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无路”,还是“又一村”
——基于中小学校本培训现状的思考

2014-02-05王金涛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2期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

王金涛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60)

伴随着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推进,校本培训作为院校式脱产培训的一种补充形式,正彰显出独特魅力,其地位、作用和意义已毋庸置疑,但发展不平衡,质量、效果不尽如人意也是客观事实。有的人把校本培训奉为“妙方”,有的却视之为“鸡肋”。笔者作为一名继续教育工作者,由于工作性质使然,自然也对校本培训有着一定的关注。粗略看,校本培训似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细思量,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得力,又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笔者基于H省一些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现实状况,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培训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校本培训要在包容中巩固

如今,只要打开网页,搜寻校本培训的信息,用“海量”一词形容毫不夸张。笔者不揣冒昧,发现其中谈论意义、概念、作用以及介绍做法、经验的文章颇多,而触及深层次问题,做反思性研究的作品却很少见。笔者首先对校本培训现状的认识问题,谈点看法。

(一)直面现状,理性分析

校本培训是相对于院校集中培训、网络远程培训、各类脱产培训等培训形式的另一种形式,它最大的优势是较好地解决了一般培训理论脱离实际以及工学矛盾的问题,因而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成绩有目共睹。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校本培训也有它的AB两面。在凸显其优势的同时,也像其他培训形式那样,存在着诸多明显的不足与缺憾。当前,仅就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而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学校因规模不大,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难以形成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

二是一部分学校囿于校本培训资源的匮乏而以教代培、以会代训的虚假培训普遍存在。

三是有些学校校本培训的制度缺失,培训内客设计欠妥,跟风、复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善意对待,前景乐观

既然校本培训有如此的AB两面,那么,我们就要客观、公正地对待。首先,应该依据校本培训的内涵,对其功能和作用进行评估、定位。关于校本培训的内涵,诸多专家、学者早有论述。本人粗浅地认为,校本培训应该是基于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问题,主要利用本校教师的培训资源和依靠本校教师的自身力量,在校长带领下,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种现代教师培训模式。这种基于学校的培训会受到本校人力、财力、设施等因素所制约,其中的随意性、局限性就在所难免,作用自然有限。所以,我们对校本培训的功效既不能妄自菲薄、刻意贬损,也不要过于自信,掩饰不足。

其次,要心存善意,乐意接纳。尽管校本培训有诸多的不如意,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善待缺点与不足的同时,给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危害,沉着应对。从“谁都知道重要,谁都不乐意趟水”的思维怪圈中解脱出来,果敢地接纳校本培训这块“烫手山芋”,主动积极地寻找应对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用实际的行动攻坚克难,巩固阵地。只要我们真抓实干、周密安排、精细组织,校本培训就会开创新的局面,迎来美好的前景。

二、校本培训须在优化中发展

众所周知,校本培训最突出的特点是“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以教师为本,关注本校教师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状况,解决其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按理说,作为最底端的校本培训,接地气是它的本能,但事实并非如此。时下不少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几乎是“国培”“省培”内容的“克隆”,鲜有地方的声音和身影,校本的色彩比较模糊。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次不分、贪大求全是重要因素。因此,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这是校本培训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量力”比“按需”更重要

时下,业内人士只要谈论起教师培训,耳边便会响起“按需施培”的口号声。于是,一些中小学校在此观念的支配下,简单套用“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学什么”的做法,按《教师专业化标准》设置课程,大有“一网打尽”之态势,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按需施培”无可厚非,但校本培训在诸多不利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面对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需求,就不能不考虑校方的承载力和教师的感受,尤其是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而言,“按需”可谓强人所难,“量力”才是硬道理,也就是说,对教师的需求不能样样满足,须要设置必要的“门槛”。

笔者认为,能够跨入这道“门槛”的需求,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助于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二是必须是学校能力所及;三是必须适合于校本培训的解决途径。这样,经过了“门槛”所聚集的需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品行修养、技能训练、专业基本功以及教育法规。

准入“门槛”的设置,目的是在大量征集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摸清真正存在的问题,排除不宜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例如,面对老师们提出的一些伴随一生的需求,如品行修养性和技能训练等,靠院校短期集中的培训是很难见效的,而校本培训就十分合适。建议做校本培训计划时,着重考虑,优先安排。当然,“量力”也包含着对“按需”的考虑,只是不再大包总揽,而是有选择而为,这样就可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品质”与“品级”莫混淆

有些人批评校本培训是“萝卜煮萝卜”“难上档次”,总希望它高端大气,卓尔不群。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某些学校急于“攀高”,使得校本培训“家常菜”瞧不中,“高档菜”吃不起,步履蹒跚。

笔者也赞成往“萝卜”里加“肉”,但面对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的校本培训,不必说“萝卜”多“肉”少的局面一时难改,单说如果盲目地加肉配料,去“草根味”,那还算校本吗?所以,校本培训要从追求“品级”转向研究“品质”。“品质”与“品级”虽一字之差,但二者的内涵却有着本质不同。对“品质”内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用心打磨话题

通常情况下,校本培训是以话题的形式进行的。话题虽从问题中来,但问题不等于话题。因此,研究品质,就要着眼于对培训话(专)题的雕琢。一个好的话题起码要具备以下特征:

其一,能够以小见大。话题是由问题或现象演变而成的。如有些话题是由一两个或更多同类问题综合而成的,有些话题是由一些现象、案例、故事抽象得来。不论怎样,这些话题都应该是源于自己的学校、发生在教师身边的“小”问题。“小”的含义是指话题不大,却能牵引出许多深层次问题;范围不广,却能引起大多数参与者共鸣;看似浅显,却要下一番苦心研究。如“教师的尊严从何而来”这个话题就体现了上述特征。校本培训就是要用身边的小问题“围点打援”、触类旁通,写出促进专业发展的大篇章。

其二,充满活力与张力。所谓活力,就是与时俱进,符合当前教师教育的主潮流,能够产生催人奋进的正能量;所谓张力,即有一定的开放度,思考空间较大,不会轻易得出结论,能够诱发探究欲望,碰出思想火花,让大多数教师有话可说。例如“课程资源开发能否忘‘本’”这个话题就极富挑战性。

其三,活泼生动有情趣。作为校本培训的话题,还要在表述上尽可能不拘一格、有趣新颖。以小学语文为例,小学语文的基础性能否超越、谁为“语文学习生活化”把脉、“语文味”应是什么味、怎样擦亮作文的“眼睛”等话题,全是课改中的热点、疑点和盲点问题,一看就令人生发激情。

其四,可控制能解决。即在讨论中发生思想交锋时,主持人能够把握阵势、自主评判,或能够凭借教师的集体智慧,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有些话题很好,但学校资源有限,只能忍痛割爱。

2.精心策划活动

好话题要靠好活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培训之前,对内容的确定是关键,而内容一旦敲定之后,形式就变得比内容更重要。活动是形式的载体,这里笔者就培训活动的策划谈些意见与建议。

一个完整的、可行的培训活动方案,主要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的、时间与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形式、活动流程、主要组织者、材料与设备道具、检查与反馈、应急预案等基本要素,其中以活动话题和活动流程尤为重要。试以武汉市武昌区某小学语文组一次校本培训活动的片段为例,作简要说明:

活动话题:个性化体验与尊重文本

主要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谈话要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个性化阅读,是此次阅读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教学中不易把握、容易失控的难点,我们小学语文教研组这次活动话题是“珍视个性化体验与尊重文本价值取向”。感谢教师的参与。

(2)案例观赏。播放本校三位教师执教的《夸夸我的妈妈》《新龟兔赛跑》《狐假虎威》三篇课文的教学片段(事前,主持人把这三位教师在教学中就个性化阅读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加以节选,录制成《老虎妈妈温柔吗》《要不要为乌龟喝彩》《要学聪明的狐狸》三个典型案例)。

(3)互动讨论。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诸如“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还是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尊重独特体验与把握文本主旨哪个更重要”“个性飞扬该飞向何方”“多元解读不等于信口开河”“放飞思维就一定要超越文本吗”等连锁问题纷纷抛出,大家各抒己见,坦言直陈。

(4)专家点评。(略)

(5)主持人小结。各位老师以三个案例为蓝本,围绕“珍视个性化体验与尊重文本价值取向”这个主题,相互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综合大家的观点,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三点共识:第一,当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文体的价值取向合并时,教师应在肯定体验的同时鼓励创新;第二,当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文体的价值取向平行时,教师可在求同前提下允许存异;第三,当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文体的价值取向相悖时,教师应在珍视个性的同时做有效引导。所形成的这三点共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建议大家在处理类似的教学问题时,借鉴、参考这些意见,做到心中有“底”,操作有“度”。

这次活动是典型的“案例+互动+反思”,在形式上并无创新。之所以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的亮点是话题的选择有内涵、流程的设计很畅快、活动的准备较充分,尤其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小结语和调控力令人钦佩。由此可知,培训活动的策划要在这些节点上给力、出彩。

(三)“训心”和“训能”须和谐

校本培训是一种立足于教师工作岗位的培训,其作用是促进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脱贫致富”。何谓“贫”,既反映在部分教师的信仰危机、精神委顿、底蕴浅薄等方面,又表现于一般教师的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技能欠缺等方面。

面对诸如此类的“贫”,要想让大多数一线教师们尽快地“富”起来,就得将“训心”与“训能”通盘考虑,巧妙布局。而一些学校恰巧在这个问题上难以抉择,要么平均用力,要么顾此失彼,这才使得校本培训盲目无序。笔者认为,对于“训心”与“训能”的安排,要依据大背景和小环境的变化态势而定。从总体上讲,孰重孰轻、谁先谁后并不重要,应该根据教育改革阶段的特殊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性来权重和选择。就现实情况而言,宜品行修养为先,技能训练相伴,其他项目随后,相辅相成,互动共进,和谐发展。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基于如下思考:

一是精神的虚脱比技能的缺欠更可怕。就近阶段而言,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十余年中,对教学观念、方法、技能的培训已成为各级各类培训的重头戏,你唱罢、我登场,暴风骤雨,狂轰滥炸,大多数教师不“脱胎”也在“换骨”,校本培训的任务是内化外行、巩固深入。而相比之下,品行修养的培训,因难以立竿见影而相对滞后,主要由院校做一些专题讲座,效果有限。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良知尊严丧失、思想道德下滑、责任意识淡薄等现象,已广受诟病,其整体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大打折扣。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修为和厚实的人文底蕴,仅有技能,也不是合格教师。社会上流传的“老师领着学生玩,家长引着孩子学”的言论,虽为戏谑,却部分地影射了人们对学校的不认可和对教师的不放心。因此,如果加大品行修养的培训力度,对于广大教师可谓久旱迎甘露,雪中送炭来,矫枉也未过正。

“训心”先行,并不是动摇“训能”的地位。当下,“训能”仍是重头戏,这个不能含糊。但重头戏也未必逢场必唱,这样反而容易使人审美疲劳。即使是重唱,有时候新词配旧曲也一样动听。事实上,即便是当前最流行的理念和方法,我们依然能从经典的教育古训中觅到知音。因此,教学观念、方法、技能的培训不能故弄玄虚,搞得高深莫测,让人望而生怯。方法是人创造的,要相信对于一个有梦想、有内涵、负责任的教师来说,技能的提升并非一件难事。

二是校本培训的形式更适合品行修养的提升。品行修养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脱产培训靠讲座只能管一时,不能治根本;校本培训则采取岗位修炼的方式,用身边的人讲熟悉的事,极具亲和力和号召力,更有助于培育和谐、温馨、持久的小环境,进而影响大气候。如一些学校校本培训中推出的“话说教师的良知”“书卷气与流行色”等话题,就很受教师喜爱。又如,某学校在师风建设活动中,通过学习和讨论,让教师对“事业心是从教的前提”“责任感是为师的本分”“创造性是教师的生命”这三句话的内涵及意义达成共识,进而提出了“与人为善、相互欣赏、精诚合作、渴望崇高、追求卓越”的为师准则。[1]这些“内定”的师德要求,对本校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校本培训应在引领中升级

校本培训的另一个误区是把“校本培训”与“关门培训”等同,轻视甚至忽视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和阻碍了校本培训的品质和深化。作为校本培训的管理者,应该秉持开放的心态,主动邀请专家到校指导和实行区域协作,尤其是一些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更应如此。这里,笔者所指的专家,只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有大专院校和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有县、市级教研培训机构的教研员、培训者,也包括名、特、优教师。

(一)重任面前扮好角

专家深入中小学校送教送培、引领示范,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教师给予的信任,也是专家们个人价值的体现,要乐于承担。但无论是何种身份的专家,在校本培训中都不能以主人的身份擅自主张,只能是引导不领导,参与不干预,时隐时现,若即若离,点到为止。在现场练兵演习时,当好“教练员”“陪练员”和“二转手”;在活动策划及人脉拓展方面,乐做“顾问”“联络员”和“助推手”。专家们的角色扮演好了,就可以融洽关系、提高效率,把培训搞生动。

(二)疑惑之处发好力

专家指导,少不了遇到各种“疑难杂症”。例如,作为校本培训策划者,谁都知晓选择“身边”的问题,但面对这些身边的问题却又不知如何筛选。这时,专家就要指导他们从一定的高度与角度出发,对这些身边问题做分析、比对,让他们从中发现问题中的“问题”:就身边问题的内容而言,有一些是属于常规性问题,与课改的实施并无直接因果关系,不具备典型性;就问题的表述而言,有的含糊、过大或老调;就问题的组织而言,不少教师由于平时活动范围小,接收信息不对称,因而提出的问题局限性大或前瞻性差,有些甚至与主导价值观相悖。专家就要针对这些现象,与组织者一道对问题做出真伪判断,按一定标准筛选和锁定身边的问题,为后续培训打好基础。所以,专家指导要进会场、进教室、进学科,善解人意,授人以渔,这样的专家才能赢得教师的尊重与信赖。

(三)关键环节支好招

校本培训的难点是对校本培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家要在这方面支好招。例如,不少教师不懂得如何将默会的知识编码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个别(零散)的经验系统化、隐含的素材可视化、动态的情景固态化等,面对一些原生资源,显得手足无措、畏首畏尾。遇到此情此景时,专家们不但要支招,而且支出的招数要有技术含量,即要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有时甚至主动捉刀,拿出过硬样品,而不是泛泛而谈,做一些无关痛痒的评论。譬如,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培训,省级培训讲“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县级培训也讲“要让每一堵墙壁都说话”,如果校本培训再鹦鹉学舌,就会令人大败兴致。这时候,专家可做适当地启发和引导,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怎么样才能让每一堵墙壁说话”“应该说什么样的话最恰切”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再介绍一些可操作的实例,让参训者开阔思路,最后引导参训者有针对性地互动研讨。这些环节不到位,再好的话题也会以毫无意义的闲聊收场。▲

[1]华明友.校本培训的人文内涵及其丰富[J].江苏教育,2004(5):17-18.

猜你喜欢

校本培训教师
最美教师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教师如何说课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