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龟探穴法治疗痛风327例临床观察*
2014-02-08黄亚林张启明
黄亚林,张启明
(1.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亚林中医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或排泄减少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其急性发作时表现为受累关节突发性疼痛、肿胀、僵硬、发热,病久会出现关节变形,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通过让患者进食海鲜、啤酒、动物内脏等禁忌食品诱导急性发作,采用苍龟探穴法排出瘀毒可获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
选择1989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唐山市开平区亚林中医院诊治的有资料记载的痛风患者327例,其中男323例,女4例,平均年龄56.9岁;病程最短者5 d,最长者19年;首次发作者43例,反复发作者284例。
2 诊断依据[1]
①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②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④血尿酸、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⑤必要时做肾B超探测及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片检查可见软骨缘邻近关节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3 治疗方法
令患者大量进食富含嘌呤的食品如海鲜、啤酒、动物内脏,诱发疾病进入急性关节炎期,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中心区域皮肤呈黄色或白色时为最佳施术时机。患者取坐位或舒适体位,暴露患处,碘伏常规消毒,0.1%利多卡因2 ml局部浸润麻醉,医者戴无菌手套,将20 ml 1.6×30规格注射器针头置于酒精灯上烧灼,待针头变红转白时,避开大的动脉或静脉,迅速直刺至肿胀部位中心区的深层,再自深层一次退至浅层,以两手指扳倒针身,依先上后下、再左后右的次序斜刺。斜刺时要由浅入深分三步徐徐而进,待手下有沉紧涩滞感时一次退至浅层。出针时可见血液沿针孔涌出,并伴有白色结晶物。若血流不畅,用碘伏棉球由周围向针孔方向刮擦赶压,以防止血液凝固,并促使白色结晶物排出。血流停止后,再涵盖针孔拔罐,每周治疗2次。嘱患者多饮水,促进体内尿酸排出(下图为一痛风患者排出的白色结晶物)。
痛风患者针刺后排出的白色结晶物
4 疗效观察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在327例痛风患者中,治愈24例,有效297 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8.16%。
5 讨论
痛风系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肢体远端关节的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中医认为该病系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患者多为体质健壮、食欲旺盛、腹部膨隆、喜冷怕热、面色红赤之人。《素问·生气通天
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应是对该病的最早描述。该病好发的第一跖趾关节,正是足太阴脾经经过的大都穴和太白穴,中医脾脏的运化功能过于旺盛应是该病的根本原因。
令患者进食痛风病人禁忌食品如海鲜、啤酒、动物内脏,诱导其进入发作期再进行治疗源于“欲去之,先聚之”的指导思想。一般新发患者进入急性期时间较短,饭后3 h即可发作。病程较长的患者进入急性期时间较长,可为3~5 d。将临床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及中心区域皮肤呈现黄色或白色作为施术的最佳时机,取法于痈疡成脓期的排脓治法。
苍龟探穴法是徐急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合而成的复式手法[2],始见于《金针赋》“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因为本法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周钻剔而得名,被列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
将20 ml 1.6×30规格注射器的针头烧灼作为火针,意在形成较大的排毒通道,通过四周钻剔手法使沉积的结晶物处于活动状态,借助血流、碘伏棉签刮擦赶压和拔罐形成的负压,能迅速排出结晶物,缓解病情。故自1989年以来,应用该法治疗痛风患者327例,总有效率达98.16%,追踪调查12年未复发者。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S],2012:50-51.
[2] 陆寿康,胡伯虎,张兆发.针刺手法一百种[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