纷涌现和BTI专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认清本科翻译专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其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笔者只是就BTI建设中遇到的几个重要问题做出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当然,本科翻译专业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其他诸如本科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评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限于篇幅,不能逐一加以详尽论述。

[1] 杨晓荣.翻译专业:正名过程及正名之后[J].中国翻译,2008(3):31-34.

[2] 许均.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孙慧双,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 刘和平.再谈翻译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翻译,2008(3):35-39.

[5]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2011.

[6] 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7] 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 穆雷.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J].中国翻译,2008(1).

[9] Orozco M.Build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C]//In Schäffner C&Adab 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10] 何刚强.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之我见[J].上海翻译,2007(3):49-51.

[11] 何刚强.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理念摭谈[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0-42.

[12] 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50-55.

[13] 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41.

[14] 王树槐,栗长江.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情况调查与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8(5).

猜你喜欢

笔译外语技能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