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首因效应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分段式学生思想工作研究
2014-02-07查德义
查德义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2)
基于首因效应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分段式学生思想工作研究
查德义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2)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层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合作项目在语言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与高职生语言文化素质之间差距“根”上的矛盾,导致学生思想上会因此而产生诸多的困惑与不解。可根据中外合作办学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特点,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建立起逐个击破的分段式学生思想工作路径。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分段式;学生思想工作
1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各阶段特有的思想问题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层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它有明显的优势,如家门口的留学、双重学籍、双文凭、双语教学、原滋原味的外教授课等。然而,由于合作项目在语言等方面的较高要求与高职生本身的语言文化素质程度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导致在合作办学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遇到许多不同于一般高职教学的问题与困难,学生思想上也会因此产生很多的困惑与不解,这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努力寻求破解路径。具体而言,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各阶段特有的思想问题有:
1.1 新生入学阶段
一般情况,由于办学成本缘故,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费都要高出一般高职生一倍以上;加上迫于生源的压力,学校在招生时往往都会大力宣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家门口的留学”、“双文凭”等方面的优势,对潜在的问题都避而不谈;另外“大学是天堂”的传统观念使学生错误认为只要交了昂贵的学费就可以万事大吉、等着拿中外合作院校双方的文凭了,对过语言关、双专业学习的压力、外教授课的接受难度、适应不同教学与考核模式的压力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使得他们在进入正式学习阶段后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甚至将这种不满转移到学校或家长,带来不稳定因素。
1.2 语言强化学习阶段
由于专业学习阶段外籍专家将承担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因此,中外合作项目在语言强化学习阶段都设置了较高的“硬性”语言关,这样,在语言强化学习阶段安排过多的英语课程与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成为必然。但这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困惑与抵触情绪,甚至抱怨他们过的不是大学生活,而是高中应试教育的延续;也质疑他们到底是来学专业的还是学英语的。加之招生门槛较低,学生文化素质、英语基础较差,这种”根”上学生素质的“低配置”与中外合作项目的“高要求”矛盾给学生带来巨大困惑与压力,也给学生的管理与思想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1.3 专业学习阶段
由于采用外方的原版教材,专业核心课程都由外方教师授课并进行考核,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要适应完全不同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加之此阶段英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使得适应能力不强与英语能力较弱的很大一部分学生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放弃心理。另外,由于外教对课堂纪律、作业质量等都有着不同于中方教师的特定要求,使得学生一时间出现很大的水土不服,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有时甚至是群体或全体学生与外教间的矛盾或冲突,更有甚者,他们将矛头转向对学校,对之抱怨与不满。
1.4 毕业求职阶段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有较高的硬性语言要求,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过不了语言关,或虽然过了语言关,但由于不刻苦或对外籍教师授课与考核模式的不适应,很难顺利拿满规定的学分,结果拿不到外方文凭。另外,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上都是按外方的安排执行,加上语言强化学习时间过长,使得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较短,导致其毕业时专业基础与技能不够扎实,结果导致部分同学在就业中可能处于劣势。这样的现实,对于付出了超出普通高职生很多的巨大精力、时间的中外合作办学班学生来说,明显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极易使他们产生不满,,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由此可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各个阶段相比一般的高职生要面临更多更大的压力,也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果认识不到位、工作针对性不强、梳理不及时,轻者学生自己受伤受挫、自暴自弃,重者由于不满情绪极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 首因效应与动态化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1957年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以实验证明出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社会知觉效应的一种,指人们在对某事物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受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们形成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的现象。即是说,人们在认识某事物时,最先接触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牢固,持续时间也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有出入,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首因效应是相对的、动态的,即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存在首因效应,这就是常说的“近因效应”。所谓近因效应就是在认识某事物的过程中,当连续出现多种刺激时,印象的形成取决于最近出现的刺激。可见首因效应强调开始,近因效应强调最近,但二者所要求的“第一刺激”是共同的。所以,首因效应是相对的,它与近因效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近因效应也就是动态化的首因效应。
由此可见,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每一阶段学生特有的思想困惑,根据首因效应和动态化的首因效应原理,牢牢把握学生思想工作的主动权,于每一阶段的第一时间及时主动介入、对症下药,对帮助其释疑解惑,及时做好做通其思想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基于首因效应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分段式学生思想工作路径
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明显阶段性差异,即每个阶段的任务内容、教学特点与由此而衍生的学生心理特点等呈现出的不同典型阶段性特征,我们可以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工作划分为入学始业教育阶段、语言强化学习阶段、专业学习阶段与毕业求职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段与段之间都有传承性和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 “心贴心”的始业教育阶段
不管是第几批录取的学生,高职学校的大一新生也同样怀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迫切希望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三年将如何度过,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学习特点如何,未来的前景如何,等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入学始业教育阶段,我们要抓住学生入校时最为关心的话题,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及时对其进行“心贴心”的辅导,使其初步了解大学学习与生活,尤其是自己所选择专业特点及国际化人才规格、成长路径与未来前景,从而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并对未来的学习要求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对老师和学院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
首先要给学生希望。人活着不能没有盼头,有希望是人生前进最好的动力,学生们都是带着对人生的美好憧憬来到大学的。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因此,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其次要为学生树立起标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刚入学时,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都是充满无限的遐想和希望的,因此,我们要努力让学生看到,他们的目标就在眼前。因此,在始业教育阶段,我们尤其要注重经验交流会、报告会、才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在各方面学有所成的优秀学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充分挖掘事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或开展典型的经验交流,让学生看到自己未来的影子。
再次要给学生讲述清楚学习中可能的困难。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化人才显然是市场紧缺和急需的,但值钱首先自己要有价值。国际化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娴熟的外语技能、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本领和国际化的视野与素质,因此,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化人才,其成才道路是艰难的,这首先就是语言关,其次就是外教教学与考核模式适应关,最后就是自觉上进与个人悟性关。
最后要为学生定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国际化人才的美好前景和相应的高要求,对于基础不够扎实与自律意识尚未完全固化的高职学生,采取科学合理、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是为必然。因此,在始业教育阶段,我们要宣布各项量化考核制度与奖惩规定,使其起到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作用,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目标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2 “手把手”的语言强化学习阶段
在此阶段,要围绕“国际化人才的首要标志就是娴熟的外语技能,以及只有过了语言关才能进入专业学习、才能学好外教所授专业核心课程,并顺利毕业”这一中心,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及时、主动介入,手把手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顺利过语言关。
第一要创设好的氛围。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因此,要紧紧抓住国际化人才成长路径中语言是基础、也是关键的中心,努力营造全英语的环境。首先是教学专区全英文的物化环境;其次是教学专区内全英文的语言交流环境;再次是全英文的学生活动环境。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语言环境营造,让学生对语言学习既形成一种亲切感,也产生一种紧迫感,从而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与自觉。
第二要讲究学习方法。语言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语言强化学习阶段,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都是由于其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而衍生的不自信、甚至绝望而导致的,因此,对于这类学生,举办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相关应试技巧和减压讲座或个别辅导,助其重拾英语学习自信、顺利过语言关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要树立起全校育人的观念。育人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要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的联系互促机制,一方面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德育潜能,另一方面也要发挥辅导员教师的学业指导作用,化直线管理为网状管理。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英语学习困难、抱怨英语课程过多以及对严格管理抵触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跟进。
3.3 “手牵手”的专业学习阶段
专业学习阶段,学生的压力与困惑一方面是要克服双语或全英语教学的语言关,另一方面就是要适应外教完全不同的教学、管理与考核模式,前者对于英语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困惑,而后者对那些传统的“好学生”也会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要运用首因效应原理,“手牵手”地及时做通、做好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克服语言关,接受全新教学模式。
一方面,面对学生对外教授课的语言障碍和不同教学、管理与考核模式的抱怨,我们要勉励同学们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襟面对新生事物,这是国际化人才的起码素养。另外,我们更要多谈外教授课的优势,包括语言纯正、思维新颖及国际化视野下的为人处世方式等,努力变抱怨为欣赏、变被动为主动。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助教(外教课堂教学时的中方语言助手)和学生信息员的思想桥梁作用。助教不仅是学生与外教间语言障碍的桥梁,更应该是外教与学生间误会、矛盾的消解器,可以帮助学生与外教间进行有效沟通,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发挥班级学生信息员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课后学生对外教授课方式、管理方式与考核形式的反应,确保信息畅通,使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及时化解误解与矛盾。
3.4 “情理交融”的毕业求职阶段
由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相对较高的要求与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的固有矛盾,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拿不到外方文凭或者求职时暂时短板的不利结果,因此,此阶段可能是各种矛盾集中高发的危险期,要运用首因效应原理,强化第一时间意识,把握时机,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毕业与就业。
毕业求职阶段,要营造全员关心学生毕业与求职的氛围,努力帮助学生顺利毕业与有质量就业,大谈三年中全体师生的真挚情感,大力宣传学生们在大学三年的点点点滴滴和敬业负责的可爱教师们,通过“以情化人”及时疏导由于毕业危机与就业不顺而产生的不满情绪,化解潜在的危机。而面对暂时的困难与困惑,要引导学生看长远。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暂时就业的短板,但更要看到自己外语好、视野宽、思维活、适应强的优势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1]赵姗.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避免对教育对象的首因效应[J]. 大连干部学刊,2009,(2).
[2]林奇.新闻传播文本首因效应“动态化”管见[J].广西大学学报,2011,(4).
【责任编辑:黄素华】
Staged Ideological Work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Primacy Effect
ZHA De-yi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315100, China)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 trend for college under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y circumstances.However,becau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igh require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relatively low quality of the students,there a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and troubles in students’mind.By using the theory of primacy effect,the article tries to solve them in staged way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stage; students’ideological work
G718.6
A
1671-9565(2014)03-038-04
2014-08-26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首因效应下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分段式学生思想工作研究”(编号ZWT14050)阶段性研究成果。
查德义(1976-),男,安徽省安庆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