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日教研:内涵、基点与路径选择

2014-02-05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期
关键词:备课组教研组教研

杨 娟

(临洮县文峰中学 甘肃 临洮 730500)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成了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21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以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推进学校教研的传统做法日益显露出诸多弊端,学校教研活动评价、教研组织形式、教研任务确立、教研方法选择等诸多教研要素,无不被打上了强势行政计划的烙印,由此也进一步造成了学校科层行政功能日益增强。同时,行政功能的“强势入侵”导致了作为专业技术机构的学校校本教研功能的弱化。基于此,学校一线教师专业发展受阻,学校教研负责人对学校教研组织体制和教研效果普遍感到不满意,一些专家将诟病学校教研机制作为一种课改意识觉醒的“自我构建”,并纷纷为中小学校本教研支招。

如何才能更好地增强学校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并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半日教研”兴起的背景及其内涵和特点

(一)“半日教研”兴起的背景

1.基于“科层文化”的传统教研方式对教师教育生命的解构

基于行政命令,以“科层文化”为依据推进作为专业技术机构的学校的传统教研方式,大都游离在教师主体和本真的教育生活之外,造成教研活动成为与教师教学活动、教师专业成长相脱节的衍生物,未能成为作为专业技术群体的教师适切的实践共同体,合作研究失去了本真意义。基于学校教研的各种现实困境,怎样从根本上消除教育生命衰微和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问题,已然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如何重构基于教师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关心、相互提高的新型校本教研文化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呼唤学校教研模式革新

基于“特色学校建设策略”的构建、基于“新的课程模式”的构建、基于“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构建、基于教师“群体文化表达”的视角,都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基于学校”(school-based)的教研制度,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实践活动悄然成为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这种需要,中小学校从抓教师素养提高和课堂教学优化入手,致力于以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并开展新型教研活动,一度营造了浓郁的课改教研氛围,行之有效地解决了从教师素养提高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而打开了课改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呼唤学校教研模式不断革新。

(二)“半日教研”的内涵和特点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研究要从教师自我做起,要从教学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做起,校本研究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智慧的设想,笔者认为,“半日教研”即学校每周给不同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半天时间,以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专(主)题研讨等为主要形式,对一周或较长时间段内的教学任务进行整合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半日教研”克服了以往传统教研组织形式化、教研活动缺乏主动性、教研内容随意性、教研和教学活动严重分离的弊端。从内质而言,其具有如下特点:

1.教研时间充足。教研组教研的本真意义就在于把教师引领到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为我所用的境界。在“半日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有半天教研时间,从而保障教研活动能够基于问题而充分展开。

2.教研主题指向明晰。在“半日教研”中,教师“提出主题,形成问题——搜集与教研主题相关的资料——呈现部分现象或成果——分析教研视角,设置问题的观察点——提供观察、评价、测量等研究工具——形成教研观察性报告——开展主题教研”等环节一应俱全,而最不能遗忘的环节是主题价值取向的凝聚,研究主题在何处,研究之眼光与思考就应该往那里聚焦,这种问题“聚焦”的方式使得“半日教研”始终都有主题意识,教研主题指向性非常明确。

3.形式多样灵活。“半日教研”的形式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观(赛)课、集体备课、讲座,也可以是以问题(行为暴露)为导向,以课例为依据,通过主题分析对教学策略建构,进行教学行为反思,还可以通过同伴对话进行理念引领。

4.研究全面系统。“半日教研”通过“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辅助资料,针对性学习——进行课堂观察(主要观察主题价值取向)——开展主题研讨(包含主题研讨背景)——切入课堂,呈现主题——搜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交流分享——对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形成研讨氛围——梳理观点,归纳解决策略——推进研讨深度”等一系列教研环节,实现了以本教研组教师合作研究为纽带,以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提高为目的的系统研究。

5.臻于精神激励。“半日教研”作为教师教研的行动方式,其通过情感互动,心灵碰撞和对话,融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历程,并且将其作为内在驱动力,对教师的发展和精神成长形成激励,促使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自觉追求专业卓越。如果说校本教研文化的自觉是教师自觉在校本层面的显现,那么教师的自觉必然促进教研主体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二、开展“半日教研”的支撑点

“半日教研”活动以研究教材、教法为根本,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其支撑点主要是“问题”、“交流”和“反思”。

1.把教学问题转化为教研课题。教研问题是“半日教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驱动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半日教研”要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问题。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可以开展“学案导学背景下改进不同文体类型、文本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学案导学背景下改进高中散文(小说、古代诗歌)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学案导学背景下不同文体类型文本教学策略选择的实践(行动)研究”。

2.把教学交流汇聚成教学研究。“教学交流”是“半日教研”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凝聚。以“半日教研”为平台,语文教师敞开心扉的交流,产生的将是耀眼的语文教育智慧光芒。哲人有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流之后就会有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的碰撞还会迸发智慧的火花。语文组“半日教研”活动,我们倡导备课组内教师畅所欲言,能积极发表对语文教学中不同问题的看法,形式不限,可以是观点争鸣,也可以是学术沙龙,只要与语文教学有关即可,但整个学期要围绕一个大的主题。比如,可以是一个调动学生思考并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问题、真问题,可以是一个好的导课,可以是一句有价值的总结,可以是一句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点评等等。只要教师自己认为有价值,都可以在“半日教研”的平台上坦诚交流,适宜于自己专业发展的就吸收过来,不成熟的便做进一步研讨。通过这样的交流,备课组的智慧就会融入个人的头脑中,并将增加教师个人知识的厚度和智慧的深度。

3.把教学反思扩展成教学论文。“反思”是对“半日教研”的升华。在“半日教研”活动中,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内的教师要养成善于借鉴别人长处、善于记录整理各种教学体会并将之进行反思凝练成教研论文的习惯。一是对以教师个体为主体的“自主研究”进行反思;二是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针对“课例研究”中教师自我研究发现的问题的集体反思;三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主题教研活动,针对教研(备课)组“课例研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度的专题性反思。

三、“半日教研”路径的选择

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景中,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本身的活动就是教育行动和教学活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除具备相当广泛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怎样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且采取适宜的教育行动。“半日教研”作为一种促进教育行动和教育自觉的校本教研活动,其实现路径有四条:

第一,构建基于专业视角的柔性组织。

相对于科层文化视野下的行政组织,基于专业的视角而言,学校教研组织实质是“柔性组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职能定位和细化的专业分工,即“事事有人做,做事求发展,发展有成效”;具有专业技术组织所具有的弹性和灵活性,即不是把教师机械地安排在固定的岗位等级位置上,而是为教师提供自主选择的必要空间;具有执行课程计划、考核绩效、确定教学研究方向和教学重难点等方面的集权优势,即作为“柔性组织”第一责任人的教研(备课)组长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专业技术领导权和决策权;具有基于分权的从容性,即作为专业科组,其组内成员可根据多样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决定教学策略,从容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形成多样、个性的教学风格。

在学校范围内,相对于组织结构而言,“柔性组织”是一个正式组织,其以“磨课”、教学问题会诊、专题教研论坛、教学常规研讨等诸多方式进行正式的同伴接触和专业层面的互动交流;相对于时空而言,“柔性组织”又是非正式组织,教师可借助于办公室(教研场所)、电子邮箱、校园网等平台保持随机而自由自在的联系和接触,特别是可以利用QQ、微博等网络聊天互动工具,形成多元的教研组合方式,而并非局限于固定、正式的会议交流场合。因此,作为“柔性组织”的教研运作机制减少了传统行政命令式教研活动的诸多中间组织环节和不必要的层次重复,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可以轻易打破时空界限,直接深入教研一线,跨时间、超越空间地参与教研活动。显而易见的是,“柔性组织”的构建可以减少行动和决策之间的时间浪费,可以提高教研执行能力,进而使得学校所面临的教学现实问题能以最方便、快捷的方式得到解决,随之,教师专业应变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开展好基于“老、中、青”不同专业发展段教师的常规教研活动。

要在半日教研中开展培养年轻(新)教师侧重于大小教学环节的观察与记录的常规教研活动。这种促进年轻(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教研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青年教师追求清晰的教学,形成控班能力,能够站稳讲台,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理念,形成适合青年教师特长的教学风格。侧重于大小教学环节观察与记录的集体备课活动,其着力点是“发现(问题诊断、教师特长与缺陷)——引导——帮扶”三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引领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师傅”要留意年轻“徒弟”个体“生命”的存在特征及其多样性,多一些启发和引导,少一些灌输和压制。

要基于较有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追求教学风格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以开展侧重教学中教学任务的设计与课堂教学中教学任务实施的对比为发展方向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基于专家型(骨干)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发展需求,要开展以侧重于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重点、难点是否适当把握为发展方向的教研活动,要对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所设计和创新,以此推动学科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研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而推动学科组走具有学科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第三,开展好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走出真实教学情境中出现的迷局,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实际问题是中小学教学研究之要务;通过教研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摆脱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负效教学的困扰,促使教师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中小学教学研究之目的。教研要务的实现与教研目的的达成,要基于一定的教研平台,以平台为载体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因此,搭建基于“半日教研”的校本教研平台,不断创新基于“半日教研”的校本教研实践,使之能直接、快捷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通过历练自己的教学功夫形成具有指导性或“脚手架”功能的教学策略,并登顶专业发展的高峰就显得非常迫切。

一方面,要基于备课组集体智慧,开展好课堂教学常规问题的研讨。以语文科为例,可以以文本解读的研究为切入点,在不同文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拓展教研内容,大则围绕单元教学内容,可以让不同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师阐述自己设计教学的理念和具体实施教学的策略;小则研究如何点拨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读好文本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并促成学生言语思维和言语能力生成;如果条件允许,组内教师还可以鉴赏名师精典的教学视频片段。

另一方面,教研组(备课组)内教师要针对具有专题性质的教学问题展开集体备课活动。由于专题性质的研究能凝聚研究方向,聚焦研究目标,容易形成研究成果,所以在专题研究中首先要着力于发现教学中真实的问题,同时要围绕存在的问题,以教研组(备课组)内教师的研究专长为着眼点,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还要不断形成和完善专题研究成果,摸索出一系列具有“脚手架”功能的教学实施策略。以语文科为例,可以开展以“语文阅读教学同课异构的课例行动研究”为主题的集体备课互动,其具体做法是,课题负责人组织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师选择同一文本作为教学内容来授课,当第一位教师授课后,再组织集体备课,第二位教师在有针对性地改进了第一位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进行第二次授课,如此循环直至达到行动研究之目的。

基于集体备课的半日教研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可以让具有不同研究专长、年龄段相异的教师尝到专业成长的甜头,集体备课的魅力在集体备课中自会平添几分。

第四,做实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的备课组赛课活动。

“同课异构”是中小学校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而开展的一项校本教研活动。顾名思义,“同课异构”就是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就实施过程而言,课前,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自主设计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法,把握文本重难点的处理;上课阶段,本组(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所有教师要观课;授课结束之后,授课教师说课,组内观课教师针对授课内容评课,发表看法,提出改进意见,并达成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

与一般的“课”相比,“同课异构”讲的是同一教学内容,所以更有可比性。在说课、评课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需要对问题的探讨深化。因此,在观课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地分析授课教师在各个环节的表现,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找到授课教师的不足,在说评课环节,要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做到取长补短。“同课异构”给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课例对比中完善着学科组内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提高学科组内教师的教学水平。

“半日教研”不仅保证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时间,提供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平台和具体现实的专业场景,而且在这一平台和具体现实的专业场景中,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行动者、支持者、评价者、反思者,这将促进教师实践知识的积累,促进教学智慧的增长。“半日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必将影响教师的教育生命,为传统教研突围提供新思路。▲

[1]庄惠芬.学校教研组的本真意义和价值实现[J].教书育人,2010(2):39-41.

[2]彭云松,李长福.强化校本教研,创建学习型教研组[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11):25-26.

[3]茹红忠.学校教研组织运作的理性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3):29-31.

[4]仲广群.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34-36.

[5]赵书梅.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研模式研究——以主题研究为中心的教研活动[J].基础教育课程,2013(3):74-76.

[6]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47-454.

[7]张来春.教研组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变革和转型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9(28):25-27.

[8]包新中.中小学教研活动实效性评估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3(4):33-35.

[9]陈雨亭.学校层面改革要关注三个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2012(17):31-32.

[10]杨向谊.试析教研组长的有效工作策略与培训架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3):16-18.

[11]赵才欣.有效教研——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01-307.

猜你喜欢

备课组教研组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备课组长的定位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