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气场培育与专业技能锤炼

2014-02-06杨必武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9期
关键词:气场情境课堂

杨必武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样的班级、学生、课程,不一样的教师,教学效果却天上人间。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语连珠、如诗如画、收放自如;学生在课堂上倾情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流连忘返。这样的课堂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牢牢吸引学生的视线,牵动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感觉一节课如白驹过隙一般,对教师的下一次上课心向往之。而遭受学生冷落的教师,说话有气无力、照本宣科、视野狭窄、了无新意;学生在课堂上没精打采、心不在焉、东倒西歪、嬉皮笑脸。课堂犹如无边苦海,学生盼望着下课,期待着放学,向往着逃离。上述两种课堂效果是不同教师教学气场存在巨大差异的反映。教师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要发挥教书育人正能量,中小学教师就有必要锤炼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着力培育和打造人气旺盛的教学气场,力求以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教学的吸引力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学气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股强大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炉火纯青的写照。教学气场与教师的能力、学识、修养和气质等因素密切相关。从现实性上说,教学气场建立在多种教学要素有机整合、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是“应然”与“实然”的有机统一,是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相映成趣,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力透纸背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直达心灵的情绪感染能力。教师的口头语言形象、生动、清晰、准确、精炼、深刻、完整等语言上的艺术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进入忘我境界,以真情、纯情、温情、深情、激情、豪情等真挚的情感影响和带动学生,是教师直达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二是精深的学术造诣和绝佳的知识内化能力。有学问、有水平、有才干、有实力、有底气、有思路、有业绩,是教师发挥正能量影响学生的根本条件。教师的学问和智慧,如果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适时展现和机智发挥,让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平添学生对教师的一份敬意和推崇之情。三是成竹在胸的课前准备和天衣无缝的权变能力。教师课前对教案的精雕细刻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学生不会像生产流水线上的模具那样一成不变,教学进程中随时可能“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这就要求教师以变应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然,墨守成规的教学线性思维只会导致教师的黔驴技穷或手足无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四是匠心独运的情境设计和驾轻就熟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情境的设计、学习氛围的烘托、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探究渴望的激发,既是教学气场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教师教学进入新境界的必要途径。

拥有强大的教学气场,既是教师教学高层次、高品位的象征,也是中小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反观我国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履历,有的从教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却未能让自己的教学成为学生的美味大餐,不少教师成为学生成长里程中的匆匆过客,这不能不令人遗憾。为什么会这样?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在面对林林总总的教学困难、教学问题以及教学事件时,大多视而不见或浅尝辄止,在原来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满足于教学不上不下、不前不后的中间状态,对练就教学的绝招、妙招和狠招,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势和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缺乏清醒的认识,更没有壮士断腕、自我革命、迎难而上的坚定意志和务实行为。因此,要改变专业发展被动局面,中小学教师就应把握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规律,在教学气场的培育和打造方面有所作为。

1.加强口头表达技能训练和职业情感投入,力求“以人格魅力感召人”

强健、完善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气质、知识和素质外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吸引、凝聚学生的首要因素。此种能力是一个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偶然得之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在这方面,特级教师于漪“聪明人用笨办法”练就超强口才的做法,颇值得中小学教师借鉴。于老师是改行教中学语文的,从教之初,她的教学用语不够规范,学生的俏皮话,刺激她去改掉教学过程中的坏毛病。于是,她把在课堂要说的话写成详细教案,然后自己修改,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删去,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不规范的口头语言,然后背出来,再口语化。每次上课之后,再写出详细的教后心得,对自己的课评头论足,着力找缺点,找不足,激励自己不断改进。她这样做,前后坚持了两年多时间。最终,十年磨一剑,功夫不负有心人,于老师练就成了一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动人心魄的语言表达绝活,并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否如沐春风、力透纸背、荡气回肠,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从严要求、从难训练、历经千锤百炼。或许,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其自身的语言天赋有某种关联,但如果只有天赋而缺乏一以贯之的严格训练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再好的语言天赋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同时要看到,语言表达的客观效果与情感渗透的程度成正相关。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情感渗透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教学过程中的情绪感染力,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痴迷程度和对教学文本意蕴的理解程度。从根本上讲,教师只有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学生。特级教师黄静华常用“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这两句话来警醒和鞭策自己,这样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让她对学生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这种不是母爱却胜过母爱的人间大爱,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流淌在教室里,弥漫在学生间,自然而然就会汇聚成强大的教学气场。这也昭示出中小学教师只有真情投入,训练有素,着力提升情绪感染力,才有可能逐步积聚教学气场。

2.丰富个人文化底蕴和教师专业素养,力求“以学术水平引领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魅力是教师积聚、壮大教学气场的前提。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壮大气场,就要做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特别注重自身学问的积累。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博览群书、古今贯通乃至学贯中西,都是必要的。唯有如此,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信手拈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一些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此提供了注脚。特级教师窦桂梅“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特级教师徐斌“在最初的几年,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特级教师吴正宪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看来,“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前提是“十年寒窗无人问”。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不可畏缩不前,只有跳出故步自封的藩篱,以广阔的视野审视教学工作,才能高瞻远瞩、更上一层楼。

二是着力彰显学问的力量。学问不应当只是一种简单的精神财富,还应成为教师以文化人的有效载体,并转化为教育行为能力。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质量,既反映教师的认识高度和技能水平,同时,又是在为学生破解某类难题提供思想方法和行动策略。某教师进入《阿Q正传》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篇震动整个社会的小说。这篇小说还在报刊连载的时候,就使那些“正人君子”、高贵绅士惊恐万分,以为小说写的就是他们自己,纷纷要求追查作者。小说连载完后,很快被译介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直到现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还被人们称为“精神胜利者”的代名词,那么,这是篇什么样的作品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这位教师提问题,不是简单地提问“是什么”,而是在对问题背景、基本事实的精炼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问题的高度,进而牢牢吸引了学生的视线,营造了浓重的思考探究气场,为课堂教学的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应该说,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能力,不只属于怀揣绝技的教学达人,只要肯下功夫,肯动脑筋,勇于触类旁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小学教师都可体会灵光乍现的教学精彩,在课堂上好好地秀一把。

3.摆正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二者关系,力求“以教学经典震撼人”

在我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中小学教师必须践行的规定动作。不能否认,这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问题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有时也会突发奇思妙想,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原先的设想亦步亦趋,而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在新课程如火如荼的今天,对课堂“不速之客”“意外插曲”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已成为考量教师认识水平和教育智慧的重要标尺。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在毫无准备、不期而遇的情况下敢于、善于亮剑,往往更能彰显智慧、积聚人气、壮大气场。某教师在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正在兴头上,突然,大门“砰”的一声,一名迟到的学生破门而入,径直入座。这一意外的插曲一下吸引了全班学生的视线,好端端的课堂给弄砸了。经历片刻的惊疑,教师回过神来,索性顺水推舟,就地取材,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讲礼貌,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再走近迟到的学生,弯腰和蔼地问了一句:“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是赞成‘小扣’还是赞成猛扣呢?”这位同学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其他同学也会心地笑了起来。显然,关于“小扣”的提问,既是教师危难时刻的急中生智,也成为提升教师教学气场指数的催化剂。

由此看来,教学进程中的遭遇战及其漂亮出击,极有可能成就一个教学经典。中小学教师有必要锤炼应对“教学意外”的功夫和实力。此种功夫和实力的拥有,有赖于教师善于向大师和经典学习,养成“化问题为课题”的习惯,在对教学实践和教育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景。

4.注重教学情境营造和氛围烘托,力求“以高端设计感染人”

高端教学情境设计,包含了极强的“新”“奇”“妙”成分,常常是“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此类设计,既包括有形式、有框架、可触摸的情境设计,如视频播放、现场演示、仿真模拟、动手操作和背景装饰等,又包含难度适中、视角独特、梯次推进、环环相扣、富于挑战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二者在教学进程中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丰富的事物表象和充分的感知材料是其发展思维、深化认识的必要条件,他们对秀外慧中的课堂教学情有独钟。这里,课堂教学的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机智幽默、真知灼见、气势恢宏、一气呵成、豁然开朗等是“慧中”的具体表现,而教学进程中的身临其境、眼见为实、融为一体、感同身受则是“秀外”的显性特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由外而内,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此,不落俗套、独辟蹊径的教学情境设计和氛围烘托,是学生思维发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佳桥梁和可行路径,也是教师抓住学生心思、调动学生情感的关键步骤。我国情境教学的开拓者李吉林老师致力于语文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主张语文教学语言美与情境美的统一,她总结并践行了情境教育“路线图”: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现;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驾驭情境,诱发美的动因。李老师还特别强调在图形、音乐、板书、语言等方面美化情境教学设计。在她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其小学语文教学达到了景、情、语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如醉如痴。可见,高端教学情境设计,容易引发学生高度的情感共鸣,而由情感共鸣产生的高峰体验,正是教师教学气场日趋强大的标志。

不言而喻,高端教学情境设计,既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也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耐心和应有的智慧。中小学教师要想成为与时俱进的开拓者和成功者,就要加强教学反思,不断锤炼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艺术。面对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大家,最好的做法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中共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今天我们怎么做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冉乃彦.优秀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N]中国教育报,2006-08-21(5).

[3]董远骞.教学火花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王增昌.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小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气场情境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气场是个什么东西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黄金时代
这个圈有一种矛盾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