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子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
2014-02-05马国靖
马国靖
(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2011级,郑州450000)
地黄饮子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
马国靖
(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2011级,郑州450000)
运动神经元病;医案;中医药疗法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不同的组合。本病对患者身体及其精神上都是极具破坏力的神经变性疾病。但由于运动神经元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西医治疗上缺乏有效的手段。本病临床一般分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萎缩、进行性延髓麻痹及原发性侧索硬化等4型。
1 验案
苗某,女,68岁。2013年6月28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渐进性无力,言语含糊3年,加重半年。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原诱因出现舌肌萎缩,双下肢肢体无力劳累及活动后无力症状明显后加重双下肢肌肉萎缩,伴时有饮水呛咳症状,前来住院,系统中西医结合治疗。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欠佳,讲话含糊不清,饮水呛咳,纳差,眠可,二便正常。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心肺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言语含糊,舌肌萎缩伴纤颤,双手大、小鱼际及蚓状肌肌肉萎缩,双下肢肌肉萎缩,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下肢腱反射对称亢进,病例反射未引出,共济运动基本正常,深浅感觉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辅助检查:入院常规检查、胸部正位片均正常,头颅及颈椎MRI检查显示: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提示:插入电位延长,可见巨大动作电位及纤颤电位,颈、胸、腰骶段均有受累,提示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断:痿证。辨证:脾肾亏虚。治则:补肾健脾。方药:地黄饮子汤加减,具体药物组成如下:熟地黄30g,巴戟天12g,山萸肉15g,石斛12g,肉苁蓉12g,制附子6g,五味子15g,官桂9g,茯苓30g,麦冬15g,石菖蒲12g,远志15g,薄荷15g。连服10剂后,自觉乏力症状明显改善舌肌萎缩症状好转。继续守法服药1月余,面肌震颤消失,饮水未再发呛,双手鱼际肌较治前丰满,肢体活动有力,嘱坚持服药巩固疗效。
2 探讨
通过临床观察神经元的根本病机为肾虚而致。脾阳需要肾阳的温煦,肾阳足则脾阳旺,肾阳不足则脾阳衰弱,脾阳不足则运化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及输布,进而气血化生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日久五脏失去濡养之源,以致气血津液不能濡养经脉,出现手足无力,肌肉痿废不用等症状。肝肾同源肾为肝之母,肾精不足,则肝血化生之源不足,肾阴虚则“水不涵木”则肝血亏虚肝阳失去制约,肝风内动,故手足笨拙筋惕肉痿。肾阴不足则肝火亢盛。《灵枢·经脉》:“肝经,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肝之经火上于咽喉络于舌本,肝火灼肺,筋脉失濡,则出现言语含糊,饮水呛咳舌肌纤颤之肝火肺热津伤的临床症状。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后期出现构音不清甚至。不能言语症状,多由肾髓受累引起,舌肌萎缩震颤所致肾主纳气,肺主声音,肾精亏虚则不能充养肺金,肺气不足,无气以行息道,津液无力上承,气无力鼓动声门而致构音障碍。
肾虚分为肾阴虚及肾阳虚阴阳互根,本病日久则相互累及对方即阳损及阴、阴损及阳转而变为阴阳两虚,所以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上须兼顾扶阳与滋阴既可促进生化之机又可避免阴阳互伤之弊。地黄饮子汤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疏筋强筋之功,正是针对本病之肾阴阳两虚的基本发病机制。运动神经元的后期临床表现为足废不用、舌肌萎缩、舌蹇不能言等症状,属中医“喑痱”范畴。《奇效良方·风门》对喑痱证其临床症状进行了概括:“喑痱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喑痱是因为病久下元虚衰,虚阳夹痰浊,上扰,堵塞窍道所致。临证治疗时宜摄纳浮阳,温补下元,宣通心气,化痰开窍为法,故应用地黄饮子汤主之。地黄饮子汤方中:熟地以滋养肾阴;肉苁蓉、巴戟天、附子、肉桂等药物以引火归元,摄纳浮阳;山茱萸补肝而固精;石斛、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生化气血,濡养脉络;石菖蒲、远志、茯苓补心通肾;麦冬、五味子以滋水源保肺,使水火相济,精气渐旺;薄荷清利咽喉窍道。地黄饮子是双补阴阳以治本,开窍化痰以治标,标本兼治。同时,现代大量药理表明,地黄饮子有改善和兴奋中枢神经作用,用于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中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生存质量,可取得较好疗效。弥补了西医治疗此病之不足,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医药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中医学这一医学宝库,并结合现代医学,争取早日攻克运动神经元病这一世界医学难题。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79
1672-2779(2014)-03-0122-01
苏 玲 本文校对:朱筱彬
201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