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透穴”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2014-02-08陈荣钟陈耀龙陈淑慧
陈荣钟,陈耀龙,陈淑慧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深圳 518033;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广州 510405;3.广东省中医院科研处,广州 510180)
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发现有部分患者经久难愈,给患者心身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出现后遗症的几率高,因此将此部分病人的面瘫称之为顽固性周围性面瘫,亦有称之为难愈性周围性面瘫。目前,医学界对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常规针灸治疗效果亦不理想。本研究在2013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20131044)的资助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网络透穴”针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力求为临床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提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提高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减少或防止后遗症的出现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对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医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网络透穴”针法组和常规针法组进行治疗。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诊疗常规》[1]和杨万章等[2]编写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以及《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二版[3],确立本病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发病2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年龄大于等于10岁。排除标准:化脓性、外伤、脑干病变、肿瘤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耳源性面神经麻痹、Guillain-Barre’综合征、亨特氏综合征;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脏、肝肾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晕针及不能耐受针灸治疗的患者;体内置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情况,禁用电针治疗的患者;非志愿参加本课题研究者。
2 治疗方法
2.1 一般治疗
2组患者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和对症支持疗法等措施相同。
2.2 “网络透穴”针法组
2.2.1 取穴 提额一穴(经验穴)、提额二穴(经验穴)、落睑穴(经验穴)、上唇穴、下唇穴(经验穴)、攒竹、丝竹空、地仓、迎香、颊车、牵正、太冲、合谷,其中提额一穴在攒竹直上2寸处,提额二穴在丝竹空直上2寸处,上下唇穴分别位于上下唇赤白肉际处。痰瘀阻络者加丰隆和患侧局部青筋刺络放血,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和患侧局部青筋刺络放血。
2.2.2 针刺法 ①唇睑透刺法: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刺落睑穴时一手按紧患侧上睑一手持1寸毫针从上睑内小心穿过,由外眦到内眦;以患侧地仓为进针点,分别透上唇穴及下唇穴;②其余穴位针刺法:患侧攒竹透鱼腰,提额一穴沿皮向外横刺,患侧丝竹空透鱼腰,提额二穴沿皮向内横刺,迎香与牵正互相透刺,颊车透地仓,均行平补平泻法;③电极接法:攒竹和提额一穴作为1组,丝竹空为一极,提额二穴为另一极,此两极作为1组;迎香和牵正作为1组;地仓透上唇穴、地仓透下唇穴为一极,颊车为另一极,此两极作为1组;④电针方法:接上电极后取疏密波,频率刻度调至“4”,调节电流输出至“0”位,接通电源,调节输出电流由小渐大,以病人舒适耐受,且面部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宜,每次治疗30 min。
2.3 常规针法组
2.3.1 取穴 按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4],穴取足三里、合谷、翳风、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以上穴位除足三里、合谷取双侧外余穴均取患侧。
2.3.2 针刺法 上述诸穴均以25~40 mm毫针针刺,除足三里穴行补法外,余穴均行平补平泻法。然后接上电极取疏密波,频率刻度调至“4”,调节电流输出至“0”位,接通电源,调节输出电流由小渐大,以病人舒适耐受为宜,每次治疗30 min。
2.4 疗程
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休息3 d后再行第2个疗程,共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Portmann评分[5]
①观察静止状态时面部的对称性,正常为2分,明显不对称为0分;②观察面部6组表情肌的自主运动、额肌(皱额)、眼轮匝肌(闭眼)、鼻翼提肌(提鼻翼)、口轮匝肌(吹口哨)、颧肌(用力微笑)和颊肌(呱嘴),无任何运动为0分,刚能看到微弱运动为1分,运动范围较大但比正常稍差为2分,运动正常为3分。将所有得分相加,全部正常为20分,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各患者Portmann评分(实际得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有效:额纹及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无效:额纹及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基线比较 表1显示,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表2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网络透穴”针法组患者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法组患者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网络透穴”针法组患者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常规针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3 2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网络透穴”针法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针法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5.410,P<0.05)。
表2 2组患者Portmann评分前后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后的常规针法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3 2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4 讨论
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病人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面瘫患者,因长时间未愈,病情部位在面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常规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常规针刺电针、理疗等效果缓慢而不显著。
“网络透穴”针法是笔者在长期的针灸临床中根据中医经络学说、面部神经肌肉解剖、神经生理学等理论为基础而总结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针刺方法。本法在取穴、针刺法、电针接法等方面均有所创新。该针法特别适用于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疗效。从本研究的结果分析,该针法在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减轻颜面畸形方面优于常规针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256.
[2] 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3] 贝政平,蔡映云.现代临床医学诊断标准丛书·内科疾病诊断标准[S].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2.
[4]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01.
[5] 谢财忠,唐军凯.药物结合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6):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