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级研究型医学院校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现状分析

2014-02-07刘晓飞郑书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博士生学位高水平

贾 彬,许 淼,刘晓飞,郑书深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

省级医学院校作为地方财政支持的高校,办学条件远远不如国家重点大学,但毋庸置疑的是有很多学科在国内也属于前列。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水平,也从一个层面体现了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也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必备的科学素质。根据本校医学基础学科各专业博士生近六年发表SCI论文情况,对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现状作一回顾性研究。

附表 2007-2012年基础专业博士生发表SCI论文情况一览表

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激发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文化科技建设作出贡献是高校责无旁贷的任务。省级研究型院校作为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并为大众化教育做出应有贡献的重任[1]。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衡量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重要的客观指标,以本校近几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发表文章情况可以看出,省级医学院校基础专业博士生创新能力呈提高态势,基础学科后备人才储备良好。SCI收录期刊文章从2007年发表3篇到2012年28篇,且影响因子最高达9.504。博士研究生已成为本校科研主力,为本校科研工作作出积极贡献。省优秀博士论文数量连年提高,基础各专业近三年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0篇,校级优秀博士论文15篇。2012年本校5篇博士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篇数居全省高校之首, 药理学专业2篇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2008年、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从数据看出,2009年后学位授予情况急剧减少,但人均影响因子提高明显。人均影响因子数更能体现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学位授予人数减少并不代表科研人群数量的减少,因为招生数量未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基础学科与导师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对博士生课题与研究的创新深度挖掘,数据更加丰富,科研周期加长,产生了更高的社会与科研价值。所以学位授予人数减少,但人均SCI影响因子数提高,这也从一侧面反应学科对创新意识的提高。

博士研究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学科建设、生源情况以及培养环境等存在密切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博士生培养创建了一流平台

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离不开一流的学科建设。基础医学院作为本校较大的二级学院,现有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两个省级强势特色学科,以及四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一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四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四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高水平学科建设基础上,博士研究生导师不但拥有较好的科研能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能在学科专业上有所建树等条件,而且重大的研究项目、较多课题项目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等主、客观条件具备培养出类拔萃学生的条件。由于学科、师资优势明显,在全校的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年来,重视发挥学科优势,以创新培养为目标,加强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二、优秀的生源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终身学习能力与连续性创新的培养是实现创新的长效机制。创新的实现离不开两类人才,一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二是具有边干边学的实践型创新人才。因此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与连续创新人才尤为重要[2]。受社会客观环境影响,报考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少,质量差已是客观事实。但同时也决定了录取的硕士生大多为志愿献身于基础医学教育科研事业的后备人才,同时报考基础医学博士人数并未减少,且逐年上升,根据连续几年本校录取情况分析,基础医学博士研究生构成主体为应届硕士生与院校附属医院的高年资临床医师与年轻教师。分析报考原因,应届生主要为兴趣爱好,而高年资临床医师、教师则出于继续加强自身知识构成,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技能水平与社会竞争力的目的。此二类学生学习的目的与主动性强,且对学科认识较深刻,俨然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基础医学后备力量。同时,应该重新评价省级医学院校基础医学人才构成标准,不能单纯以工作科室来界定人才专业。现实社会多为复合型人才,而对多学科多专业熟悉精通的教师、医师更为创新的主力。

重视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是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3]。选拔本专业本导师的优秀硕士生从二年级开始转博,也保证了课题的延续性研究。整个培养过程中往往是师从同一位导师和本学科的导师组,并多在同一学科同一课题方向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实验研究[4],更加积极的保证了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生源。

三、培养方案的设计保证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加强学术交流,是培养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必须重视的环节,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求积极参与到学科对科学热点问题的讨论,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与周围科学家及导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同时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尽量地多听学术报告,更要积极地做学术报告。通过做报告,锻炼研究生的思辨、组织和表达能力,为研究生提供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机会。在半年基础课程前提下,主要开展了系列讲座活动,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系列讲座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很大,大部分博士生承担和以主研人身份参与了各类基金项目课题。

在培养过程中倡导研究生“做学问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如团队意识、敬业和奉献精神、沟通能力和求真务实精神等。强调了“四注重,一尊重”的意识培养。即注重心理优势的培养,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注重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尊重个性和创造精神。

四、完善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规章提供了制度保障

首先,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建立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纵向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级管理(即研究生学院—院系—教研室—导师),坚持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把管理的重心落到系、教研室的日常培养工作中,更好地保证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其次,严格学位审核制度;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博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并要求在本学科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位论文。第三,建立淘汰机制[5],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博士研究生论文有多学科多导师进行双盲集中会审,遇到学术争议问题集中讨论,对质量较差的论文淘汰延期;同时严肃学风,杜绝学术腐败,严查原始实验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克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营造一种人人向上、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切实保证学术纯洁与数据可靠。

[1]虞 桦.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研究型大学的责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14-16.

[2]齐红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9):53-54.

[3]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13-15.

[4]巫世晶,冯大庆.优化硕博连读培养过程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1+4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S1),79-82.

[5]官建成.关于提高我国经济管理类博士生质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38-41.

猜你喜欢

博士生学位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