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2014-02-05朱战炜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理解力效力跨文化

朱战炜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湖北十堰 442002)

教育部于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语教育已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能力培养,而应是包括语言能力、人文素质、综合文化修养、专业知识等全方位、多维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交际学、应用语言学等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我国外语界专家研究了跨文化交际的模式来帮助提高人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推进外语教学。纷繁复杂的研究模式可归结为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层次,各种能力在动机、知识或技能及行为层面上都有所体现。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陈国明和斯塔罗斯塔研发的李克特量表,从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全面了解该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量表包含跨文化理解力度量表、跨文化敏觉力度量表和跨文化效力度量表,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开展调查。被试者需要在数字1-5中选择:“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北省某理工院校大学一、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各三个普通班的586名本科学生(专业主要是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光电工程、汽车工程)进行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调查表和网络调查表605份,回收有效答卷586份,回收率为96.9%。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全部数据被输入计算机,并对28个反向问题的反向计分进行数据转换,之后用S P S S 12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数据总体分析

调查围绕大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分别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等3个方面进行。

表1 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总体比较

从表1数据来看,该校大一、大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总体水平不高,整体差异不大。跨文化敏觉力水平相对较高,居三项之首,其次是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效力程度最低。

表2是学生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得分总体分布图。受试者的跨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效力的水平由具体分数表示,所得分数越高,表示其跨文化效力的程度越高。在对跨文化理解力的统计中,194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3.86,此分数属于合格。从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得分总体分布图可以看出,大于等于80分的学生仅占1%,32%的学生的分数处于70-79,29.9%的学生分数处于60-69,低于60分的学生占到37.1%。

表2 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得分总体分布

在对跨文化敏觉力的统计中,19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85.85,此分数属于中等。从学生跨文化敏觉力得分总体分布图可以看出,0.5%的学生的分数处于108-120,12.3%的学生的分数处于96-107,52.8%的学生的分数处于84-95,27.7%的学生的分数处于72-83,6.7%的学生的得分低于72分。从整体看,大部分学生属于合格或中等水平,属于优良水平的学生仅占12.8%,而6.7%的学生跨文化敏觉力偏低。

199名学生的跨文化效力的平均值59.38,此分数属于不合格。从学生跨文化效力得分总体分布图可以看出,6.6%的学生分数处于70-79,40.6%的学生属于合格,而52.8%的学生跨文化效力偏低。

(二)两个年级数据对比分析

表3 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和跨文化效力比较

观察表3可以发现,经过三个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之后,学生三个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跨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效力下降尤为明显。进一步观察表4发现,63.2%的大一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处在中等程度,但大二时处在该水平的学生仅有2%,68.7%的学生该能力偏低;在跨文化敏觉力方面,尽管大多数学生在大二时仍处于合格和中等水平,但原本20.4%的学生处于优良水平,到了大二这一比例骤降至4.3%;在跨文化效力方面,大一时57.4%的学生该能力处于合格水平以上,但到了大二这一比例下降到了36.4%。

表4 大一、大二学生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敏觉力、跨文化效力得分区间分布对比

三、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及成因

各项数据表明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偏低,其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学生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与教学指导思想密切相关。大学英语教育到底是素质教育还是工具性教育,拟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现行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至少不应该是单纯的工具性教育。理工院校虽历经十余年的大学英语教改,但四级通过率仍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和唯一目标,是学校考核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之一,导致师生形成重“应试技巧”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功利思想。

第二,大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四、六级考试相关知识为主,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拓宽知识面重视不够。此外,理工科学生繁重的专业课作业和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业余时间,获取跨文化知识时间有限。学生狭窄的知识结构严重制约了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三,大学生的情感水平与教学方式关系密切。“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进行具体感悟少;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的现象。”[2]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高,学习英语的成就感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逐步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四,大学生的交际水平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仍以传统的语法教学法或翻译教学法进行文本分析,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即使在以“听说为先”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下开设单独口语课,也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交际能力偏低也是必然的结果。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

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在努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并结合该校“围绕汽车产业链办学”的指导思想,以“两个文化”为核心,做好“三个结合”和“三个建设”,构建“语言、文化、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两个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分别围绕语言文化和汽车文化开展教学。

基础阶段教学注重在巩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同时,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讲授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为主线,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阶段教学将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流,围绕汽车产业,根据学习者专业学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可以是以汽车企业文化、汽车产品为内容的英语课程,也可以是汽车制造英语、汽车产业服务英语、汽车销售英语、新型材料英语、汽车新能源英语等。学习者通过使用英语,不仅学习相关知识,也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其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三个结合

第一,将基础英语教育和通识英语教育、学术英语教育有机结合。张红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综合素质。”[3](P87)仅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无法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英语教育做出重新的规划,构建“语言、文化、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以发展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英语教育与以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为主线、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通识英语教育和培养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学术英语教育相结合。

第二,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应采纳以文化内容为基础的教学模式。”[3](P152)该校地处鄂西山区,外教配置条件差,学生直接接触外国文化机会少,在外语教学之初,采用较为直接系统的、以介绍英语国家知识为重心的显性文化教学法既省时又高效,从而帮助学习者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较快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之后,可采用隐性文化教学法,注重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培养,将文化融于语言学习之中,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异文化。随着教学的深入,逐步过渡到既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也涵盖解释人们行为的各种社会文化规约的综合文化教学法。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探究式”或“作品集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情感和技能也得到了综合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三,将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该校为例,仅“大学英语”一门必修课和“科技英语”一门选修课。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需求,开设语言文化必修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案例”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生不仅拓展了跨文化知识,也增强了跨文化意识与敏感度。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基础阶段开设以英语文化认知为核心的选修课程,如“语言与文化”等,通过文学和影视作品等文化表面特征从认知层面提高对异文化的理解力;进而增加跨文化教育的课程,如“涉外礼仪”等,从情感层面提高文化敏觉力;进入高级阶段,剖析造成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系统介绍英语民族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结合行为模式和互动模式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目的语文化的适当行为技巧,最终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三)三个建设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最关键的是抓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十分必要。

第二,加强学科门类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仅靠大学英语教学远远不够,它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大环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于其他学科的密切配合,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的知识将会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学校应该丰富学科门类,为学生开设种类多、覆盖面广的课程。通过学科门类的优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营造跨文化的语言文化环境,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

第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营造跨文化氛围。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跨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充分利用图片、电视、互联网络等直观教具,促使他们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搞好校园的英语广播、英语角和外语文化节等活动,并拓展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英语活动,以其为载体和平台,让学生多接触英语。三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让学生在直接交流和沟通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同时开展在校生国外游学等项目。

本研究结果反映了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也反映出除了英语水平较低和跨文化知识的缺乏之外,理工院校重理轻文的思想是影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原因。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自身特点,以“语言、文化、专业”为核心,建立全方位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出语言能力扎实、人文素质高、专业学科知识过硬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2010-04-15.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Chen,G.M.&Starosta,W.J.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文秋芳.综合素质实践课:从理论到实践[J].外语界,1999,(3).

[8]杨 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教材与教法——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理解力效力跨文化
债权让与效力探究
我的理解力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保证合同中保证人违约责任条款的效力研究
160:1
培根《新工具》中“理解力”浅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
论行政审批对合同效力的影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