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同声传译教材出版的反思*

2014-02-05覃江华黄海瑛

中国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口译技巧教材

文/覃江华 黄海瑛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是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同传过程中,译员在不打断发言人的情况下,将其讲话信息即时、不间断地从一种语言或符号系统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或符号系统。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在第一时间内有效传递信息的能力和手段至关重要。因此,以经济和高效著称的同声传译,已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和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专业同传人才的培养也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各大专院校纷纷开展同传教学。同传教学包括教师、教材和学生三大基本要素,同传教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亟须进行专门研究。

目前,学界在口译教材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然而,专以同传教材为研究对象的并不多。西方对于同传教材的研究更少,因为其口译教学大多由经验丰富的口译员担纲,较少使用固定的教材。[1]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国的许多口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训练,对口译理论和口译教学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口译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并不是特别清楚。在此情况下,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各种口译教材也因此应运而生。[2]就同传教学而言,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对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教材进行系统的评估,为教材建设和教学组织提供一些参考。

一、统计与分析:同传教材编写的主要成绩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国际会议就已经开始使用汉语同声传译。1952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地区和平会议上,我国就曾采用同传服务。然而,此后同传在国内发展十分缓慢,不仅使用次数较少,而且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直到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这种窘况才为之一变。1979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联合国译员培训部”,向在纽约、日内瓦等地的联合国机构输送了多批优秀同传译员。在此前后,一些期刊上开始出现介绍同传的文章。然而,当时出版部门对这门专业不太了解,兴趣也不大。因此,译界专家呼吁:设专人从事同传研究,编写出一些教材,尽快填补我国出版工作在这方面的空白。[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往的飞速发展,上述情况逐渐得到改观。我国出版社一方面引进国外成熟的口译研究成果作为教材,如法国释义学派的著作;另一方面开始支持国内专家的教材编写工作。钟述孔的《实用口译手册》(1984)就是在此时出版的,书中对同传技巧有一些介绍。然而,纵观整个20世纪80年代,我国并未出版专门的同传教材。同传往往是作为通用口译教材的最后一部分来介绍的,而这类教材一般偏重交替传译。专业同传教材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

1.同传教材出版情况统计

(1)出版数量。我国的同传教材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这10年间仅出版3部教材。进入新世纪,同传教材建设开始提速。自2003年起,每年均有数量不等的教材出版,并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该年共有7部教材出版。本文定稿时,2013年度的出版数很有超越这一高峰的势头。截至2013年8月,我国出版的同传教材总数已达35部(限于篇幅,清单从略)。这还只包括书名中出现“同声传译”“同声口译”或“同传”等字眼的教材,不包括通用口译教材、考试辅导用书、港台地区出版或国外引进的教材以及国内外研究专著等。

在2005~2006年和2010年,同传教材出现两次出版高峰。2005~2006年间,共出版10部同传教材,其中7部由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而在2010年,7部教材分别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和延边大学出版社6家机构出版。因此,2010年堪称我国同传教材建设的最高潮,不仅出版数量众多、出版部门多样化、编写队伍壮大,而且开始出现细分趋向,如区分英汉、汉英等不同口译方向。但是,2005~2006年的出版高潮也有其特点,如出现系列同传教材、涉及语种较多等。

(2)语种分布。我国最早以“同声传译”命名的教材是周殿清编写的《实用中日口译 即席翻译-同声传译》(1991),最早的英汉同传教材是王桂芝的《英汉同声传译训练教程(对外贸易分册)》(1996)。在已经公开出版的同传教材中,英汉类教材数量最多(20部),作者群体最大,占同传教材总量的57.14%。这跟英语的国际通用语地位、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基数庞大不无关系;日汉类教材次之(10部),占28.57%;韩汉类教材有两部,占5.71%;法、德、俄语各有一部出版,所占比重甚小。另外,在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以及跟中国关系密切的东南亚国家语言方面,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

(3)层次对象。有研究表明,主流出版社的口译教材对使用对象的分层是清晰的,明确区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材。在本科生教材中,以同传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占21%;在研究生教材中,这一比例为26%。[4]本文的考察对象集中于同传教材,涉及出版社多达15家。统计显示,明确以本科生为使用对象的教材有13部,占总数的37.1%;本科生和研究生通用的教材最多(小语种教材尤甚),总计15部,占42.9%;以MTI(翻译硕士)学生为使用对象的有两部,占5.7%;余下的则面向广泛的使用者。当然,也有教材初版时未必针对特定读者群,但再版时则面向某一层次的学生,如张维为的《英汉同声传译》。

(4)重印与再版。重印和再版是检验教材接受情况的重要指标。截至目前,有22.9%的同传教材进行过重印。重印次数最多的是周殿清的《实用中日口译即席翻译-同声传译》,达21次。在35部同传教材中,有3部已经再版。再版次数最多的依然是《实用中日口译 即席翻译-同声传译》,总计4次;其次是张维为的《英汉同声传译》和宋协毅的《新编汉日日汉同声传译教程》,各1次。能够多次重印和再版,说明这些教材的质量受到市场和读者的肯定。其他教材未能重印或再版,除因出版时间较近之外,编写质量不高、市场反馈不好是主因。当然,这跟同传教材使用群体偏小也有一定的关系。重印和再版次数较多的教材,往往把交传与同传混编,将自身打造成本科生、研究生通用教材,且被多所高校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用书。

2.同传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从宏观结构上看,我国出版的同传教材一般都包括同传概述、技巧讲解、课内外练习、参考译文、附录及光盘等。从教学思想和编排体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题类、技巧类和主题-技巧综合类。

(1)主题类。主题类教材是指全书以某一或某些专题为主线展开。主题类教材又分为单一主题教材和多主题教材。最早的单一主题教材是《英汉同声传译训练教程(对外贸易分册)》。该书按照对美贸易的整个流程来设计,用英汉对照的方式列出申请签证、初访美国、打电话、会谈、洽购、推销、议价、包装、运输、保险、索赔、展览会、告别美国等交际场景中的常用语句。全书虽有“训练指导”一节,但缺乏常规同传技巧讲解。编者认为,同传是会话的高级阶段,是培养双语人才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该书与其说是一部同传教材,还不如说是一本口语教材。事实上,这种拘泥于口语训练的口译教材在当时并不鲜见。多主题教材一般将全书分政治、经贸、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专题进行展开。近期的主题类教材逐渐成熟,开始重视主题的多样性,以及主题与技巧的融合。

(2)技巧类。技巧类教材以实用同传技能为主线展开,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型,即将所有技巧(顺译、断句、等待、转换、重复、增减、正反变通等)集中在第一章或前几章讲述,然后附上一些来源不一的名人演讲,如胡刚、陈鸿金的《新世纪英汉同声传译》等。另一种是分散型,即将所有同传技巧分散到全书,每章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技巧,如江晓梅的《汉英同声传译教程》;有些技巧类教材比较注重语言转换,对词汇、短语和句子层面的转换规则进行总结,如李民的《韩汉同声传译理论与实务》等。早期的技巧类教材较多采用集中型,张维为的《英汉同声传译》便是典型。该书技巧讲解详尽,例证确当,成为后继者争相效仿的对象。2006年以后出版的同类教材,大多把技巧按照先后顺序散布在不同的章节。

(3)综合类。综合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专题与技能的整合。其整合形式比较多样,有些是每章各以某一专题命名,并搭配不同的同传技巧,如仲伟合的《英语同声传译教程》;有些是上编以技巧为章节标题,下编则以专题为章节标题,如覃江华主编的《同声传译教程》;还有的教材章节标题既包括技巧名称,也包括专题名称,如沈国荣、李洁的《口译理论与实践:同声传译》。综合类教材追求同传技巧和课文题材的广泛性,其技巧讲解一般比较详尽,并按照训练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符合各章主题的练习材料。例如,数字传译技巧往往与经贸主题结合在一起,因为该类材料数字较多。以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专业的2006年为参照点,分析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综合类教材、六成以上的技巧类教材是在2006年以后出版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主题类教材在同期得到出版。这说明,同传教材的编写者越来越注重同传技能及其与专题的结合。

综上所述,在过去30多年我国同传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依傍口语教材到最终为自己正名,并确立多种编写范式的探索过程。其中,真正具有“范式转换”意义的教材是张维为的《英汉同声传译》和仲伟合的《英语同声传译教程》。前者树立了技巧类教材的典范,摆脱了早期口译教材囿于口语能力训练的局限;后者堪称综合类教材的杰出范例,满足了专业同传教学的需要。其他教材虽各有特点,但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两部教材的影响。

二、同传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同传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口译教学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区别不太明晰,翻译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延安外国语学校时期开始,口译不是作为专业技能而是高级口语来训练的,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5]分析显示,我国出版的同传教材,很多都是材料的罗列,编排结构千篇一律,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渐进性,与同传技能训练和实际口译任务的要求相去甚远。这说明编者未能尊重专业同传教学的特点,也不太熟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2.违背口译教学规律

口译学习的基本规律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研究表明,逾七成的口译教材均未能考虑次序性问题。[6]不少同传教材亦是如此,编选时没有区分不同难度和不同文体特征(叙述、说明、论证等)的材料,未能在经典性与时效性、宏观性与专业性、通用性与针对性方面找到平衡。此外,按照国际惯例,同传教学一般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然而,目前我国可供本科生选用的同传教材有28部,占80%;可供研究生(包括MTI)选用的教材只有17部,仅占48.6%。因此,教材层次分布的合理性还有待改善。当然,出现这一现象,跟我国翻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存在交叠不无关系。

3.忽视同传任务特点

早期的同传教材与口语教材大同小异,缺乏真实自然的讲话材料,不少课文改编自书面文稿。杨承淑指出,同传训练应为“真材实景,耳听口说”,涵盖演讲、辩论、问答、影片等。[7]但现在的同传教材普遍存在文类和练习形式单一的缺陷,难以模拟真实的口译场景。另外,某些教材不提供参考译文,或者仅仅给出一种笔译文,不符合同传顺句驱动和简约概括的特点。笔者认为,教材具有示范作用,编者有义务把最佳经验和范例提供给学习者,但同时也要提醒他们:译必有法,译无定法。此外,除了林超伦的《实战同传》等个别教材,多数同传教材未能涉及职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与翻译职业化时代对同传教学的要求严重不符。

4.缺乏多媒体资料

口译与笔译训练的一大区别在于其材料的口语化和现场性。现如今,仍有14.3%的同传教材未配备多媒体资料。其他教材虽然配有磁带和光碟,或者提供网络下载链接,但这些资源均为音频。在真实同传任务中,视觉输入是译员获取语境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提供发言人的肢体语言、演示文稿中的文字、数字和图表等重要视觉信息。然而,目前的同传教材均未提供视频资料。

5.理论与实践脱节

通过深入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使用经验,笔者发现不少教材都存在理论与实际脱钩的情况。这可能与同传教材的编写队伍有关。同传从业者忙于实践,疏于理论总结,遑论教材编写。长期从事口译教学的高校教师,又大多欠缺实战经验,不了解同传现场和社会实际需要。总之,会同传的未必会教学,会教学的未必能做同传,能做同传的未必能编好同传教材。

6.讲解详略不当

教材是以学习为目的,用简洁、系统的方式呈现知识主体的书籍。教材“能决定教(学)什么,以什么次序教(学);能以简洁、诱人和经济的方式提供所有或大部分素材;能指明教学方法,节省教师的大量时间;并能担当学生极为有力的帮手”。[8]讲解太少、隔靴搔痒是不少同传教材的通病,但过于繁冗又会影响教材的简洁性,导致课文承载量有限,技巧讲评翻来覆去。“如何使教材丰赡厚重,又不显累赘滞重;如何使之对教学实践既有指导约束作用,又给教学留下充分个性发挥的空间;如何体现语言知识传授、技巧技能培训与教学操作的最佳结合点”,[9]这是一个值得编写者深思的问题。

三、同传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同传教材的编写本非易事,十全十美的教材并不存在。它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既要有合理的理论架构,又要有适当、贴切的例子。这就对编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编写出一本或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翻译教材,编者既要有翻译经验和教学经验,又要对社会的需求和翻译研究的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10]结合既往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认为未来的同传教材编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更新编写理念

口译教材应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同传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同传译员,内容应该涉及整个同传任务周期(接受任务、译前准备、译中操作、译后总结等)的必备技能。教材的选材和编排方式要顺应现代教学理念,兼顾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其内容及呈现方式应反映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口译市场和同传现场的实际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精心构思、系统设计、合理选材、科学编排。以技能为中心,以专题为支撑,理论与实践挂钩,讲评与练习结合。

2.尊重教学规律

同传教学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课堂讲授无法囊括所有的技能和主题,因此,教材的编排设计要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勤学苦练、学思并举的精神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传统结构主义教材逻辑严密、结构整齐、循序渐进的优长,以及功能主义教材对学生实战能力和专业知识拓展的好处,力求做到扬长避短。不妨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分为上下两篇。上编是最基本的入门技能训练,下编则分专题进行巩固和提高。课前有背景介绍和技巧衔接,课后有难点解析和知识拓展。在入门阶段,每章均从词汇、句子练习开始,然后过渡到段落和篇章。同时考虑翻译的方向性,初期应以“B语”译入“A语”为主。在专题训练阶段,把同传技巧融入段落和篇章之中,尽量做到讲练内容与章节主题和技能训练目标密切关联。

3.专注技能训练

同传是门实战技艺,反复操练方能日臻完美。因此,建议教材首先介绍同传的历史与现状、专业特征、评价标准、译者素养、设备操作等基本常识,然后重点训练影子跟读、精力分配、换语重述、顺句驱动、视译等基本技能及其在带稿、无稿同传中的应用。在基本技能训练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法律等专题来巩固和提高。在各章中分别融入断句、等待、重组、转换、重复、增补、预测、简化、反说等技巧,并在章末附上与本章内容比较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如同传听辨、记忆和发音技巧、困境应对策略、国际会议程序、英汉演讲特征、跨文化交际意识、法庭口译制度、电视/网络同传须知、译者伦理等。

4.精心选择素材

在选材方面,最好遵循经典性与时代性结合、技能训练与专题内容挂钩的原则。训练之初,材料主题应多样化,内容经典、难度适中。等技能训练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再分主题甄选素材,最好为有一定难度的最新资料,并尽量照顾宏观话题与专业话题的平衡。为了便于组织课堂教学,一方面必须重视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剪裁以满足实际需要。此外,还需重视课文的趣味性、启发性和励志作用,在技能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信心。

5.运用现代技术

信息化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大量最新会议、演说、辩论、采访或脱口秀资料在网上唾手可得,为教师和编者提供了便利。同传教材的编写必须与时偕行,充分利用语料库与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纸质教材的单一形式,增加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针对同传特点和社会需求,对教材进行全新设计和编排,根据学生的认知图式和同传本身的特点来选用合适的素材。未来的同传教材,可以是一个立体化的体系:口译教学指南+译员指南+自主学习平台+电子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片、投影片和口语化的文字材料)+学生用书。电子教材供教师使用,而学生用书则印刷成纸质版。[11]

6.开拓细分市场

近年来口译市场发展迅猛,细分化趋势明显,除了传统政治、经济和外交类话题,科技、电力、民航、化工、医疗、法庭等专业口译形式逐渐崭露头角。教材编写者要顺应这些新形势、新变化,考虑细分市场的实际需求,打造出涉及更多专业领域、更有针对性的同传教材。此外,还需考虑语种分布的合理性,加强小语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也要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彝族、壮族等的民族语言)纳入视野范围。

四、结语

高质量的同传人才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同传教材。随着翻译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教材让人目不暇接。目前,我国在同传教材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绩,但是部分教材编写理念落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比重失衡,简单堆砌材料,讲解详略失当,多媒体形式单一,违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未体现实际同传工作的特点,没有结合最新的教学与研究理论,因而难以满足翻译职业化时代口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翻译学已经取得独立学科地位,翻译本科和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迅猛。某些出版社为了抢占商机,竞相推出系列教材。由于编写和出版环节把关不严,造成其学术水准普遍较低。因此,笔者建议,同传教材编写应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教学规律,讲究科学性、系统性、渐进性、真实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整合语料库和网络资源,打造立体化教材,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另外,在出版行业市场化、商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编著者和出版商也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出版,如此方能促进我国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专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仲伟合等.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79

[2]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

[3]张辰君.我国同声传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J].翻译通讯,1983(5)

[4][6]高彬,徐珺.口译教材与口译人才培养契合之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出版社的教材统计分析(1990-2011)[J].外语界,2012(5)

[5]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Grant,Neville.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M].London:Longman,1987:8

[9]王云霞.中国特色口译教材编写的建构性尝试——评3套口译教材[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7(2)

[10]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3

[11]陶友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10(4)

猜你喜欢

口译技巧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