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中医证候探究
2014-02-08陈少禹
陈少禹
(南阳南石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5)
研究报道[1],我国目前糖尿病总发病率为9.7%,其中12%~25%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足部溃疡。大约85%的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治疗费用较高,病情严重。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症状、证候、辨证分型规律尚缺乏系统规范的研究,临床上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收集糖尿病足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中医证候,对其中医证候特点进行探讨,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内分泌科在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62.23±11.69)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2]拟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将糖尿病足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性坏疽3型。
1.2.2 中医证候调查问卷 参考中医诊断学第5版教材[3]以及《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4],选择代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气滞、血瘀、痰浊等证的典型症状和心、肝、脾、肺、肾相关的症状自行设计中医证候调查问卷。
1.3 排除标准
近1个月内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2周内重度感染者,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研究方法
通过中医证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全身及局部症状,进行确认辨证分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糖尿病足分型
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湿性坏疽67例 (55.83%),混合性坏疽43例(35.83%),干性坏疽10例(8.33%)。
2.2 全身证候分布情况(表1)
表1 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全身证候分布(n,%)
全身症状出现频数较高的有口燥咽干、神疲乏力、口渴多饮、大便干燥、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失眠。湿性坏疽中口燥咽干、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手足发麻、大便干燥、头晕眼花出现频率较高,混合性坏疽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大便干燥、失眠、手足发麻出现频率较高,干性坏疽神疲乏力、失眠、气短出现频率较高。
2.3 局部证候分布情况
表2 120例糖尿病足局部证候分布(n,%)
表2显示,局部证候出现频数较高的有无汗、趺阳脉减弱或消失、汗毛减少或消失、皮肤干燥、麻木。湿性坏疽中无汗、趺阳脉减弱或消失、干燥、汗毛减少、麻木出现频率较高,混合性坏疽中无汗、趺阳脉减弱或消失、干燥、汗毛减少或脱落、皮温低出现频率较高,干性坏疽中无汗、趺阳脉减弱或消失、汗毛减少或脱落、皮温低、休息时疼痛出现频率较高。
3 讨论
糖尿病足属于中医学“消渴”、“脱疽”范畴。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外周血管病变发生的足部感染、深层组织破坏或溃疡。
本次研究的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从全身症状总体分布来看,代表阴虚证的证候(口燥咽干、神疲乏力、口渴多饮、大便干燥、手足发麻等)比较多见,其次为气虚证,说明阴虚证兼气虚证在本研究资料中占主导地位, 湿性坏疽是以阴虚燥热为主兼气虚证的证候(口燥咽干、口渴多饮、神疲乏力、大便干燥等)占明显优势,干性坏疽以气虚为主兼血虚证的证候(神疲乏力、失眠、气短)占明显优势,混合性坏疽以气虚为主兼阴虚证的证候(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占明显优势。
患者休息时疼痛、夜间尤甚及皮温低在3型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中医证候在各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出,糖尿病足气虚、阴虚、血虚、阳虚等证多参差出现。
[1] Wenying Yang, Juming Lu, Jianping Weng,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0(12):1090.
[2] 李仕明.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S].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6, 4(2):126.
[3]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5 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0-129.
[4]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S].中国医药学报,1993,8(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