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途径探析
2014-02-05孙国庆
孙国庆
2010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主要目标是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大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一体化教学工作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全面铺开,逐渐显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标准、教材、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尤以师资队伍的问题最为关键,其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着一体化教学的成败。
一、一体化教师的职业能力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制定的《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明确指出,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简言之,一体化教师就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的复合型教师。[1]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教师职业资格,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关职业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本专业一定年限的教学经历和企业实践经历。按达到基本条件的高低、胜任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能力要求的不同,该标准将一体化教师分为三级。一体化教师的主要工作有:一体化教学班级管理、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教学场所设备维护与管理、一体化课程教学活动策划、一体化学习任务设计、一体化课程教学综合评价、企业学员中高级工培训等。
一体化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教师通行的职业能力和一体化教学能力两方面。
(一)教师通行的职业能力
1.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人格品质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等。
2.专业能力。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能力,分析、评价能力,所从事教学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核心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与策划能力、沟通协调与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教科研开发能力等。[2]
(二)一体化教学能力
一体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学学科(工种)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并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工种)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2)在一体化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具有较长时间的企业真实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或技术工作的背景,定期到企业了解学习企业或行业文化,掌握企业新技术应用情况,并能够在一体化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能力。
二、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现状
常州技师学院从1998年起就在部分专业试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全国技工院校最早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学校。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于2003年起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2010年首批参与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在全国技工院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和一体化教师培养方面具有典型性。学院在推行一体化教学的十多年中对于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虽然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制定内部政策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向一体化教师方向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照人社部相关标准和一体化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一体化教师培养的还存在不少差距,制约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一体化教师数量不足,职业能力不强
目前,学院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61%,但占比仍然偏低,总体数量上难以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一体化教师的来源相对单一,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和本校留校任教的优秀毕业生占一体化教师的近50%。且绝大部分一体化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比较完整的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加上包括短期企业实践在内的短期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修培训作用有限,效果差强人意,导致教师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不高。
(二)宏观政策措施不配套
人社部虽然制定了与一体化教学相关的各项标准,但与教师有关的宏观政策措施还没有与之相衔接配套。如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仍然沿用以前的设置,分为理论教师的讲师系列和实习教师的实习指导教师系列,以致许多专业理论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上更加愿意选择讲师系列;又如在对学校的各项评估中,在师资队伍建设指标中,仍将教师分为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三类,一体化教师仅仅是次级指标。
(三)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佳
技工院校长期采用理论和实习两分教学的格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技工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习教学的现象,短期内要彻底改变还有困难。由于对一体化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高,一般教师要达到要求需要付出比较长期的艰苦努力,有的需要从理论教师艰难转型,工作强度高,待遇却不高,加之宏观政策措施不配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向一体化教师成长的积极性。
三、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借鉴国外经验
技工教育应确立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积极学习、大胆引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与职教体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与其有一支要求严格、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密不可分,其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以及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常州技师学院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设的中德国际班,就是直接引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学习借鉴德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从而为加强和改进一体化教师培养作出有益的尝试。
(二)完善政策环境
有关部门应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尽快研究制定评定三级一体化教师的实施细则,理顺其等级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的关系,明确相应的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厘清对技工院校的各类评估中师资队伍建设指标的教师分类,突出一体化教师指标的层次与权重。此外,应制定出台一体化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
技工院校应注重完善一体化教师培养的校内政策,从培养、使用、评价、考核、待遇、晋升、引进等方面突出一体化教师在技工院校教师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营造出倡导和鼓励一体化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过程,对技工院校学生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体化教师培养方面亦能发挥突出作用。技工院校应着眼于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挑选条件较好的现代企业合作进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为达到企业实践的效果,学校要克服教师资源方面的暂时困难,与合作企业进行具体商讨并对教师企业实践的细节作出周密安排。(1)对从院校新引进的教师增加企业实践经历作出制度化安排,让他们在熟悉本专业教育教学一段时间后,脱产带薪到企业作为企业的员工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建议时间上不应少于一年;(2)安排一体化教师定期到不同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了解企业经营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发展趋势,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作职责、用人标准、产品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掌握本专业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并结合企业需求,积极提炼实训课题,开发校本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一体化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四)注重校本培训
1.一体化教学能力培训。技工院校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一体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如邀请专家举办一体化教学理论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赴国内外先进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培训;以课程为纽带,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中心,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以未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现有专业教师为对象,开展技能提升专项培训,组织全校性教师专业技能大赛,营造努力学习技能、提升技能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专业技能。
3.新技术应用培训。聘请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在企业应用的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掌握企业技术进步最新动态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4.进一步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以及开展教科研的能力与水平,对新引进教师、青年教师开展专项教学能力培训、“师徒结对”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加大引进力度
争取政策支持,拓宽引进渠道,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1)加大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硕士研究生引进力度,争取引进博士研究生;(2)加大特殊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能工巧匠、知名技能专家、省级以上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3)加强一体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院校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队伍。
总之,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的推行对一体化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技工院校要充分认识一体化教师培养重要性,采取各类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从而为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宗强等.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的培养途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08):79-80.
[2] 邓秋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