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女性胃热滞脾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2014-02-08汪娅莉刘志诚
冯 虹,汪娅莉,张 娜,刘志诚,徐 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省部共建针药结合实验室,南京 210029)
中国是糖尿病(DM)患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约有5100万患者备受该病困扰,其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占全部DM的90%~95%[1]。DM患者后期往往伴随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目前对其治疗多以早期介入、药物为主的多样化综合治疗方式。针灸对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效果[2],笔者运用电针治疗胃热滞脾型2型糖尿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2例女性患者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专家门诊,依据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胃热滞脾型2型糖尿病。按照1∶1比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单纯针刺组各31例。其中,电针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3.97±8.2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3年,平均病程(6.75±5.54)年;有家族遗传史19例;轻度肥胖13例,中度肥胖12例,重度肥胖6例。针刺组31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 (34.74±9.1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4年,平均病程(6.71±5.68)年;有家族遗传史19例;轻度肥胖14例,中度肥胖12例,重度肥胖5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肥胖度、遗传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2组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报告《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3]。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属胃热滞脾型,症见食欲旺盛、消谷善饥、口渴多饮、腹胀便秘或便溏、疲乏无力、肢肿嗜睡、性情急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1.3 纳入标准
2型糖尿病患者经中医辨证均为胃热滞脾型。
1.4 排除标准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糖尿病患者;仅用饮食、运动锻炼后可恢复正常血糖,及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伴有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其他中医证型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治疗组采用电针方法,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2组患者皆采用耳体针结合的疗法。治宜清热运脾化湿,体穴取胰俞、脾俞、章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胃俞、丰隆、阴陵泉、冲阳、内庭、太白,耳穴取胃、脾、胰、内分泌、饥点、渴点等穴位。
2.2 针灸方法及疗程
针刺体穴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耳体针同时进行,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针刺方法:实者以泻法为主,虚者多用补法。电针组针刺得气后使用G6805型电针仪以5 Hz、疏密波电针刺激足三里-丰隆(双侧)、阴陵泉-三阴交(双侧)、冲阳-内庭(双侧)。耳穴埋王不留行籽,胶布固定,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1 min~2min,3~5 d更换1次,两耳交替治疗。
2.3 观察项目与指标
分别观察患者针灸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下述指标。
2.3.1 血糖和血脂指标 治疗3个月前后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参照李光伟引进的方法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log(FINS×FPG)[4]。评价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5],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PG×FINS)/22.5,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20×FINS)/(FPG-3.5)。
治疗前和1个疗程结束后早晨8∶00,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放射免疫检测法:胰岛素(FINS)检测药盒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提供,采用放射免疫(RIA)用SN-695Br计数器(上海日环仪器厂)测定胰岛素。分光光度法: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血糖和血脂试剂盒,操作按照说明书检测血糖和血脂含量。
2.3.2 肥胖指标 测量并发肥胖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身高、体质量及皮脂厚度(肱三头肌、肩胛角和腹壁的皮脂厚度),计算体质指数和脂肪百分率[6]。
2.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3]。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血糖较治疗前积分下降 30%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较治疗前血糖明显下降 10%~3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下降 10%以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2组疗效比较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表1显示,2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均取得良好疗效,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治疗前后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相关参数比较
项 目电针组(n=31)针刺组(n=3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FBS(mmol/L)12.79±2.287.85±2.62**12.43±2.028.45±2.59**FINS(mIU/L)48.84±10.3427.85±11.49**45.21±7.4630.42±9.93**ISI-1.28±0.29-1.24±0.12-1.29±0.04-1.27±0.10Homa-IR28.75±10.7510.99±8.81**25.60±8.3212.49±8.31**Homa-B103.26±19.01147.96±46.94**102.87±8.68138.11±43.78**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表2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FBG、FINS、Homa-IR水平显著降低(P<0.01),Homa-B明显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及单纯针刺均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3.3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表3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表3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血脂相关参数呈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说明电针及单纯针刺均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状况。
3.4 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
表4 治疗前后2组患者肥胖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表4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体质量、体质指数及脂肪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1),说明电针及单纯针刺对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有良好的减重减脂作用。
4 讨论
在消渴的病变演化过程中,各个证候之间相互兼夹或转化,是辨证诊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笔者探讨了有关疾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及病机演变规律,基于中消患者实际的证候状态,运用中医病因、病机、病位、病程、病理产物、症状、体征等相关理论,给出客观科学的证候诊断。笔者临床所见,在中消证型诊断上,胃热燥盛型和气阴两虚型之间还有一种过渡证型,即胃热滞脾型较为多见。
本文胃热滞脾型T2DM患者,阳热体质居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温燥之品,致使燥热伤及脾胃,热积胃中,湿浊积聚体内,出现口渴多饮、消谷善饥、腹胀、便干为主的胃火炽盛之症状;过食损伤脾胃,脾气不足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中阻,化为膏脂,多见形体肥胖、腹胀、便干或便溏不爽、水肿、肢体困重,女性白带清稀等症状。舌质淡红、苔多黄腻、脉弦滑均为胃热滞脾证之象。
针对胃热滞脾型T2DM患者的证候,治以清胃泄热、健脾利湿,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合治内腑”,脾之合穴阴陵泉健脾益气,运化水湿;胃经之合穴足三里擅治中消消谷善饥。三阴交有调补肝肾、健脾益气、调和气血之功,与足三里相伍振发中焦阳气、健脾滋阴、益气养血,使清气升、浊气降。募穴及背俞穴与脏腑关系密切。胃之募穴中脘疏调胃肠气机、通调胃腑,配胃俞益胃,健脾以布津液;脾之募穴章门健脾和胃、升清化浊,取脾俞以加强脾脏之转输水谷津液之功;胰俞为治疗消渴之经验效穴,与脾俞相伍共治其本,清胃泄热。“五脏六腑之疾者,皆取其原也”,故取脾之原太白穴以滋养脾阴、益气生津;胃之原穴冲阳助以清胃泄热。“荥主身热”,内庭清泻胃火,配合丰隆化痰祛湿。三阴交通达肝脾肾三脏,亦可调和中焦脾胃之气机,诸穴共奏运脾化湿降脂之效。加胃、脾、胰等耳穴按压,胃可清实热,脾、胰、内分泌生津滋阴降虚火,饥点、渴点以助生津止渴。
消渴主要指现代医学的糖尿病。T2DM的病因病理仍在探索之中,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基因、民族及地区差异等方面相关[7],饮食、肥胖以及社会心理等被视为发病的危险因子。当今认为,肥胖和T2DM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互为因果。T2DM发病机制中,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的分泌功能障碍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发生在前,为维持血糖水平稳定,胰岛B细胞需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进行代偿,一旦代偿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不可避免地升高,从而发生糖尿病[8]。由于DM 本身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因而常伴随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水平异常。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可对中枢神经多部位、多层次、多核团、多种神经递质、多因子进行综合整合。针灸对糖尿病机体内分泌代谢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包括对血糖调节激素的作用,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的纠正等[9]。如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液循环;针刺脾俞、胃俞、肾俞穴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血糖明显降低,保护胰岛[10]。
本文临床研究表明,电针及单纯针刺对胃热滞脾型T2DM均可奏效,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纠正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伴发肥胖的患者亦有明显的减重减脂作用。由于电针的治疗优势,可代替手针对穴位进行持续运针,加强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亦可针对患者个体状况调整刺激量和施针时间,因而电针组患者的疗效较单纯针刺组更为明显。尤其在糖尿病发病初期,可显著纠正糖脂代谢紊乱,改善糖尿病相关指标,延缓糖尿病发病进程。
临床研究资料显示,中消演变过程中胃热滞脾型T2DM患者比较多见,属于胃热燥盛和气阴亏虚两证间的过渡证型。在中医证型诊断上,突破了消渴病传统三消的辨证方法,治病求本,既病防变,做到诊治个体化,既继承和丰富了中医中消诊断内容,也充实了中医阴阳、脏腑、气血、津液的辨证内涵,为进一步发展消渴病的中消针灸治疗提供了宝贵资料。针刺对胃热滞脾型T2DM患者的降糖减脂减重效果显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但统计学处理并无意义。我们
认为,本研究观察样本数过小,如增加观察例数,将有利于明确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胃热滞脾型T2DM间的差异。
[1] 王宇,施榕.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2): 53-55.
[2] 陈臻.针灸在糖尿病糖脂代谢异常中的作用研究概况[J]. 内蒙古中医药,2010,6:107-109.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 李光伟,潘孝仁,stephen Lillioja,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标[J].中华内科学杂志,1993,32(10):656-660.
[5] Haffner SM,Miettinen H,Stern MP.The homeostasis model in the San Antonio Heart study[J].Diabetes Care,1977,20(7):1087-1092.
[6] 刘志诚.肥胖病的针灸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3.
[7] 王少波,田向荣.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3658-3660.
[8] Powers A C. Diabetes Melli tus// Jameson J L Harrison’s Endocrinology[M]. 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Inc,2006:283-331.
[9] 袁爱红,刘志诚.针灸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43-45.
[10] 杨丹.针刺2型糖尿病100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