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的思考
2014-02-05张旭
张 旭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一切工作必须围绕“育人”为中心、人才为本。德育为首的培养目标不能动摇。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理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内容。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核心力量,毋容置疑,由于一些原因,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一定程度存在着思想不够统一,业务不够精炼,管理不够科学,队伍不够稳定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特别是新形势下,高校办学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复杂,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教育教学对象参差不齐,网络新媒介铺天盖地,国际形势挑战不断,这一切都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提出严峻挑战。加强高校辅导员建设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建设一支政治强、义务精、纪律明,作风严成为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创新队伍的选拔、培养、发展机制,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生工作。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中要充分把握“高进”、“严管”、“厚待”、“明向”、“优出”十字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思想素质好的辅导员队伍,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一、严格辅导员选拔和聘用机制,突出“高进”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水平、优秀的专业素质、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较为扎实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较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青年的脉搏。高校辅导员选拔聘用过程中必须坚持“高进”原则,尽快形成一支政治思想先进,业务能力较强,工作积极性较高,身心素质良好的高质量、高能量、正能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从数量配置看,数量上必须符合教育部相关要求,即按1:200比例配置本专科专职辅导员,并以班级为单位配置1名兼职班主任,研究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一定量辅导员。(2)从选拔标准是看,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具体包括:政治素质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自觉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业务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有一定学生工作的经验或经历;思想素质方面,热爱学生、认真负责、乐于奉献,敢于吃苦,充满热情;能力素养方面,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无不良嗜好等。(3)从选聘程序上看,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一是公开招聘条件和招聘程序,二是严格选聘过程监管,包括公开招录名额、基本条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参加笔试、面试、心里测试,体检、政审、笔试面试及录用名单公示等诸环节,并由相关纪律部门进行全程监管,确保选聘工作公正、透明、公平、公开。通过以上选聘过程,坚决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滥竽充数,混入系统,确保辅导员队伍的基本素质和整体质量,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学习、提高、转岗和分流,减轻辅导员发展和出路的压力,为辅导员今后发展提供和创造机会和条件。
二、完善辅导员工作考评机制,突出“严管”标准
严管,即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考核、严明纪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学校党政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长期以来,这支队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散而无力,多而不强的情况,队伍的的竞争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未能很好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这支队伍的管理、考核、评价系统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宏观指导与微观管理不协调,管理与考核相脱节,干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藏否不公、赏罚不明,严重损害了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明确职责分工,严格管理工作过程
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内容、目标、程序和要求,辅导员在做好大量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把辅导员从繁杂锁碎的事务性中解放出来,重点深入到学生中,解决困扰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层次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解决学生信息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严格落实各项学生工作制度、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严格管理辅导员工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二)完善考核体系,全面考评工作过程
建立符合学生工作实际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体系,实施全方位、综合型考核。(1)实施全方位考核,即坚持“五结合”原则,即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平时与年终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相结合,自我述职与工作对象实际表现相结合,特别是重视学生评议、工作效果考评权重,确保考核真实性、准确性和示范性;(2)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工作过程。具体内容函盖思想状况、日常管理、组织建设、工作创新、学生评议,尽可能对其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量化指标等综合考核;(3)严肃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考评体系,对不符合要求、不能胜任工作、造成重大过重大,可根据情况予以严肃处理。优胜劣汰、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津贴、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相挂钩,增加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和动力。
三、提供诱人的保障激励机制,突出“厚待”标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和未来发展空间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高校辅导员也不例外,希望提高物质待遇和提升发展空间无可厚非。目前,仅就薪水方面比较看,高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国家分配、单位分配和市场分配等途径获得相应收入,而辅导员工作队伍由于工作性质、范围等限制,大多只能从国家指令性计划中分配获得收入,途径单一,收入较低。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大部分为中青年人员,正处在物质条件需要改善的阶段,由于其工作特殊性,辅导员在工作年限、职称评定、科研业绩、职务晋升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信心和工作后劲。
(一)物质层面上,建立合理薪酬分配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根据工作需要,提供适当的生活补贴、加班补贴,电话补贴等,根据工作考核成绩,加大奖励力度,实现优劳优酬,确保他们的收入待遇不低于同类条件下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人员水平。同时,提供必要的办公室、活动室,订购必要的书籍,报纸、期刊及音响器材,改善和提高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精神层面上,包括建立个人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和情感激励机制,提高职业满意度,提升个人未来发展空间
从个人发展激励机制看,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提高,培养他们初步掌握从事学生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对象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等,为做好工作打下基础。同时,根据组织需要和个人发展情况,搭建发展平台,积极引导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研究,提供培训、进修和实践锻炼机会,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建立学科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心里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学生事务的专家行手,特别是高校应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能够提供适当的优惠和倾斜政策,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从情感激励机制看,辅导员工作锁碎繁杂,压力大、头絮多、任务重,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心里倦怠或其他负面情绪,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关注他们思想变化和心里健康,及时做好心里疏通和情绪宣泄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求学、就业、夫妻分居等实际困难问题,为他们创造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四、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突出“明向”标准
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实行校、院二级双重管理体制,辅导员业务领导归属学校职能部门指导,学校归口学生工作部(处),二级学院系部在校学生工作处领导和指导下工作。人事关系归属于二级学院,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双重管理体制在学校规模小、专业少、生源简单划一情况下,集中集权有利于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但随着高校规模扩张、生源变化、环境复杂等情况,这种整齐划一管理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二级学院在教育管理中缺乏主动权、自主权和灵活权,权利显小,伤害二级学院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工作效率,不能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和需要。
(一)创新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体制
即建立学院为主、学校为辅、权利下放、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即学校层面上抓大放小,简政放权,重在宏观政策引导和指导辅导员工作,包括制定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并将辅导员的整体纳入学校党政干部即师资培训体系和计划,为辅导员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范围,调动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级学院直接对辅导员管理、考核和使用,增加二级学院对本部门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使用、晋升、考核中权重和话语权,提高二级学院的工作的积极性、权威性和针对性。
(二)打造学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平台
明确辅导员的身份、职称系列和职务级别定位,建立职业发展长效机制。即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教师身份考察,专职辅导员既可以评聘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或其他学科专业技术职称,也可以根据工作能力、年限、业绩等德绩、勤能全面考核晋升相应行政职务。学校应成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辅导员专业技术评聘委员会,具体负责辅导员下列职称评审;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评定,其条件和标准应坚持科研能力、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相结合原则,并重点考核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确保队伍职称评定符合工作实际情况及工作的实际导向。同时,作为干部身份情况,可以考虑结合辅导员工作年限、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设立科员、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辅导员岗位行政级别。其标准可根据或参照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相关职务聘任条件和标准或另行规定,辅导员职称与岗位职级与相应的教师系列和行政级别一致,进一步增强专业认同感和满意度,为队伍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创造条件。
五、优化出路分流机制,突出“优出”标准
优出,即创造条件,广辟途径,为高校辅导员提供较好出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员这支队伍基层人员多,人员流动性较大。这部分同志相当辛苦,一旦离开这条战线,如果没有较好的去向安排,不仅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前途,而且会影响在岗同志的积极性。为此,对辅导员的出路应根据组织需要和个人发展规划,早做思考,多头出击,合理分流。(1)对工作成绩显著、兴趣深厚,有志奉献学生工作的要注重培养,提供培训、校外挂职及实践锻炼的可能机会,纳入学校党政干部培养与选拔的重要后备军,可在学生工作或学校其他行政管理岗得以晋升和发展;(2)对于专业基础良好,具有较强的教学、学术科研能力,乐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同志,创造条件,鼓励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或博士,鼓励他们申报专业或学生工作课题,积极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根据学校需要和个人特长转入或补充到专业教师及思想政治课程系列教师,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知识、形势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工作;(3)部分人亦可根据工作需要转入到学校、学院其它部门行政管理岗;或积极创造条件,与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人才交流中心联
系,鼓励他们报考政府公务员或参加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干部招聘,优先考虑推荐他们进入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重要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新的形势下,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落实的重要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稳定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落到实处,讲求实效,真正构建科学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优劳优酬,有进有出,具有激励竞争的良性辅导员循环系统,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强,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纪律作风严,智能、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子良,董绍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2]李宇凯,李亮.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0(5).
[3]杨顺清,李正升.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