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陈郝瓷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014-02-05皮学齐皮维臣

枣庄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枣庄瓷器遗址

皮学齐,皮维臣

(1.枣庄市文物文化遗产研究所,山东 枣庄 277100;2.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中陈郝瓷窑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该遗址是枣庄市文物管理站1987 年调查时发现,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于1987 年9月至10 月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通过实际发掘面积和出土文物证实,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瓷器烧制业的发展和繁荣,瓷窑已遍布中陈郝村庄四周。该遗址具备了生产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优质的陶土,二是高能的燃料,三是必要的水源,四是专业的技术,五是便利的交通。天时地利人和。故有“河上桥梁横卧,桥下舟船竞游,水中白帆点点,桥上车水马龙,喧闹异常”的传说和“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之记载。

笔者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先后在枣庄市的几个陶瓷企业工作过,直接参与陶瓷的专业生产和研究。这些陶瓷企业离中陈郝瓷窑遗址很近。我的年轻时代是在那里度过的,所以,对枣庄陶瓷有着特殊的情感。6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末期,这是枣庄陶瓷在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曾有十几家公立的陶瓷企业和一个枣庄市陶瓷研究所,枣庄陶瓷曾是枣庄轻工业的支柱产业。陶瓷一、二、三、四厂在国内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国内一些知名的陶瓷行业和研究机构经常到枣庄学习考察和交流。不知何因,曾在中国陶瓷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枣庄陶瓷,在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的十几二十年间轰然崩塌了,沦落到向外地卖陶土的地步,惜哉、悲哉!

笔者曾多次对中陈郝瓷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并访问了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大量的实物资料和数据,结合对国内其它窑址的发掘研究认为:中陈郝瓷窑虽然是民窑,但创烧年代比较早,延续时间比较长,出土种类比较多,工艺技术比较先进,区域分布比较明显,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它对满足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南北文化的交融,丰富中国陶瓷文化的内涵,加强陶瓷史学的研究,加快现代社会良性发展和城市转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烧年代比较早。根据现有研究,中国的陶器起源在南方,距今已有9000 ~10000 年的历史。中国瓷器(青瓷器)的烧成,应该始于东汉时期。北朝末年,白瓷的烧制在北方有了突破,到隋代,才趋于成熟。椐《峄县志》记载,境北卓山、钓鱼台诸山地理环境,“(山)上多垩”,“岭阜盘结多煤炭,多白垩青垩,坚粘不让西国”,“陶人用之,筐值百钱,居人以为利”。《峄县志·物产略》中记载的更详细:“一为土之属,亦殖黑坟(指红土与黑土)不一状,而钓台山土尤有名,至齐村,许池诸岭,所产青垩、白垩,质坚性粘,作什器尤良。……元时,钓台居民陶者甚多,作治什器贾数千里,获利尤厚。近世,民鄙拙不复能为。山西陶者窃据之,每岁作诸巨器,朴质坚重,凝如金石。转毂数百,行销四方,皆得厚值。……或又谓许池所产土与博山琉璃土皆一脉,惜未试之耳。”蕴藏丰富的煤炭,瓷土原料为中陈郝烧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大明一统志》载,“兖州府土产黑瓷器,峄县出”。《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峄县土贡黑瓷器”。瓷土、耐火土和圣土是烧制瓷器的重要原料,枣庄北部山区盛产这些矿产。根据中陈郝瓷窑址青瓷区地层堆积以及出土的筒式碗来看,与临淄北朝晚期崔式墓出土的碗接近,钵式碗与山东大学新校西门北齐墓出土的碗类似,高鼻深目的胡人头像与青州北齐武平年间的石室墓中线雕的胡人像风格相同,而三足支丁又与在淄博寨里北朝瓷窑遗址中出土的支丁相同。所以,根据现有发掘及先后出土瓷器分析,并与其它瓷窑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相比,中陈郝瓷窑遗址出土的器物更加简洁和粗犷,时间应在北朝北齐时期。距今约有1500 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北方已发掘的陶瓷遗址中,创烧年代是比较早的。

二、延续时间比较长。1987 年9 月1日至10 月25 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由于遗址面积较大,发掘分南北两区进行,北区位于村北100 米处,东临蟠龙河,共开5 ×5 米探方八个,编号为T1、60、89、135 -138、160。南区位于村南中陈郝小学东,共开5 ×5 米的探方三个,编号为T51、125、126。实际发掘面积198 平方米。从现有考古发掘出土以及多年来村民建设用地发现以及笔者收藏的器物及瓷片分析,中陈郝瓷窑遗址按时代划分可分为七期。第一期的年代为北朝晚期。该期出土有支具、碗、罐、胡人头像等。第二期的年代应为隋代,下限可到唐代初期。该期出土有窑具及碗、罐、盆、盘、杯、钵、砚、盘口壶、高足盘和铜钱。第三期年代大体可定在唐代,下限可晚到五代。该期出土有窑具、碗、罐、盆、盘、瓶、执壶、水盂等,罐的量大。第四期可定在宋代,该期出土有窑具、碗、罐、钵、壶、灯、铜镜、铜钱等。第五期定在金代,该期出土有窑具、碗、罐、盆、缸、灯、鸡腿瓶等。第六期定在元代,该期出土窑具出现了盘形、钵形、圆箍形以及火照。瓷器出现了各种人物像、动物、黑白棋子等。第七期为黑瓷,时代为明清时期。该期出土有碗、盘、罐、盆、瓶、壶、灯等生活实用器。中陈郝瓷窑遗址烧造瓷器的时间,上自北朝,下讫清代,前后延续1400 余年,并且早期地层、遗迹叠压打破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这在北方地区的古代瓷窑遗址中是很少见到的。

三、出土种类比较多。从发掘采集的标本和历年来出土的器物来看,中陈郝遗址发现遗迹十四处。其中房基一座,料池二处,窑炉三座,灰坑五个,墓葬三座。出口遗物中,有窑具、瓷器、青铜器、古钱币等。白瓷区曾出土几件颇有特色珍贵文物。如白釉黑花坛,体型较大,通身饰釉,晶莹光润,坛体两侧对称黑彩花叶,极为流畅生动。白釉褐彩罐、器表饰褐色花叶,自罐沿而下周身挂满雨滴状流釉,极富韵味。三彩虎头枕,造型如卧虎,通体饰绿、黄、褐釉,虎头略昂,十分逼真。在窑具中,有三足支丁、筒状支丁、不规则形支丁、支柱、五齿支具,垫丁、垫板、垫饼、垫圈、托座、蹄形印模、匣钵、火照、钵形具、盘形具、圆箍形具等二十余种。青铜器有铜镜,古钱币有五铢、咸平元宝、祥符元宝、熙宁元宝。瓷器又分为生活用品、冥器、玩具等。生活用品有碗、盘、罐、钵、杯、瓶、灯、缸、砚、枕、执壶、水盂、高足盘、鸡腿瓶、盖器等二十多种。玩具和冥器分为人物、动物和棋子。人物有男人和女人,有老人和小孩,有胡人、有汉人,形态有坐式、跪式、骑式,有说唱俑,有全身,有半身,有头像,动物有禽类、兽类、畜类。有鸡、鸭、鹅、猫、狗、猪、羊、兔、龟、鹿、狐、狼、马、鹰、凤、蟾蜍等几十种。瓷器中,有青釉、白釉、黑釉、黄釉、酱釉、褐釉、红釉。瓷胎分为白胎、灰胎、黄胎、紫胎、红胎等。在一个村落的陶瓷遗址中,出土遗迹和遗物花色之多、品种之全、数量之大,这在中国北方陶瓷发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四、工艺技术比较先进。中陈郝瓷窑遗址发现的北朝晚期地层,是山东地区首次明确的发现,也是北方地区古代窑址的重要发现。虽然出土物较简单,也未发现窑炉等遗迹,但出土的扁平三足支钉和筒状窑具较多,证明起码在北朝这里已开始烧造瓷器。瓷器中的碗,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含有较多的砂粒和铁质,底子留有线割的痕迹,证明是一次拉坯成型;造型浑厚,均为青釉,内施全釉,外施半釉,施釉方法主要有蘸釉和涮釉两种;釉汁不纯,含杂质较多,厚薄不均,且色调灰暗;内底多留有三足支钉烧痕。和同期窑具结合分析,这时期的装烧技法主要流行底层用筒状支柱,上部叠放器物,器物与器物之间垫三足支钉的裸烧法(见《枣庄名胜古迹》P155页)。

中陈郝瓷窑遗址中的隋代窑炉,在我国北方发现不多,在山东还是首次发现。有料池、窑炉、灰坑等。料池平面呈长方形,池底犹保存3 厘米厚的瓷土。这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古窑炉为研究我国古代的窑炉结构、瓷器的烧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唐代灰坑四座,出土大量可以复原的窑具和瓷器。特别是两座隋代窑炉,平面呈不规则的椭园形,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体、烟囱组成,烧造窑炉比较先进。窑具有三叉支丁、支具、支柱、托座、匣钵、垫圈、垫饼、垫板、五齿支具,蹄形印模等,窑具比较先进。由于采用匣钵烧成,出土器物胎质细腻,厚薄均匀,器表修整比较光滑,造型规整端秀。碗、盆、杯、壶都有较高的实足,足底周边削棱一周,足心内凹。碗、盆、杯多深腹,壁较直,罐直口,肩腰四个与口沿平齐的复式耳,椭园腹。早期施釉即采用蘸釉、涮釉和刷釉工艺。多为内施满釉,外施半釉,底足露胎,实圈足。白釉器上不但有墨绘而且有题诗。绘画内容有弦纹、波浪纹、鱼、牡丹、荷花、兰草等。青绿釉器,釉层较厚,釉面洁净光亮。由于烧成温度较高,积釉深处多呈天蓝或深绿色。外观晶莹剔透,大方漂亮。从原料粉碎、制坯成型、饰釉、纹饰、款式到装烧工艺等都是比较先进的,可与北方窑任何一家窑址出土器物相媲美。中陈郝瓷窑遗址发现了金代窑炉。其窑呈东西向,窑门向东。由火道、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组成。窑的底部积有半米厚煤渣,这说明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的金代就已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历史提供了证据。

五、区域分布比较明显。中陈郝瓷窑遗址位于枣庄市区西稍偏北10 公里处,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起时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中陈郝瓷窑遗址面积较大,蟠龙河南北穿村而过,将中陈郝分成东西两部分,以清漳桥为中心,方圆五平方公里。李锦山先生撰写的《中陈郝瓷窑遗址》载:“田野中、河流边散落很多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就建筑在手工业作坊区的废墟上。村中自地表以下3 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该遗址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个区域。出村沿蟠龙河北上,直到北陈郝和张岭村南部,田野中窑址众多,土色有灰有红,两岸散布着大量的瓷片和窑具,岸边的瓷片堆积有的地段厚达3 米,瓷片以青釉为主,黄釉、酱釉以及施褐斑彩的时而可见。这里为青瓷区,时代定为北朝至宋代。沿蟠龙河向南,村学校以东的广阔地域为白瓷区。特别是东南角的“瓦渣地”,瓷片更为集中。主要有白瓷、白釉黑花瓷和绿彩瓷,属于北方的磁州窑系。时代划为金元时期。黑瓷区位于中陈郝村西,地面散布着大量施釉均匀的明亮黑瓷片,质地坚硬,主要是日常生活实用器。时代为明清时期。一个村落瓷窑遗址能够延续1400 多年,并且形成如此鲜明的区域划分,在国内陶瓷考古史上还是十分少见的。

中陈郝瓷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是满足了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饮食文化的多元化,需要多种质地、多种器形、多种功能的器皿的出现,对陶瓷的制造和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常见的陶瓷原料较多,分布较广。如粘土、石英、钾钠长石等。粘土的可塑性较强,便于生产和加工。相对于金属来讲,粘土的性质具有较好的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半干可压、全干可磨。陶瓷的硬度较高,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钛等。烧至900 度即可装水,烧至1230 度则瓷化。耐高温耐腐蚀不吸水。光洁度较好,便于使用,便于洗刷,有利于日常生活需要。历史上,生活选择了陶瓷,陶瓷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类进步史上,中国陶瓷曾独树一帜,CHINA 曾是中国瓷器的含义。陶瓷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中陈郝遗址出土的陶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品。无论是碗、盘、罐、钵、杯、瓶、灯、缸、砚、枕、执壶、水盂、高足盘、鸡腿瓶、盖器还是玩具类的说唱俑或动物类的鸡、鸭、鹅、猫、狗、猪、羊、兔等在国内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代表性。

二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陈郝村中现存明嘉靖年间一块石碑,上刻有“两拱西东景物出,一泊碧玉绕村流,花香回序青红艳,雾仗千峰紫翠浮。国运船通徐兖路,东装船发帝王州,亭船万般东书里,草绿黎元向北讴”。另一碑刻为:“玉砌瑶池美,花容不卸秋,游蜂知闭户,戏蝶忘穿楼,树影担前瘦,云光院内稠。掇鹅谋二李,谈笑夜行舟”。明代的中陈郝,一条由北至南的河流从村中穿过。蟠龙河是峄县境内的泥底河,可以通航。南行20 公里与台儿庄古运河直接相通,西行30 公里与著名的微山湖遥相呼应。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连在一起,简称南四湖。四湖呈南北向排列。南北长120 多公里,东西宽5 ~30 公里,面积1200 余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9.3 亿立方米,是中国华北平原上面积最大的湖泊。古运河流经南四湖,南四湖又是古运河最大的蓄水池。时至今日仍是中国南北水运的黄金水道。中陈郝不但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关键是具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和大量的煤炭资源。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中陈郝烧瓷业呈现出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瓷器销往四面八方,陆陆、水陆、车水马龙,运输日夜繁忙。烧瓷业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带动了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纵观中国历史,南北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习俗等一直在发生着碰撞、裂变、互补和优化。陶瓷文化也是如此。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贸易的扩大,人口的迁徙,增进了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密切交流。陶瓷业物质文化的交流凸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的巨大变迁,打破了地域的封锁、产业的分割以及文化品格上的民族化、本土化倾向。中陈郝的交通十分便利,陆路、水路四通八达。周围遍地煤炭资源。蟠龙河两岸窑场林立,河上舟楫穿梭。官府专门在中陈郝建筑了公馆,设立了巡检司。不但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而且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陶瓷技术文化的广泛交流。中陈郝出土的个别器物,明显带有南方柴窑烧成特点以及吸收了其他窑系的器型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中陈郝成为南北陶瓷东部的交汇点。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中陈郝黑瓷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作为皇宫用品。古时的中陈郝作为陶瓷基地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南北陶瓷文化的交融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四是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涵。中陈郝制瓷从北朝开始,一直至清代,创烧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出土种类之多,以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鲜明的区域分布,不但在中国北方窑址中少有,甚至在国内陶瓷考古中也是不多见的。而且种类多,品种全,题材广。人物、动物、器具,房基、窑炉、墓葬,瓷器、铜器、钱币,生产、生活、信仰,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中陈郝瓷窑遗址出土器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出现了大量的无釉瓷胎动物调情佣和交配佣,这些大量出现的比较形象逼真的动物调情佣和交配俑,说明古人向往至真致爱的真切情感和想利用交配俑来表达希望年景丰收、子孙兴盛的心情,塑造的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古代中国百姓淳朴的愿望通过陶瓷工艺方式体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涵。

五是为中国陶瓷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中陈郝瓷窑,地质地层关系明确,而且先后面世较多典型的北朝时期和隋代瓷器和窑具。根据其窑顶、室壁倒塌的痕迹,大体上还可以复原。这是在北方地区首次发现,它为探讨我国早期烧瓷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金代窑炉及煤渣的发现,确切的证实,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枣庄地区就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它为北方利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枣庄的煤炭史学应将此作为一个着力点进行重点研究。上世纪末,笔者曾与河南大学专家们对钧窑进行过研究,与四川大学的陈德福先生对邛窑进行研究。中陈郝窑遗址作为中国陶瓷在北方发展的重要基地,国内专业研究机构和当地政府应作为一个重点去研究和开发。更重要的是,在中国陶瓷史学研究中,一直存在“南青北白”的说法,即隋唐以前,南方烧造了青瓷,北方烧造了白瓷。特别是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330 多年的发展,唐代北方以邢窑白瓷为代表的“类银类雪”、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类玉类冰”已形成了强势的两大窑系。中陈郝窑遗址的发现充分证实,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烧制青瓷了,早于“南青北白”近百年。所以,中陈郝瓷窑,为改变陶瓷史学上“南青北白”的学说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证据。

六是对加快现代社会良性发展和城市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一是靠资源、二是靠科技,缺一不可。科技一旦滞后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人口的爆炸就要靠现有的资源来支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还是环境资源的占用,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8、2009 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两批共44 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就包括山东枣庄。这些资源除森林资源外,几乎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其中21 个是煤枯竭,近50%。资源枯竭型城市明显的特征就是,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下降,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大量职工及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在地矿学的研究中,煤炭资源和陶土资源是伴生的,煤系高岭岩(高铝黏土)是伴生的,还有丝光沸石、麦饭石和泥炭等也是伴生的。煤炭资源枯竭了,陶瓷资源没枯竭,煤文化产业资源没枯竭,制陶传统工艺和文化没枯竭。距今已有1500 年历史的枣庄中陈郝陶瓷文化,应该得到有效利用。在这方面,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已经做了先期的尝试。怎样合理利用资源,寻找新的出路,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扩大出口创汇,发展旅游产业,推进城市转型,尽快走出低谷,这是现阶段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要面临的课题。

[1]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2]洪亮吉.乾隆府万州县图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枣庄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著.枣庄名胜古迹[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

猜你喜欢

枣庄瓷器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辽上京遗址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