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界首渔鼓传承为例

2014-02-05刘玉龙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渔鼓界首文化遗产

刘玉龙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占非物质文化相当比例的地方音乐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以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界首渔鼓为例,目前传承艺人凤毛麟角,鲜少看到渔鼓的舞台演出,几乎只有一年一度的界首苗湖书会才能依稀看到他们的身影。如今知道和谈论它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中国民间文艺家冯骥才曾说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①可见,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回已经失落的“本位”。这里所说的本位,实际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意义,一种坚实的能证明自己民族身份和价值的文化底蕴。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了应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面对中小学“课改”的全面实施,作为高等学校的音乐学院,理所当然要充当发挥“音乐教育母机”的作用,紧密联系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肩负起培养跨世纪的多能型音乐教师的责任。当然音乐教育绝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他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与协调,在此过程中政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求政府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政策法规、统编教材的制定、师资培养规格和目标,一直具体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全方位的支持。下面本文将以界首渔鼓为切入点,尝试构建高师专业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结合的有效平台。

界首渔鼓又名沙河渔鼓,是流传于安徽界首、太和、颍上等地的曲艺形式,是先民们世代相传、心授口传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是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界首渔鼓等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探索其传承途径,是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化趋势的需求、是弘扬地方优秀民间文化的需求,更是有效激发当代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土音乐的需求。以下是本人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1.选择经典渔鼓文本,开通课堂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都是重视西方音乐,传统音乐往往被忽视。作为肩负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使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本民族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它的保护和继承。本人就尝试将界首渔鼓的内容渗透到教学之中,结合我所讲授的声乐艺术鉴赏课程开展了对于渔鼓的专题讨论。选取经典渔鼓文本——《响马传》,分析其独特的唱腔,这样可以更好的向学生展示地方音乐文化的深层底蕴和艺术魅力,还能让非物遗的保护和传承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精心选拔培养“渔鼓传承火种”

对于师范院校而言,我们培养的孩子很多以后都要到中小学一线从事教学

工作,因此在大学期间就培养他们对于传统音乐的热爱,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就显得十分重要。他们是地方音乐文化推广和传播的重要枢纽。如大一新生进校时我们就要把家住界首的同学情况做个初步了解,重点培养热爱家乡,愿意传承的“推广使者”。

3.“走出去、请进来”,搭建沟通平台

我们应该发挥地域优势,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把身边的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请进大学的校门,如我们就曾邀请界首渔鼓传承人苗清臣向同学们言传身授渔鼓技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当然,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去”,演出精心编排的本土民间节目,让优秀的本土文化走出校园。

4.课内外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搭起社会舞台

我院已经连续多年在暑期组织学生三下乡,到界首的苗湖参加每年一度的“苗湖书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看界首渔鼓表演,同学们积极向来自各地的曲艺专家们虚心请教,听取民间艺术家的指导。这样的民间艺术实践交流活动,不仅给同学们一次接触纯正民间表演艺术、参与曲艺表演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蕴,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当然,界首渔鼓的传承和保护仅仅依托高校是完全不够的,他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我们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快开发校本课程;针对传承的内容——校本所在的优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题——中小学生,多渠道开展对全体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资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专业进修、短期轮训、专题会议等形式,还包括对基层工作人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培训;依托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寻求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畅通传播途径,营造良好的渔鼓传承氛围。

国际著名的音乐学家耐特尔在《民族音乐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中说道:“观念上不是去交会这些文化的音乐,而是让学生知道世界的音乐,交一些东西给学生是让学生知道世界音乐的存在,并且值得注意和尊重。我们的学生需要获得一种我们以外的世界是‘什么’的意识。”②那么,在众多本土音乐文化濒临灭绝的时刻,我想我们也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音乐,让他们知道这些本土音乐的存在,并且值得注意和尊重。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回已经失落的“本位”!

注释

①田青:《保护民族文化留住精神家园》,人民网.2006年2月16日.

②《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美]内特尔著,管建华译;《中国音乐》1995年增刊续集.

[1]管建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刘金喜.本土音乐教育探索[J].艺术教育.2009,(6):107-110.

[4]冯国蕊.对“本土音乐进课堂”的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渔鼓界首文化遗产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