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与岗位群调查分析
——以江西省为例
2014-02-05陈春霞胡斌武
陈春霞,胡斌武
卫生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提供全面卫生保障,创建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职责。随着21世纪我国文化、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的健康要求不断提高,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模式也发生了转变,现代医疗理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对我国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医疗卫生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卫生教育一直以中职层次为主,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普高热”及高等护理专业事业的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以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多层次并举的格局。中职护理专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出现了生源质量差、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局面。而且,传统人才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主体体系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体现不出临床护理岗位细分的趋势和专业化忽视培养的目标。
为准确把握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提升中职学校护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课题组对区域范围乃至全省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群进行全面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分成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三种形式。调查问卷设计为三类:(1)毕业生问卷,按学号随机抽取若干年级毕业生,走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省胸科医院等毕业生就业方向,发放“南昌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 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达到92.19%;(2)医疗机构问卷,选取护理行业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中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发放“南昌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医疗机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达到95.8%;(3)教师问卷,抽样方式是由设计的调查总数随机抽取若干学校,如向赣州卫生学校、吉安卫生学校、景德镇卫校等10个市的学校发放“南昌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9份,回收率达到99.5%。问卷采用SPSS13.0等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客观反映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现实,为护理专业改革奠定基础。
一、护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各国“护士荒”现象越来越明显。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300万护理专业人才。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人,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应达到1∶1~1∶1.2。按照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的达到1∶1进行预测和规划,我国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每年,可见全国护理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按照《江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2011~2015)》要求,2015年注册护士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1.57~2.07人。据《江西省卫生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江西省卫生人员总数259860人,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9797人(包括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4118人、注册护士631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49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1.60人,医护比为1∶1.08。这意味着目前江西省的医护比与2015年的医护比要求相去甚远,且省内每年培养的中职以上护理人员仍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卫生部等6个部委已将护理等4个专业被列入“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期解决这些领域技能紧缺型人才问题。在访谈中医疗机构比较青睐护理专业人才,愿意给中职学生工作机会。同时,医疗机构与毕业生对录用人员的信息渠道比较,一致表明南昌区域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有较大的需求。
医疗机构对“录用毕业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是?(多选)”的回答依次为:54.7%来源于学校招聘,48.64%来源于社会招聘,39.46%来源于亲友推荐,22.77%来源于网络,5.85%来源于订单培养,13.57%来自于其他。由此可见,医疗机构录用护理专业学生主要以社会招聘和学校招聘为主,学校层面青睐的订单式培养仍然并非医疗机构的主要招聘形式,因此,应举办学校招聘会扩大医疗机构对各个中职学校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建立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医疗机构的调研论证机制,克服确立“订单”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包括:(1)建立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实现动态管理。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充分坚持“双向选择”的原则,这既是为满足合作医疗机构的要求,也是为尊重学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2)建立培养方案的外部论证机制,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医疗机构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最终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护理人才的岗位群分析
(一)从业状况分析
1.从业单位。被调查护理人员对“您所在的医疗机构规模是?”的回答,依次为85.39%为三级甲等医院;11.69%为二级甲等医院;1.25%为三级一等医院;0.42 %为二级乙等医院;0.21%为社区医院或医务室。数据显示,中职学校毕业生护理专业人员主要就职于三级甲等医院,其次是二级甲等医院,由此说明,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业单位层次都相对较高。
2. 岗位级别。医疗机构对“中职毕业生在您机构里从事的岗位最多的是”的回答依次为:护士(56.37%)、护理员(21.29%)、护师(11.27%)、主管护师及以上(4.59%)。毕业生对“您在医疗机构的岗级是?”的回答依次为:护士(67.46%)、护理员(15.59%)、护师(10.51%)、主管护师及以上(3.39%)。
对比分析发现,医疗机构与毕业生的认识比较一致,说明护理专业毕业生一般从事着护士的工作,从事主管护师及以上的机会较少。
3.收入水平。被调查医疗机构对“您认为中职毕业生从事护理工作的起薪应该?”的回答,对比分析为:在800元以下(62.21%)、在800~1499元(19.42%)、在1499~1999元(7.31%)、在2000~2499元(4.8%)、在2500元以上(5.22%);教师对“您认为中职毕业生从事护理工作的起薪应该?”的回答依次是:在800元以下(5.03%)、在800~1499元(43.22%)、在1499~1999元(33.17%)、在2000~2499元(14.57%)、在2500元以上(4.02%);毕业生对“你毕业后的起薪是?”的回答依次为:在800元以下(67.80%)、在800~1499元(21.02%)、在1499~1999元(7.12%)、在2000~2499元(2.03%)、在2500元以上(2.03%)。
调查表明:(1)护理专业毕业生起薪与医疗机构认为的毕业生起薪基本保持一致;(2)中职教师认为护理专业毕业生起薪比实际要高;(3)中职护理专业无论是毕业生的起薪还是实际收入仍然偏低。
(二)岗位群分析
医疗机构对“您认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岗位是(可多选)”的回答依次为:临床整体护理(79.12%),急诊、重症监护(38.0%),造口、静脉等各专科护理(34.86%),其他(22.96%);教师对“您认为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的岗位是(可多选)”的回答依次为:临床整体护理(72.36%)、其他(46.23%)、造口、静脉等各专科护理(41.71%)、急诊、重症监护(35.18%);毕业生对“您实际从事的岗位(可多选)”的选择问卷数量依次为:临床整体护理(89.15%)、急诊、重症监护(43.73%)、造口、静脉等各专科护理(42.71%)、其他(16.95%)。
可以看出,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的岗位是急诊、重症监护、造口、静脉等各专科护理、临床整体护理。同时发现:医疗机构、教师认为的毕业生适合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实际从事岗位基本保持一致。
三、护理人才的核心技能分析
(一)核心技能
为了了解护理专业的核心技能,以便于进行课程的科学设置,课题组分别就相关的问题对医疗机构、学校教师以及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并由此归结出护理专业的核心技能。
医疗机构的相关人员对“您认为本专业学生无论从事护理哪个岗位的工作,应该具备的技能有哪些?(重要性排序)”的回答依次为:护理基本操作(77.3%)、应急处理技能(65.7%)、对病情和心理等观察(61.9%)、配合抢救技能(55.8%)、人际沟通(53.9%)、对病室和病人的管理(47.3%)、护理礼仪(42.1%)、健康指导(39.6%)、健康评估(36.7%)、心理调适(35.7%)。
学校教师对“您认为无论学生从事护理哪个岗位的工作、应该具备的技能有哪些?(重要性排序)”的回答依次是:护理基本操作(85.5%)、人际沟通(60.8%)、应急处理技能(57.6%)、对病情和心理等观察(55.3%)、配合抢救技能(47%)、对病室和病人的管理(37.6%)、护理礼仪(55.1%)、健康指导(42.6%)、健康评估(43.4%)、心理调适(43.4%)。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回答依次为:护理基本操作(81.3%)、应急处理技能(66.6%)、对病情和心理等观察(63.3%)、人际沟通(57.9%)、配合抢救技能(57%)、对病室和病人的管理(45.2%)、护理礼仪(40.6%)、健康指导(44.3%)、健康评估(36.8%)、心理调适(40.5%)。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三方基本一致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技能为护理基本操作、应急处理技能、对病情和心理等观察、配合抢救技能、人际沟通等。
(二)技能证书
与此同时,课题组从另一角度,通过技能证书来表征核心技能。一个印证性问题是“您认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应该取得哪些资格证书(多选)”,调查结果是:(1)医疗机构认为学生应该取得的证书依次为:护士执业资格证书(95.82%)、计算机等级证书(27.77%)、英语等级证书(18.58%)、护理员资格证书(8.77%)、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2.92%)、公共营养师(2.51%)、按摩师(2.3%)、育婴师(1.25%);(2)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取得的证书依次为:护士执业资格证书(97.49%)、护理员资格证书(54.77%)、育婴师(53.27%)、公共营养师(45.73%)、计算机等级证书(41.71%)、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36.18%)、按摩师(25.13%)、英语等级证书(20.60%);(3)毕业生认为学生应该取得的证书依次为:护士执业资格证书(86.78%)、护理员资格证书(30.51%)、计算机等级证书(23.73%)、英语等级证书(12.20%)、心理咨询员资格证书(3.05%)、公共营养师(4.07%)、育婴师(6.10%)、按摩师(1.02%)。
调查发现,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教师、医疗机构一致性的对劳动部门护士资格证书比较认可,而医疗机构更加在乎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学校教师比较重视护理员资格证书、育婴师、公共营养师等证书;毕业生相对更在乎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总体来看,毕业生、医疗机构、教师对于证书重要性的看法相差悬殊,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四、结论
医疗机构对护理专业人才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有较好的就业机会,由此,职业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开设相应的专业,办好护理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满足医疗机构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比较集中,其岗位集群是急诊、重症监护、造口、静脉等各专科护理、临床整体护理。职业学校可以据此特点进行护理专业群集建设,促进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形成以及专业的稳定发展。
护理专业的核心技能为护理基本操作、应急处理技能、对病情和心理等观察、配合抢救技能、人际沟通技能等,劳动部门护士资格证书得到了医疗机构、教师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一致认可,而医疗机构及毕业生更加在乎是否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所以,职业学校应该根据护理专业核心技能所反映的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科学地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安排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获得多技能证书,以适应未来工作及发展的需要。
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事关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事关国家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两大改革目标的实现。卫生职业教育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从单纯的计划管理向卫生人力市场引导转变,从传统的专业划分向职业岗位划分转变。发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在卫生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先导作用,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就业观,促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与卫生服务、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和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发展现代护理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