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作用的思考

2014-02-06柴国生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传教思政课思政

柴国生

(中原工学院,郑州 450007)

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邪教组织利用宗教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重点领域,也是抵御宗教渗透的前沿阵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兴媒体,成为一把双刃剑,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空间、地域限制,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以其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及时性、隐蔽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为校园传教渗透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渠道、低廉的成本和更大的空间。敌对势力加紧对高校进行传教渗透活动,以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方面的弱化,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应有功能的缺失,导致近年来高校信教学生的比例呈现较快上升趋势,直接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思政课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应对校园传教渗透,是当前高校、政府与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传教渗透的现状及原因

当前,尽管高校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不高,但呈较快上升趋势,人数在不断增加。2003年,李志英等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北京高校在校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信教人数占样本总数的9.2%[1]。2005年,李志英等所做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显示,信教学生占样本总数的13.58%[2]。2007年,林伟荦等对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约占22.2%[3]。2014年,本课题组对河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选择“参加过或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学生人数占比为15.8%,而表示“现在没有、将来有参加意愿”的学生比例高达37.6%。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信教人数不仅呈较快上升趋势,而且潜在信教的群体数量巨大。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摆在高校与社会各界面前不容回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各种势力利用新兴媒体加紧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与传统媒体时代借助讲坛现身说教、主动接触授教等校园传教方式[4]的有限影响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势力或通过创建宗教网站大肆宣扬宗教思想、传播教义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内容;或在BBS论坛、贴吧等网络互动平台等网络虚拟空间发布各种宗教网页链接与信息;或利用电子邮件、QQ、EMSN、微信、飞信等交互式的网络通讯工具传播信息、发展成员、组织活动等,宗教渗透呈现出铺天盖地、咄咄逼人、无孔不入的态势,为高校反宗教渗透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宗教势力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宣传资料多媒体化,增强了宣传渗透的煽动性和影响力,给人们视觉或听觉上的冲击效果更加突出。由于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等的主渠道和重要工具,部分抵制力不强、辨别是非能力弱的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接触到宗教渗透信息,容易被一些诱惑性、煽动性的内容所诱惑、吸引,继而迷恋其中不能自拔,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对象,甚至被控制利用。在本课题组所做的“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接触和了解宗教”问题调查中,被调查大学生选择“网络和电视”的占比为33.86%,足见新媒体不仅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加剧当前高校校园传教渗透活动的重要推动因素。

此外,当前大学生对宗教的暧昧态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从课题组的调查来看,除了家庭环境、心理因素、宗教文化影响等因素外,基于在宗教信仰中寻找心灵寄托、获得帮助、祈福避祸、拓展人际交往,甚至寻找人生意义和归属感等目的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4.4%,足见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对宗教怀有某种神往的群体。事实上,宗教在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方向等方面的规范和调整作用并不显著[5]。部分大学生认为能够在宗教信仰中寻到寄托、得到帮助甚至找到人生意义,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宗教认识的不充分而形成了错误或扭曲的宗教观。也就是说,大学生信徒的坚定信仰实际上是建立在非常盲目的基础上的[5]。这种状况,既妨害了宗教所倡导的核心精神与思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也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

第三,高校在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特别是思政课功能的缺失,也是不容回避的关键因素。课题组对当前高校无神论教育效果所做的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学校的无神论教育效果很好的仅占15.3%,而认为效果不明显、不好的则达45.5%;对信教大学生如何走向宗教信仰的调查显示,认为学校德育教育空洞乏味、形式化严重的占11.2%;对认为是否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开设课程的调查显示,认为应该的为46%,反映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在观念与方法、方式上也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特点,缺乏对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接受过程的关注,不足以为大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信仰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失去信心。此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校园内的宗教问题重视不够,对校园传教渗透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不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和引导[6]。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敌对势力将网络等新媒体作为宗教渗透的首选阵地,对高校发起强大的宗教渗透攻势,将大量极其有害的内容和信息混杂在对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的鼓吹当中,不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对信仰的理解出现异化,感情寄托和精神归宿产生移位,甚至信仰缺失、价值观混乱,进而被各种宗教势力控制和利用。

2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中存在的不足

针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宗教渗透呈现出的新特点、新情况,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学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方面,存在许多急需改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2.1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有关宗教问题的内容不全面、不系统

在当前的思政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缺少对宗教问题的专门论述,《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也没有设置我国现行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内容;《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虽然有关于宗教信仰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论述,但不够系统、全面,使学生很难对宗教知识与政策、法律法规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本课题组对大学生掌握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发现,选择“对宗教法律法规的概念较为模糊”和“从未接触过党的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占85.7%,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宗教知识的严重匮乏,以及当前思政教育中宗教知识教育的严重不足。此外,一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或工作者对宗教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理解的不足,加上当前法律法规关于宗教渗透相关内容的缺失,也使他们很难依据法律法规对校园内的传教渗透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甚至个别思想不坚定的教师也成为宗教渗透的对象。本课题组就“你在大学校园里曾遇到哪些向你传教的人员”问题所做的调查发现,选择“国内教师”占比为1.6%。尽管比例不大,但足以反映出个别高校教师被渗透甚至成为宗教渗透的帮凶这一事实,同时也表明高校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相关工作存在着不足。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与内容缺失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思政课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成为当前高校不能有效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高校思政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针对性不强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传教渗透呈现出的新情况,思政课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方法较为单一,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不够,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针对性不强。此外,现在许多高校学生的来源、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历层次、思想状况等不尽相同,对宗教渗透的态度和产生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当前思政课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思政课教师很难针对不同的宗教渗透对象进行有针对性、有区别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也比较缺乏,难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产生的困惑、疑惑进行科学的解答,难以针对宗教渗透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对学生开展有的放矢的教育和引导。

2.3 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间存在严重脱节

高校思政课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中的主渠道作用,需要其他渠道的配合,才能形成体系、增强合力。然而,当前高校部分专业课中出现的淡化意识形态教育的趋势和倾向,个别教师有意无意诋毁党的领导、恶意丑化某些社会现象,甚至混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宣扬极端宗教思想与各种腐朽思想的现象,严重削弱了思政课在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化作用。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这种脱节,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状况,极大削弱了思政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主渠道作用,严重削弱了高校防范、抵御和应对校园传教渗透的合力,更为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作用的措施建议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巨大挑战,高校要深刻认识反宗教渗透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筑牢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坚强防线。

3.1 增强思政课有关宗教内容的针对性,加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战场,也是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主渠道[7]。要有效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正本清源作用。首先,要完善课程设置,增强思政课有关宗教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弥补当前思政课相关课程涉及宗教内容不全面、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同时要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选修课。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结合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特点,有侧重地讲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党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宗教的发展规律,认清宗教渗透的本质与危害,认清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大学生关心的宗教和政治等热点问题,要立足国情,从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及时在课堂上给予正面回应,特别要注意有宗教信仰学生的反应和思想动态,努力解决大学生们的困惑等各种问题,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三,要加强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认清宗教的本质,筑牢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思想防线。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

思政课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主渠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水平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使其全面掌握党的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宗教的观点、知识,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实践者和宣传者,进而充分发挥其言传身教作用。其次,要使思政课教师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理解宗教信仰的本质,不断增强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勇于和善于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客观、辩证地分析各种宗教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疑问与困惑,妥善解决日常生活中由宗教引发的各种问题。第三,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应对宗教渗透的能力与水平,使其在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3 加强课堂内外的协调沟通,发挥思政课的协调联动作用

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不仅要强化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也要各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帮助教学一线教师掌握有关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校园传教渗透形式、途径与渠道的最新信息,了解校园宗教渗透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进而有效解决高校中的宗教渗透问题。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处理宗教问题与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的应对机构,建立健全协调应对机制,由学校统战或宣传部门牵头,进行分工协作,围绕宗教信仰和宗教渗透问题,增强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加强统战部门、宣传部、院系党总支书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加强高校统战部门、宣传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政课教师与地区宗教事务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与沟通[7]。只有部门间建立起沟通顺畅、协作紧密、配合密切的体制机制,高校才能真正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对校园传教渗透活动进行有效防范和抵御。

参考文献:

[1] 李志英. 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动态,2004(8):44-46.

[2] 李志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思想动向调查(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47-52.

[3] 林伟荦,肖来付.泉州高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报告——浅谈大学生信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70-71.

[4] 张艳伟,贺守喜,张建.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高校渗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9-41.

[5] 韩敏,徐迎华,于聪聪,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分析及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3(6):207-208.

[6] 李立新.网络时代的高校危机管理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5-47.

[7] 王新举.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防范宗教渗透[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2):63-67.

猜你喜欢

传教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湖南教会之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