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培下乡“接地气”的国培行动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实施“国培计划(2013)”送教下乡培训望奎县现场纪实

2014-02-06刘峻峰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7期
关键词:接地气国培农村教师

刘峻峰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大规模启动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在发挥研培整合体制优势的基础上,注重教研成果向培训转化,以不断追求专业的创新精神取得了较好的国培效果。在广泛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培计划(2013)”——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送培下乡”培训项目。

在这次“送培下乡”培训点之一的望奎县,最初计划让300名左右的教师参加这次培训,但出乎意料的是,发展到后来,共有644名教师主动参与进来。这次培训的最大特点是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专题讲座、课例展示、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有名家学者的专业引领,有省选名师和当地教师的课堂展示,有教研员的现场指导和点评,也有互动研讨、现场答疑。相比短期集中培训和置换脱产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普惠性。

一、尊重教师主体,全程跟踪调研

是否体现以教师发展为本,是否尊重参训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培训能否得以有效开展的根本所在。望奎县教育局在郝德坤副局长的率领下,师训股长、进修学校校长、全县中小学校长积极行动起来,全力协助省教育培训中心做好培训工作的有关事宜。县教育局采取了“三段式调研”充分保障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培训前调研。走进43所中小学(其中初中21所,小学22所)进行需求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省教育学院项目负责人,共同研讨培训方案。二是培训中调研。每天培训结束,都要召开领队会,了解当天各分会场教师们反馈的培训情况,把意见给带队班主任以便根据生成性的问题建议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培训后跟踪调研。培训后县教育局跟踪调研参训教师的实践转变。此外,在培训期间,我省国培项目办公室派专人来到望奎县,与当地曾经参加过国培项目的教师代表们进行了一场座谈会,会上教师代表们畅谈了参加培训后在工作中的收获和所思,畅谈了对再培训内容的期待。

二、聚焦关键问题,研究提升经验

教师培训需要聚焦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关键问题。所谓“关键问题”,乃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或重要的体验或经验,其作用是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及理解,建构新的认知,促进教师个人价值取向与信念的形成,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实践”。[1]坐在望奎县第一中学的会场里,我倾听着一位普通教师对这次培训的感受。她叫田希艳,是望奎县火箭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

“课改这个话题,对于每个一线教师来讲可以说都是耳熟能详,但不是都真正落实的,像我这个偏远乡镇的教师就没有行动起来。不能说我懒于行动,课改意识我还是有的,理论知识也学了不少,可是课到底该怎么上,心里还是一片茫然,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影子。我觉得我缺少的是一定的具体的方法指导,比如数学课上情景的创设,就是我教学中的一大困惑,很难把握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符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等等。在‘送培下乡’活动中,一堂非常有针对性的讲座《新课程标准理念解读与实践应用》让我明白了:教学中一定要遵循课标,多分析教材、研究学生、揣摩教法与学法,这样才能达到应用自如,符合教学实际。另外,名师的引路课让我汲取各校不同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借鉴同行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专家的精准点拨,我明确了需要改进的方向,我坚信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有新的提升。交流时我还把我在之前教学中选用人民币作为教学素材的一次不成功案例拿出来,这个问题之前始终困扰着我,借这次培训研讨的机会我就这个问题请教了王海霞老师,她亲切地告诉我,对于这样的课,课前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体验。听了专家、名师的讲解,我豁然开朗。”

三、助推专业成长,唤醒教育幸福

“教师只有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收获生命的欢乐,其职业劳动才足以体现其教育的本义;教师培训只有将教师的生命直觉唤醒并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其培训效果才足以影响教师内在的发展。”[2]在这次培训中,大家畅所欲言地谈着国培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听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国培2013)农村中小学教师‘送培下乡’来我县这个消息,我几乎彻夜未眠。脑海中一下子回想起了2010年11月我有幸参加的‘国培计划(2010)’——黑龙江省农村骨干教师主干学科培训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初中语文班的学习生活。”

他叫王景波,望奎县后三乡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饶有兴趣地向我们讲述了国培带给他扎根农村教育的幸福感。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说‘国培’给予我最深的是影响——人格的、学识的,还有精神的……也让我学会重新审视、反思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多年的农村教育教学工作,曾让我面临迷惘、困惑、苦恼甚至倦怠,经过了‘国培’的学习历练,在我开始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我的心释然了。我像一颗种子又扎根在农村的沃土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孩子们清澈的双眼,我更加渴望给他们带来知识和力量。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课程的深入研究和语文的再学习上。两年下来,我发现孩子们更加热爱语文了。我幡然醒悟,我缺少的不正是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幸福’吗?其实每个人都拥有过幸福,可是我们总喜欢把它放在不显眼的位置,久了幸福也就真的被遗忘了。当你遗忘的时候,幸福也将弃你而去,充斥生活的,就仅剩下让人感到厌烦的平淡和种种不快。其实当农村教师挺好的!尤其听了这次‘送培下乡’活动中冯莉研究员的讲座之后,更是充满力量,感觉其实农村教师也可以大有作为。从此,我也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幸福晒出来,让它时时照着我,那样,幸福就会永远陪伴着我。而这些‘幸福’,也正是我们农村教师的价值所在。”

正是因为凭着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教学的不懈追求,王景波老师也开始收获了教育教学的春天。与此同时,他将国培的学习收获说给身边的老师们,在这片农村教育的沃土上,像一股涓流,润泽了那一片新绿。

“感谢‘国培’!感谢一路有你!现在,我可以挥动着双臂自豪地说: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村教师!”

四、交流链接经验,反思指导实践

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3]教师互评是培训项目中链接经验和反思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组织省级优秀课例展示和当地推选课例展示依次进行,课后在教研员的指导下,教师们及时进行反思,与听课教师互动研讨。

张维老师是望奎县第三小学的一名班主任,县级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她在这次培训中被县里推选为小学语文展示课教师,在她上课之前,首先听了省里优秀教师王越老师的一堂展示课,之后是她自己的展示课。在课后的反思环节,她感慨地说:“省里选送的王越老师的课清新、质朴、自然,无一点儿做作的感觉,学生学得轻松,入情入境,课堂效果实在太好了!他的课真美。特别是他深厚的教学底蕴及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语言精练,语感至深,范读与指导朗读能力堪称典范,学生不仅仅会被其感染,有时候甚至被震撼。我要先学习他的语言及朗读。”

省语文教研员先后对这两堂课作了评课,场内教师畅所欲言地相互交流。会场里不时传来教师们感慨的声音:“省教研员的点评一语道破新课标对低段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似乎多年来一些教师所推行的语文教学方法一下子被颠覆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落实《课标》,才能让课堂教学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大家共同反思、讨论着。

在另外一个中学数学分会场里,张宝国老师频频举手提问,显得非常兴奋。张宝国是望奎县第四小学的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在与初中数学会场教师们的交流碰撞中,他发现自己用了十几年的教学方法现在找到了更好的改进方式。

以往张老师在“怎样解决数学计算题容易计算错误”的问题时,因班额过大,更多地注重治标,或更多地机械训练,追求结果,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机械掌握,不能举一反三,学生也形成不了能力。但专家讲解之后,使该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数学模型,学生看到的不只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建立了真正含义的数字符号。张老师同时也意识到学生对知识体系系统掌握的重要性,即知识的连续性。大家纷纷给张老师出主意:“夯实基础,落实课标提出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这才是捷径。”

在这交流反思的氛围中,你获得多少,取决于你分享多少。张老师与在场的教师们分享了多年来在“教与学”问题上的困惑。教研员和教师们也对他的困惑给予了很多的分析和帮助,在这过程中,张老师有时眼前一亮,有时频频点头,还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几下。课间休息时,张老师握着我的手说:“感谢省教育学院搭建的这个平台,不仅颠覆了我多年的教学方法,而且让我收获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

通过“国培计划”推动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是第一个现实价值。[4]送培下乡项目是直指农村这个教育主阵地,为农村教师量身打造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广泛参与性的一种培训模式。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这种培训方式应运而生,转变了以往国培项目集中培训的定式思维,最大化地提升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参训实效。“送培下乡”在转变培训方式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强调“理论研修与课堂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经验展示与反思体验相结合”。通过“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将深奥的道理通过典型的事例、案例进行诊断、阐释和分析,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专家引领,在共同学习和研讨关键问题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整个团队最终也能够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望奎县教育局主管教师培训工作的郝德坤副局长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送一个教师“走出去”学习,花费平均要1500元左右,而采用这种“送培下乡”的方式,每位教师只需要不到300元。而且这种培训很实用,贴近农村教师,是真正“接地气”的培训。

这次培训强调了开放性、互动性、针对性。每位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与省级教研员和其他教师的交流当中获得经验和知识。通过深入农村中小学“送培下乡”,对农村一线教师进行“临床式”的培训与指导,激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更多的农村教师在教育的田野上找到他们的教育幸福。▲

[1]夏惠贤.亲历关键教育事件,激励教师有效成长[J].上海教育科研,2010(4):1.

[2]张华,王亚军,洪弋力.“国培计划”的理念诉求与培训追求.[J]教师教育研究,2013(4):26-31.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50.

[4]朱旭东.论“国培计划”的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0(6):3-8,25.

猜你喜欢

接地气国培农村教师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国培计划”实施需要协调好六种关系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国培计划”培训质量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