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理念 灵活运用教法
——探析“教学内容上不完”的成因与对策

2014-02-06庞世清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课程文本课文

庞世清

(岷县岷阳镇第一中心小学 甘肃 岷县 748400)

近年来,笔者多次跟随教育局组织的讲师组开展巡回送教下乡和教师培训工作,主要做示范课或作主题讲座。在每一次和教师们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制约农村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不是怎么上好课,而是如何能够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究其原因,原来当地一直使用人教版教材,如今改用北师大版教材。突然面对一大本厚厚的A4型北师大版,差不多有人教版的两倍分量,教师们茫然了。这样大容量的教材令许多教师手足无措。难怪校长和教师们都抱怨北师大版教材的容量太大,难度太高,急切希望能够给他们指点迷津。通过听课和交流,笔者发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确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需要通过一定的途经和策略得到改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课改理念把握不准确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十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花大力气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有力推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促进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活力。但是,许多理念的落实不能仅靠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更多的要靠教师自己的学习以及自身的悟性。特别对农村教师来说,由于自身素质的差异以及学习机会的限制,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主动接受的同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存在全盘接纳、照搬照抄的现象,缺少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自身教学实际的有效结合,导致理念学得不精,分寸把握不准,驾驭课堂教学时不能得心应手,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产生怀疑,其实质是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把握不准确。表现在:

1.收集资料过滥。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前搜集资料不仅是课前预习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但应该搜集哪些资料,教师要有明确的指导,免得学生劳而无功。对搜集到的资料要善于处理。如果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课堂上汇报,那绝对是不现实的。不但漫无边际,难以贴近重点,而且重复太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要讲究处理方法,有选择地汇报,抓住能贴近文本内容的资料汇报;其余的资料,可以放在教室的展示台张贴展示,可以在小组交流,或者以作文小练笔等形式出现也未尝不可。

2.合作讨论流于形式。好多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合作交流当作语文课堂的必要环节,课堂上必须要确定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注意了教学上的形式,忽视了合作交流的实质。比如讨论问题的价值、分组应注意的原则、合作讨论的目的等不够明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是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学,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完成提纲中的问题。自学过程结束后,由小组长组织组内学生对个人在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讨论交流力求人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当一个人表达的时候,其他成员还要学会倾听,认真做笔记。小组形成结论后,再选派人员进行汇报。这些形式要通过合理的程序来达到目的。当然,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的指导必须具备适时性,如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探究偏离了教学目标时,或者当学生面对学习难点徘徊不前时,教师必须通过适时的指导给予援助、化解疑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

3.拓展延伸没了边际。新课程倡导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体系,特别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延伸,拓展学生阅读和思维的空间。但是部分教师对拓展内容把握不当,或者脱离了文本这一主线,拓展内容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或者呈现出更多繁冗的拓展内容,使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变成一种“无的放矢”的花架子。拓展活动要以文本为主线,只有紧扣文本的三维目标,根据某一阅读主题,有目的地搜寻相关材料加以链接、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才能准确落实文本所应承载的各项教学目标。

(二)驾驭教材能力有限

1.解读文本过细。一篇课文摆在面前,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要吃透教材,这实质是“和文本对话”的过程,即教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结合本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做什么?”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为了达成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哪些恰当的手段。而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注意了教案的备写,殊不知教案是挖掘文本的形式,备课的本质是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更多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读一段,理解一段,淡化了文本的重点,低估了学生应有的学习能力,零散地进行知识的灌输。长此以往,教师失去了激情,学生失去了兴趣,课堂失去了生机,学生的学习能力丧失殆尽。

2.教材类型把握不准。北师大版教材所编入的课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课文,教材分十二组,每一组编排了两篇或三篇课文,每一册总共约三十篇,这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语文知识的渗透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借助于这些平台来完成的。另一类是在每组“语文天地”中所选的两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主题上和前一类课文一样,只是在表达方式以及布局结构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样编排的目的,不但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领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前者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后者则是补充。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待“语文天地”中的二类课文不敢放手,生怕漏掉了某些知识点,甚至和其他课文一样去诵读、去分析、去讲解,大大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课时量,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难怪好多教师抱怨北师大版的教材内容多,其实是教师“教得太多”。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应多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多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放手,久而久之,教师就会从教学点的“保姆”角色中转变过来。

(三)教学方法单一

1.启发式教学依然是部分教师的主流形式。启发式教学对“满堂灌”来说是一次巨大的革命,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但是过度的一问一答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教师的各环节问题设计变革为学生的质疑。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们要思考:学生能否主动地思考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能否在实践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否在反思质疑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提高相应的能力水平?等等。如果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由传统的“教而获知”转变为“学而获知”。

2.教学知识点贪多求全。生怕漏掉每一处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包揽是农村教师课堂教学的通病。面对生字,除了让学生理解音形义之外,形近字的辨析组词也成了必做练习,解读中一旦遇到多音字,就要注音组词,甚至给组词造句;有的教师对只要求学生仅仅会读的二类字也要求学生像一类生字对待,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造成“认”“写”相互牵制,导致该认的字巩固效果不好,该写的字写不好。有的教师遇到好词,就得让学生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面对修辞,又是类比举例,课堂成了“百科全书”。课堂教学过多地沉浸在知识的传授中,淡化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和感悟,语文的人文性严重缺失。严育洪老师在《课堂坐标:教学设计新走向》一书中指出:“课堂时间是个常数,教学内容实在不该贪多求全。”[1]“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理论参照,教师要深挖教材、吃透教参,以课后题为牵引,确立一两个训练点,然后针对学情精心处理教材,杜绝片面追求课堂知识的大容量,拒绝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从而避免无用功,节省时间达到高效。

3.读写结合运用机会把握不准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阅读和作文漆与胶、水与乳的关系。因此,提倡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语文,是新课改理念引领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2]但是,读写结合也要注意两点:

(1)读写结合要注意层次。打开每一篇课文,可供进行语言训练的地方是很多的,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教师整体把握,对每一个语言训练点进行梳理,围绕课程目标,把每一个训练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尤其要和年级段的训练目标结合起来,在哪一个年级段完成怎样的训练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否则不加选择地进行所谓的语言训练,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还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化了学习难度,必将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写结合要注意适时。好多教师一上语文课,就必须设计口语交际和写作的环节,甚至有的教师只要发现一个优美的句子,就让学生仿写。好不容易营造的情感氛围,被练笔堵塞了,使原本充满生机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不仅达不到练笔的效果,还削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语文教学最忌讳教师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读、感悟,使学生走进文本,领悟其中精华,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以升华,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语文又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学科,只有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本真,这样的课堂才算有“语文味”。所以,不管教师选用哪个训练点,在什么时候进行训练,都应该以不冲淡课堂教学思路的流畅性为前提,不能在学生情感一步步产生和升华过程中发生“堵塞”或者“节外生枝”。[3]

二、解决途径与对策

1.加强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新课标是新课改的指导性原则,它以创新和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角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鲜明的措施。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提高认识水平和识别能力,做到心中有课标,行动有准则。只有反复学习,掌握新课标的精髓,清醒而又自觉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反思,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才不至于轻易盲从走偏路和弯路。[4]

2.加强对文本的钻研。“吃透”教材是教师必修的基本功,教师要吃透所教学科的所有内容。[5]不仅吃透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和情感,还应该紧扣单元主题,同时,文本背景、作者写作意图、编者意图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都要深入挖掘,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将某一知识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和研读,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明确该知识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本课应达到怎样的认知高度,把握住课时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新一轮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尤其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在教学形式、方法、内容等方面要进行革命,而且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应变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都拔高了要求。因此,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尤其要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在学校或学区(片区)组建教研组,“以学科为单位,教师以所授学科为依据,分别列入相应的教研组,共同备课,互相听课,集体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6]。加强名师教学观摩,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开展全员练兵,每年组织高效课堂达标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历练,敦促教师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班级学情等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教法上不断吸纳和创新,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4.改革教师考核模式。一要转变观念,强化导向,自觉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通过改革使评价制度更好地发挥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二要明确目标,聚焦重点,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三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指导和服务,把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7]严格遵照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元化,以此推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改革;坚决取消唯教学成绩论英雄的简单做法,重视过程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8]▲

[1]严育洪.课堂坐标:教学设计新走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庞世清.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语文[J].小学语文,2008(4):34.

[3]庞世清.语言训练,该出手时再出手[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4(1):50.

[4]毕经文,宗守咏.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5]张永林.“吃透”教材:语文教师必修的基本功[N].语文报:教师版,2009-8-11.

[6]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49.

[7]张东.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4-2-19(3).

[8]朱亚先,林丽榕,陈小兰.改革考试方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235-236.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背课文的小偷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