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家世史料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再论
2014-02-05薛柏成
薛 柏 成
(吉林师范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吉林 四平 136000)
慈禧太后家世及相关问题历来争讼不休,近几年还有些人自认为是慈禧太后的直系后代①。这个问题随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宫中杂档——《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1]的发现及其相关研究,似有定论,但尚不明朗,譬如《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真伪问题、叶赫那拉氏家族各支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慈禧复仇问题、叶赫那拉氏家族在近代的佐领世袭问题、叶赫那拉氏家族在清朝入主中原后的流向及在东北的分布问题等,笔者结合有关资料,拟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一、《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真伪问题
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系宫中杂档,是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刘庆华先生在查阅档案时偶然发现的,其在论文中称:“此文件是小楷手抄折册,没有编纂年款,主要记载慈禧太后父系家族世系、袭爵、旗籍、驻防等情况……展现了慈禧太后父系家族的族源、迁徙、改旗抬旗、重要人物、世系支脉、亲族关系、世职承袭等情况”。[2]此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较大反响,甚至有人怀疑此谱的真实性,加之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慈禧的研究一直未断,但对慈禧家世问题的研究一直未有突破,仅凭此份家谱就说能“澄清慈禧太后的家世和多年来学术界的讹说”不免令人疑虑。
笔者认为《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是可靠的:
首先,《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族谱,而是这一支叶赫那拉氏家族为家族内人员承袭世管佐领一职,呈给皇帝御览的参考凭证,此谱的“小楷手抄折册,没有编纂年款”[2]的形制特点也说明了这一理由。并且它又混在浩如烟海的清宫档案之中,故能完整地留存下来。毕竟清宫档案资料数量巨大,编目也极为笼统,很难直接查到,这也是慈禧太后父系家族先世无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记载的慈禧太后父系家族的族源、世系支脉、世职佐领承袭等信息在《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史稿》及清宫档案中均可找到确切佐证,是可以信赖的。
1.在族源问题上,《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记载,德贺讷为始祖,其子鄂勒柏哩为二世,喀山为第三世,世居叶赫苏完地区,天命年间,喀山由叶赫地方率领家人及部属归附努尔哈赤,被任命为骑都尉,后来担任佐领。[1]《八旗通志·喀山传》载:“喀山,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叶赫苏完地方。天命四年,于叶赫未灭之先,即率族属来归。太祖高皇帝以其智勇,授备御世职”(后称骑都尉);[3]《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二·叶赫地方人氏》记载:“喀山,镶蓝旗人,世居叶赫苏完地方,国初来归,授骑都尉”;[4]《清史稿》载:“喀山,纳喇氏,世居苏完。当叶赫未灭,挚家归太祖,隶满洲镶蓝旗,授牛录额真”。[5]可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载喀山一支的族源与《八旗通志》、《八旗通谱》、《清史稿》所载喀山一支的族源吻合。
2.在佐领世袭上,《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载,喀山子孙在镶蓝旗中,拥有两个世管佐领,世代承袭佐领之职。第一个佐领世代承袭次序是:喀山——那海(亦写作纳海)——那亲(亦写作纳亲、那钦)——赫尔图——富柱(亦写作关柱)——托津泰——丰绅泰——胡图克——福禄——奎林——荣联;另一个佐领世代承袭次序是:希尔图——存保柱——穆尔泰(亦写作穆理台)——额林——歧山(亦写作启山、奇善、奇山)——阿克东阿——喀英阿——札郎阿——景文——惠隆——普祥——恩祥——德垣——恩广(光绪二十一年承袭)。[1]
《八旗通志·卷十·旗分志(十)》载:“第十五佐领,系第十四佐领内余丁。康熙八年,那亲管佐领时,分编一佐领”。[3]《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 “喀山……其子纳海由佐领从征锦州……其弟纳亲袭职,年老告退,其子穆理台袭职,任长史兼佐领……其子奇善袭职时,……现任副护军参领兼佐领。又喀山之孙赫尔图原任佐领,曾孙关柱现任佐领”,[4]其中喀山世系佐领世代承袭次序是:喀山——那海——那亲——穆理台(亦写作穆尔泰)——奇善(亦写作启山、歧山、奇山)——赫尔图——关柱(亦写作富柱)。可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与《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在佐领世袭上吻合。
最后,作为旁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杂件第1247包中有这样一条清宫档案史料:“纳拉氏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征之女……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闲散景瑞之孙女,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6]从此条史料可知,慈禧之父惠征的堂兄惠隆的次子恩祥曾经承袭佐领,在《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记载中惠征家族正属于这一佐领之内,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把慈禧父族世系完整地排列出来:德贺讷——鄂勒柏哩——喀山——那海(亦写作纳海)——那亲(亦写作纳亲、那钦)——穆尔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亦写作穆理台)——歧山(亦写作启山、奇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写作奇善)——喀英阿(《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亦写作喀尼)——吉郎阿——景瑞——惠征——慈禧,可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与清宫档案史料所载吻合。
二、《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与“慈禧复仇”问题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发现再次证明“慈禧复仇”这个命题纯属子虚乌有。在历史上叶赫部是被清王朝的祖先努尔哈赤灭掉的。所以,民间野史及一些文学作品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即“慈禧复仇”,说的是清王朝的祖先攻打叶赫的时候,大肆杀戮,叶赫部的男子几乎被杀光了。叶赫部的首领在临死之前发誓说:我叶赫那拉氏即使只剩下一个女儿,也要复仇。也有人说是因为努尔哈赤在兴建一所祭神的殿堂时,从地下掘起了一块有“灭建州者叶赫”六个字的古碑[7]等。这些传说,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说明的无非是叶赫那拉氏是清皇室的仇敌,这一家族在清王朝没有地位,叶赫那拉氏慈禧垂帘弄权是为祖先复仇。的确,清代晚期的历史给予人们这样一个表象:慈禧这个叶赫那拉氏的女儿骄奢弄权,伴随着清王朝走向衰亡,是完成了其祖先的复仇大业。连《清史稿·后妃列传》都这样认为:“论曰:一代之兴亡,系于官闱。呜呼!岂非天哉,岂非天哉?”[5]但事实是叶赫部作为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政权虽不存在了,但是叶赫那拉氏这个家族却并没有被消灭,而且还得到后金政权的信任,在清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成为清代八大家族之一。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发现再次说明“慈禧复仇”是不存在的,《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中记载慈禧太后父系家族喀山一支是“世居叶赫苏完地方”、“当叶赫未灭,挚家归太祖”[1]的一支叶赫那拉氏家族,不属于金台石家族,而且全族立有军功,“苏完地方”当在叶赫东、西二城之东北方向,同为叶赫部属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纳喇氏“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虽系一姓,各自为族”。[4]可见叶赫那拉氏家族不止是被努尔哈赤灭掉的金台石一支,而是多支,这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旗通志》、《清史稿》中均有明确的记载,如《八旗通志·喀山传》载:“喀山,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叶赫苏完地方。天命四年,于叶赫未灭之先,即率族属来归。太祖高皇帝以其智勇,授备御世职”(后称骑都尉);[3]《八旗通谱·卷二十二·叶赫地方人氏》记载:“喀山,镶蓝旗人,世居叶赫苏完地方,国初来归,授骑都尉。从征辽东,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又击毛文龙兵,斩守备两员,并歼其众,授三等男,三遇恩诏,加至二等子,卒,赐諡敏壮,照一品大臣,例立碑。其子纳海由佐领从征锦州,屡败松山、杏山马步兵,又击败洪承畴三营兵,叙功,授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三等轻车都尉,后承袭伊父之二等子,并为二等伯,卒,无嗣”;[4]《清史稿》载:“喀山,纳喇氏,世居苏完。当叶赫未灭,挈家归太祖,隶满洲镶蓝旗,授牛录额真。屡从伐明,下辽、沈有功,予游击世职。天命九年,明总兵毛文龙以兵百人劫额驸康果礼庄,喀山率所部御之,斩二裨将,歼其众。天聪六年,从伐察哈尔,与劳萨、吴拜率精锐前驱。林丹汗遁走。八年,进三等梅勒章京。目失明,辞牛录。顺治初,进二等昂邦章京。寻改二等精奇尼哈番。十二年,卒,谥敏壮。子纳海……从伐明,与席特库等以步兵四千击败明阳和骑兵,斩级二百,获马六十馀;复设伏宣府,捕明逻骑。天聪九年,复从伐明,攻大同,命与布丹等驻上都城故址,诇军事。寻命与鄂莫克图等赍书谕明边守将,历喜峰口、潘家口、董家口诸隘,及还,斩逻卒百馀……六年,明总督洪承畴集各道兵赴援,次松山,与吴拜击败其骑兵。……顺治初,遇恩诏,进三等阿达哈哈番。及喀山卒,兼袭二等精奇尼哈番,例进二等伯。雍正中,从孙奇山,降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乾隆元年,定封一等男”。[5]所以慈禧这一支叶赫那拉氏家族不仅与爱新觉罗家族没有世仇,反而有功。
三、《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拓展了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而《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发现在学界填补了长期以来对慈禧太后父系家族世系无考的空白,理清了喀山一支与叶赫那拉氏家族各支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叶赫那拉氏家族在近代的佐领世袭问题,交代了这一家族在清朝入主中原前后的流向及在东北的分布等情况,丰富了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的内容及研究领域,是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的重要发现。
(一)《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续写与增补了传统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对《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史稿》的相关史料多有续写和增补。
《八旗通志·卷十·旗分志(十)》载:“第十四佐领……寻改令喀山管理……赫尔图老病告退,以其兄之子官柱管理”。“第十五佐领,系第十四佐领内余丁。康熙八年,那亲管佐领时,分编一佐领……额林降调,以其兄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副护军参领歧山管理”。[3]从中可见,《八旗通志》对喀山世系的记载止于官柱、歧山两人,大约在乾隆九年之前,之后没有记载。《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喀山……其子纳海……后承袭伊父之二等子,并为二等伯……其弟纳亲袭职,年老告退,其子穆理台袭职,任长史兼佐领,因病告休。其子奇善袭职时……又喀山之孙赫尔图原任佐领,六格原任三等护卫,石柱原任二等护卫。曾孙关柱现任佐领,额林现任二等护卫,台敏现任五品官;新泰现任监生;元孙喀尼原任主事”。[4]可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喀山世系截止于乾隆九年左右的“喀尼(亦写作喀英阿)”,比《八旗通志》多记载了一代,之后也没有记载。《清史稿·列传十七·喀山》载:“喀山,纳喇氏,世居苏完。……子纳海……兼袭二等精奇尼哈番,例进二等伯。雍正中,从孙奇山,降袭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乾隆元年,定封一等男”。[5]可见,《清史稿》对喀山世系的记载与《八旗通志》一样,止于乾隆年间的歧山,之后也没有记载。
可见,《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史稿》相关史料对喀山家族世系的记载截止于乾隆年间,余炳坤先生据乾隆五十一年汉文黄册《京察三等官员册》、嘉庆六年汉文黄册《京察二等官员册》梳理了慈禧太后父系家族世系,[6]但从未有资料证明慈禧太后父系家族世系与喀山家族世系的联系,从而使慈禧太后父系家族世系祖先无考,造成传统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的缺失。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中世系从喀山到乾隆年间的喀英阿(亦写作喀尼),它记载的喀尼(亦写作喀英阿)之子吉郎阿正是慈禧的曾祖父,这就与余炳坤先生的考证衔接上了,即吉郎阿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内阁中书,并被列为京察三等,这就解决了《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等传统史料喀山世系中断后无法接续的问题,更为可取的是,《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世系一直连续记载到光绪年间,比《八旗通志》、《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清史稿》多记载了九代,还对各支2岁至14岁的20名少年儿童加以记载,[1]大大地丰富了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
(二)《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丰富了对国内叶赫那拉氏家族源流、分布的研究
满洲八旗在“从龙入关”后,一开始都住在北京城中,后来随着清军的南下,八旗在各地都有居住,由于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备受清政府的重视,所以在北京的一部分满洲八旗又被派回东北驻防,作为清代八大家族之一的叶赫那拉氏家族在历史上曾作为守卫“龙兴之地”——东北的重要力量之一,有多支家族被派到东北驻防,这些情况的细节在叶赫那拉氏家族史上一向不甚明了,通过《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记载的慈禧太后家族的前后旗属、驻防变化资料,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叶赫那拉氏家族随清朝入主中原前后的流向及其在国内的分布等情况。
喀山家族原隶满洲正黄旗,后改入满洲镶蓝旗,又由于军功及慈禧太后的原因,家族中部分支系又抬入满洲镶黄旗。根据清朝的制度,满洲八旗有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和下五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和镶蓝旗)之分,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率,故其政治地位高于下五旗。惠征一支旗籍的变化,是在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慈禧正式被封为圣母皇太后之后,其娘家照例予以抬旗变成为镶黄旗。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对某支系抬入满洲镶黄旗,某支系留于原旗,做了明确记载:此家族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隶属正黄旗,约在顺治八年(1651年)改隶镶蓝旗,咸丰年间,那钦长子、三子两支因功被抬入镶黄旗满洲,其余各支子孙仍隶属镶蓝旗。《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亦明确记载了喀山家族随清朝入主中原后的流向及驻防等情况:喀山家族原居叶赫部苏完地方,在天命年间投归后金,居住在赫图阿拉城(新宾老城),继而居辽阳,后随着迁都盛京而移居沈阳。清军入关后,喀山家族由沈阳迁往北京。而喀山叔伯万托欢一支,由北京派往拉林(今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驻防,仍隶属于镶蓝旗,[1]详见表1:
表1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载喀山家族旗属变化情况及流向
从这些资料可知,喀山家族在国内的主要驻地为盛京、北京、拉林等地。结合现存一些叶赫那拉氏族谱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纳喇地方人氏》、《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世管佐领恩惠家谱》、《布寨佐领世表》、《叶赫纳兰氏族谱》、《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等,笔者认为:喀山家族与各支叶赫那拉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大多分布在吉林省叶赫地区,后从龙入关,一部分留在北京,其余调防全国各地,其中绝大多数人回到东北驻防,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叶赫那拉氏家族迁徙的大致情况:叶赫那拉氏家族的数量辽宁省最多,吉林省次之,黑龙江省再次之,在京津等地也有一少部分。这对研究国内叶赫那拉氏族的分布、源流,并以此为例进而研究整个满族家族史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记喀山家族人物有关官职、勋绩等内容有助于对其家族的正面评价
喀山一支及其亲伯万托欢后裔直系子孙在清朝世代官居高位,其他族人多有功名,在《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中均有明确记载,慈禧太后的祖先喀山、那海(亦写作纳海)、那亲(亦写作纳亲、那钦)、穆尔泰(亦写作穆理台)、歧山(亦写作启山、奇善、奇山)、喀英阿历任清朝官员,后代子孙多有任职且地位显赫,包括慈禧太后的曾祖父吉郎阿、祖父景瑞、父亲惠征以及弟弟桂祥和侄女隆裕太后等,其中世袭佐领之职的有30人,雍正十三年前,喀山家族中有爵位的有26人,其中授于男爵以上的4人,二品以上大员的8人,三品以下各级文武官员的140多人,[4]详见表2:
表2 《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载喀山一支历任清朝官吏一览表
另外,喀山家族除了任各级文武官员外,《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中还记载了46人,分别在镶蓝旗、镶黄旗中担任领催、前锋、护军、技勇兵、马甲、养育兵等职务,这些内容显示其家族“国初来归”后,被编入八旗中,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四方,其子孙战功卓著,顺治元年(1644年)大部分入关,定居北京或被派遣到各地驻防。不仅在清的统一中功勋赫赫,而且在清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中作用突出,特别是慈禧太后掌握大权之后重用汉人,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不危及自己权力的同时使“西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行,实施新政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这一家族是清代地位显赫、影响较大的一个满族家族。
总之,《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的发现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澄清了有关慈禧太后的历史疑案,理清了喀山家族的世系源流。其次,它填补了传统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的空白,对国内叶赫那拉氏家族源流、分布的研究很有帮助。最后,《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记喀山家族人物有关官职、勋绩等内容有助于对其家族人物特别是对慈禧太后的评价,从而丰富了叶赫那拉氏家族史的内容及研究领域,是叶赫那拉氏家族史料的重要发现。
注释:
①慈禧的出身,主要有几种说法:北京说、绥远说、山西长治说、安徽芜湖说、浙江乍浦说、甘肃兰州说。其中,最权威的说法是北京说,影响比较大的是山西长治说,认为慈禧是汉人,还以所谓的文物与人证作为佐证。那根正(现为颐和园工作人员)近年来自称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弟弟桂祥的四世曾孙,他在自己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一书中所述自己的祖先惠征(慈禧之父)属于金台石的儿子德尔格勒一支,具体谱序为:德尔格勒—索尔和—穆战—永绶—吉郎阿—景瑞—惠征—慈禧,但慈禧的祖先属镶蓝旗后升为镶黄旗,而德尔格勒属于正黄旗。另参之《八旗通志》、《清史稿》,特别是《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等史料,把惠征归为德尔格勒后人显然有误,冯其利先生在其《那根正先世考查》一文(《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2期)中提出一些证据质疑那根正的身份。
[1] 佚名.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Z].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杂档.
[2] 刘庆华.慈禧太后家世新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研究[J].满族研究,2009(2):54-55,54.
[3] 鄂尔泰,等.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4126,176,4126,176.
[4] 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285-286,285,286,285,286,285-286.
[5]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7.9313,8925,9313,9313.
[6] 俞炳坤.慈禧家世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3):128,129.
[7] 蔡东藩.慈禧太后演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