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以“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指导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4-02-05刘英锋黄利兴鲁纯纵章文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西医人文改革

王 萍 刘英锋 黄利兴 鲁纯纵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0)

试论以“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指导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王 萍 刘英锋 黄利兴 鲁纯纵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0)

由于中医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现状,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日益受到重视。影响中医成才的因素很多,但“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这三个因素被认为是中医成才的三个关键环节。为此本文首先阐释了这三个因素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中医本科生如何抓住这三个要素以促进自身的成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围绕“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的中医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传统中医成才规律的研究以及当代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的分析,一些成才的关键性因素被确立[1-2],这些因素无疑对中医本科教育提供了思路。其中“通人文、重经典与多临床”是公认的三个关键环节,本课题研究认为,“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也是蕴含在教育标准中的比较关键的三个方面。通过“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的培养模式加强中医本科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临床专业素质包括临床思维和专业知识技能,临床思维是学好中医的关键环节,而专业知识技能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基本要求。整个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均要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

1 围绕“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合理规划本科阶段学习

1.1 “通人文” 倡导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习为主,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提倡自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人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古至今绝大部分具体学科的知识均属于这个范畴。即便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也包括海量的知识体系,早至先秦诸子学说,后逮程朱理学无不是传统文化的范畴。中医是融合了中国古代人文内容的一门医学,与哲学、天文、地理、文学等等无不相关,但若论与中医基本理论关联最近的,则莫过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加强中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习中医的好处不言自明,然而在中医本科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素养的前提下,要在短时间内通过学习中国人文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对中医理论的学习,无疑是脱离实际,绝难实现。并且中医本科的五年时间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凑,还要添加新的知识,更为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故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切入点,密切联系中医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尽量减少学习负担的同时,达到增加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中国古代哲学的学习,以点带面促进其它人文类知识的学习。

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院校教育阶段要培养起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人文知识体系的兴趣,以利于其终身学习,在不断地提升其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其中医理论的造诣。

1.2 “重经典” 建议以掌握六经主证框架和经典方证为主,适当精选原文进行背诵,不以解释经文为主。并提倡学生在以后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复研读。何谓“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温病诸家著作可以是经典,很多医家的著作同样可以是经典。经典的学习是中医的特色,其存在的必要在于可以体悟中医理论中一些难以言传的内容。一方面经典的学习非常重要,这是中医名家所一直强调的。经典著作提供了中医理论的源流,包含中医一些独特理论、蕴含着医家的宝贵经验,是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宝贵财富。历代中医通过经典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升临证能力。另一方面经典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仅是其文字古奥晦涩,其言简意赅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才是难度所在。以致于许多医家感叹读经典会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获得不同以往的感触,故经典需要反复研读。

所以,在中医本科阶段不能有让学生一步就学透的思想,应以掌握六经主证框架和经典方证为主,适当精选原文进行背诵,不以解释经文为主。提倡终身学习,常读常新的理念。

1.3 “多临床” 应包括临床医院实习之外的多种形式,而且要对临床效果进行质量控制。多临床可以使基础知识有效应用于临床,使各科知识达到融合贯通;多临床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诊治技能;多临床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临证思维水平。

临床除了目前常规的医院见习、实习,更需要采取更多的补充形式,才能使多临床成为可能。因为目前临床教学资源有限,难以应对现有规模的学生数量。可以包括直接临床实践、间接临床实践,前者指穿插于整个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医院临床见习和实习,后者包括远程实时视频或视频记录等。此外,在强调临床次数的基础上,需要对临床效果进行质量控制。也就是说要明确每次临床的目的,有的放矢,兼顾其它。

2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方案研究

基于“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的模式加强中医本科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必然要新增人文类课程、增加经典课程的比例和预留更多的临床实践时间,如何保障新增课程内容的实施,合理分配各课程的学时,是决定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本课题提出从以下几点进行切入:

2.1 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2.1.1 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中均包含中医类课程和西医类课程。①中医和西医课程均按照从基础课程过渡到临床课程进行安排。②课程中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的比重设置不合理,西医课程比例过大。

2.1.2 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 ①中医和西医课程穿插进行,学生在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医非逻辑思维和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逻辑思维间不断变换,对于初学者而言难以使这两门学科思维间不受到干扰。有许多学者认为对于学习两种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医学时,较为成功的经验是先系统学习好一种医学,然后才去学习另外一种医学体系,而且从一种医学转向另一种医学时需要具有断裂思维,尽量排除前一种思维的干扰。②而且西医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严重压缩了学习中医的学时。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不能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学科思维方式,最终中医、西医均不能学好。

2.1.3 课程设置的重新调整 ①倡导中医类课程不间断性学习,避免穿插西医课程,待中医思维初步形成之后再引入介绍中西医思维对比课程和西医具体课程内容。②且应以中医课程为主,删减或压缩一些西医课程,有限度地学习一些西医课程,摈弃试图让学生成为一个中医、西医均优的全能生。③提倡毕业后临床前进修西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即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中医课程学习)→中西医学过渡(中西医比较课程)→西医临床思维概要(西医课程学习)→毕业后的深造、进修、自学等(中医、西医知识技能学习)。

2.1.4 课程设置方案 ①课程顺序调整方案:建议1~4学期集中学习中医的基础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经典课程和临床各科),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第5学期在继续学习中医科目的同时,开设一门中西医思维方法比较方面的课程进行过渡;第6~7学期集中讲授西医有关课程。②删减或压缩西医课程的方案:建议不再设置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合并生理学、病理学,设置为生理病理学一门课程;减少西医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学时。尝试一些课程纳入选修课课程体系。

2.2 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设置改革 大部分中医院校已有的人文素质类课程还不能满足中医类专业学生“通人文”的需求,难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达到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的目标,更难以起到有效促进中医理论学习和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要求。鉴于此,建议通过以下三个模块进行切入,以必修、选修、自学、讲座等多种形式展开。

2.2.1 中国古代哲学模块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人文素质类课程应开设以中国古代哲学为主导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中国古代哲学也应避免以年代或哲学家、流派等次序讲授的方式,应该紧密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讲授。另外,中国古代哲学除了独立成课外,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及其他人文知识也可以与现有的《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等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与中医专业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等结合。

2.2.2 中医文化模块 重点回答“中医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这一问题,给初学中医者明确中医的生命观、健康观,明白中医存在的理由与优势,从而使初学中医者以学习的动力;介绍名中医的成才之路与临证经验,给初学中医者以足够的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模块。主要引入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为潜在促进中医的学习提供辅助作用。侧重于通过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概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其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

2.3 经典课程的设置改革 经典课程除了增加学时之外,其他的一些改革建议如下:①经典提倡完整学习。经典著作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建议不作选读,应完整学习,适当增加学时数。②强调经典学习的方式。经典著作难懂难学,强调学习的循序渐进。本科阶段偏重于背诵原文,辅助以初步理解,并树立经典对中医水平提高的有用性观念。提出经典学习需反复研读的理念,避免初学者因难学而止步的思想。③经典的应用。除了经典课程的学习外,强调在临床各科的学习中进行相关的经典学习,使经典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

2.4 加强临床实践的改革

2.4.1 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 目前各校的临床实践主要是分成三个层次:①教学过程中的见习。②阶段性见习。③毕业前实习。

2.4.2 现有临床实践模式的不足 ①中医临床实践时间过少。②临床实践安排欠合理。有些课程如中医诊断学、经典课程等均没有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而这些对学生提高诊断水平,理解经典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2.4.3 临床实践的改革 临床实践的不合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人数过多与临床教学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以及与课堂教学任务重的矛盾有关。这就需要调整临床实践的方式方法,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2.4.3.1 增加必要课程教学临床实践 《中医诊断学》是进入临床的桥梁,其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经典课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与临床密切相关。

2.4.3.2 增加非目的性临床活动 课程教学的临床实践是针对某些知识技能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实践,能增加学生对具体知识技能的理解。而多增加一些非目的性临床活动,如伺诊等能增加学生对中医临床活动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中医后续学习的动力,也能潜在地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4.3.3 临床实践活动的多元化 除了去医院参与临床实践外,其他一些准临床实践可以弥补时间的不足,如模拟诊疗、远程视频、录制视频的观摩等。

2.4.3.4 课程教学方式的革新 医学专业课程可以改变原有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尝试课程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临床实践的方式等。

2.4.3.5 临床实践质量的控制 在实践时间紧缺的条件下,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医院、临床带教老师的管理,进行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评测,以高效率利用现有临床实践。

2.5 教学模式的配套改革

2.5.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围绕“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的核心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十分必要。如编写人文类课程教材、经典课程的整合等。

2.5.2 教学方式的现状与改革 当前许多课程均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如PBL、案例教学等。但改革未能坚持,多以完成教改项目为目标,未能进行深入探索。应进一步加强和利用已有的教改成果,摒弃课程教学中主要教授教材内容的传统,而应该采取课前自学与课堂PBL、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重点培育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的知识点传授。

总之,中医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工程,其影响因素很多。在中医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根据本科阶段的学习目标,重点围绕“通人文”“重经典”“多临床”三个方面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本科生在获得中医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刘松林,周安方,黄必胜,等.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成才经验分析及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示[J].中医教育,2010,(1):12-15.

[2]黄利兴,刘英锋,鲁纯纵,等.当代名老中医成才因素的系统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9):1908-1914.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re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by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Humanitie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lassic and doing more clinical practice

Wang Ping Liu Yingfeng Huang Lixing Lu Chunzong Zhang Wenchu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330000,China)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and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suc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ut the three factors of being familiar with the humanitie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classics and doing more clinical practice,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three key links of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o,this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effects of these three factor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ultivating talents,and Chinese medicine students how to grasp these three elements to promote their development.And on this basis,put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 on the training program on TCM talents with the humanities,classics and multiple clinical.

Jraditiond Chinese medicine;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02

1672-2779(2014)-03-0003-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鲁纯纵

2013-10-25)

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教育改革相关问题研究招标课题[No:07372374];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猜你喜欢

西医人文改革
改革之路
人文绍兴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人文社科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