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案活血类腧穴辨析的教学体会
2014-02-05韩红艳
韩红艳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450008)
针灸医案活血类腧穴辨析的教学体会
韩红艳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郑州450008)
活血化瘀类腧穴较多,本次授课通过对3则医案的陈述、深入讨论和点评总结,指导学生学习辨析出该类腧穴的功效,掌握其临床应用。经过本次实践教学,体会到针灸医案在课堂教学的优势,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医案的讨论、学习、讲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针灸;医案;活血化瘀;腧穴;教学
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普遍反映腧穴数目较多、临床应用较难掌握的情况下,尝试采用一些古今著名的医案对穴位的功效进行讲解,发现学生对医案授课渴求性很大,对实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有着更浓厚的兴趣,运用医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穴位的性能,更能加深学生对穴位的理解和应用。本次课堂教学以辨析活血类腧穴的功效为主题,采用课堂讨论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3则医案的深入讨论和点评总结,辨析针灸学中常用活血类腧穴的功效,旨在使学生掌握活血类腧穴的临床应用。
1 验案举例
验案1牙槽风(周密《癸辛杂识》[1]) 刘汉卿郎中患牙槽风,久之颔穿,脓血淋漓,医皆不效。在维扬有邱经历,益都人,妙针法,与针委中穴,是夕脓血即止,旬日后颔骨蜕去,别生新者。其后张师道亦患此证,亦用此法。
分析:本病多见于西医学所指颌骨骨髓炎,中医病机责之于痰火瘀毒炽盛,上攻穿损牙槽所致,以牙槽骨痛,久则腐溃不愈,或穿腮,有腐骨排出为主要表现。委中穴,别名郄中、血郄,郄中意指膀胱及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湿热水气汇集之处,而血郄则意指本穴气血为膀胱经水湿吸热后形成的气血深聚之处,临床在该穴处刺络放血治疗瘀证、实证和热毒之证,取委中可使瘀血去、脓血止、祛瘀生新。
验案2:痛经案(笔者治疗验案) 谢某,女,16岁。14岁月经初潮,每次来潮均出现小腹胀痛,胸胁胀满,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黑并夹有血块,潮期4~6天,症状随之逐渐消失,舌紫暗,脉沉弦。诊为气滞血瘀型痛经。针刺中极、三阴交、血海、太冲,针后10分钟,腹痛渐减,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3次后腹痛消失。次月于月经来潮前3天,按上法连针3天,月经来潮时,无腹痛感觉,第3个月月经正常,随访2年病未复发。
分析:本病案辨证属气滞血瘀所致痛经,中极为任脉经穴,通调冲任之气,通经止痛;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集活血、养血、补血之功于一身;血海活血化瘀;太冲疏肝理气。诸穴相伍,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验案3:胸痛案(孙六合教授治疗验案[2]) 赵某某,女,46岁,郏县人。主诉:胸痛半月。半月前与邻人争执,胸部被拳击后导致疼痛,按之加重,诸药治疗疗效不甚理想,刺痛日渐加重,舌暗苔白,脉沉涩。辨证属气滞血瘀。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取穴:膻中、膈俞、大陵。每日1次,2次后疼痛好转,继治1周而愈。
分析:本病病位在胸,膻中又称“上气海”偏理上焦气机;膈俞虽为血会,原则上可以治疗全身血症,但其位于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1.5寸处,内应横膈,故临床上偏于治疗与肝、心、肺、胸肋有关的血症;大陵为心包经原穴,活血通络,历络三焦,适用于胸部瘀血性疼痛。上述三穴是治疗胸部气滞血瘀病变的主要穴位。
2 教学体会
将医案引入到针灸学的课堂教学后发现通过每则医案的分析,学生能够较好地将疾病从诊断到治疗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整体观念的认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上述医案为例,瘀血既是病理代谢产物,也是情志病和内伤病常见致病因素,其致病范围广泛,病机复杂,涉及心、肝、脾、女子胞等脏腑和冲、任、督等经脉。活血化瘀类腧穴较多,单纯依靠理论讲解的方法,往往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无法教会学生如何区分应用活血类腧穴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上述3则病例的讨论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清楚地分出这类腧穴在治疗血瘀所致病证上的差异,即:委中偏于治疗瘀证、实证和热毒之证,常用手法为刺络放血;血海偏于调和气血,无益气生血之功,长于治疗妇女经血诸证和皮肤过敏性疾病;三阴交有当归之功,既能补血养血,又能活血凉血,统治全身血症;膈俞补则养血止血,泻则活血化瘀,临床长于补,对慢性血病疗效较好;大陵为心包经原穴,活血通络,历络三焦,适用于胸部瘀血性疼痛。另外中都也是常用活血化瘀类腧穴,但其偏于疏肝理气、活血调经,用于肝气瘀滞、血行不畅所致的妇科诸证。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对上述腧穴主治功用的理解,更能加深对瘀血致病范围广泛、病机复杂的理解。
[1]瞿彬,李修洋,伍悦.针灸医案选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11-112.
[2]孙六合.古今穴性探微[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5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066
:1672-2779(2014)-07-0093-01
杨 杰 本文校对:朱现民
2013-11-26)